
伶伦与竹,互相成全。
庚子年五一,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举国上下的奋力拼杀下终于望见曙光。学校陆续开学复课,各行各业稳步走向正规。就在这欢欣鼓舞的时刻,一座雄伟壮观的新桥横跨古老的洛河,成为沟通洛宁县城与洛河南岸的新坐标。这座经历过庚子年风雨的新桥,名为伶伦大桥。
伶伦,一个被历史的尘烟封存在洛宁金门川深处的名字,就这样随着一座新桥走到了世人的面前。

五月,夕阳落尽余晖,暖风惹人沉醉。伶伦大桥霓虹闪烁,行人如织。人们驻足桥头,仰视中心桥柱与左右流泻的道道斜拉线,有人感叹它的雄伟壮观,有人为它谱写华丽的诗篇,也有人把它比喻成管弦交织的乐章,深切体会着大桥丰美的姿态与伶伦制管的巧妙吻合,感受着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激烈碰撞。桥头两排翠竹,英姿飒爽,傲然挺立。
“妈妈,这个大桥上为什么要种竹子呀?”一个稚气的小女孩,火红的裙摆,乌黑的双眸,一副认真思考的模样。
“竹子种在这里,当然是为了乘凉呀!”年轻的妈妈不假思索,说出的话语却略带游弋。恰好听到这番对话的我有些哑然,然仔细回想,如果不是那次探访,我对伶伦与竹,又何异于这对母女呢?

六月初。正午时分,骄阳如火,明亮耀眼。平坦宽广的金门川上,成排成行的绿树洒下浓阴,等待收割的麦子低垂着脑袋,金黄澄澈,丰硕满目。温热焦躁的夏风掠过麦田,掀起层层热浪。川回山转,河谷渐窄,一个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村出现在路旁,淡蓝色的路牌上醒目地标注着“观湾”两个字,这便是村名,也是我们此行所要寻找的目的地——栖霞观所在。

下车环视,这里群山环抱,是通行金山与金门川的必经之地。村子委实不大,寥寥几户院落,门前竹篱月季,花叶相和。背靠植被葳蕤的岭坡,对面十几米外就是有名的嶰溪谷,高大挺拔的沙兰杨树沿溪谷滋生,欢快的涧水潺潺淙淙,忽明忽暗。溪水对岸的丛丛翠竹若隐若现,绵延不绝。蝉声鼎沸,却无禽鸟争鸣,大概是正午时分,早起的那些鸟儿也正忙着午休酣眠吧!

沿村中小路绕到村后的一座小庙,这是同行的刘老师遍查史料及前人记述的资料,又两次三番实地求证过的地方,因此才能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引下很快找到这里。小庙紧邻村舍房屋,庙前曾经是村里的小学,废弃的教室,厕所完好无损,穿过荒芜的旧校园,背后一座三米见长的庙宇,便是栖霞观了。

眼前的栖霞观没有百鸟朝凤,也不见紫气缭绕,小小的三间房屋,雕刻精美的屋脊,古朴素雅的黛瓦,瓦缝间杂草丛生,昭示着它们的年代久远,只是配上赭红色的前墙砖,和钢筋铁条的玻璃窗户,实在是有点不伦不类,滑稽得让人想笑。

西北角上一座空了的白色灵龟碑座寂寞地匍匐着,一块残缺的石碑斜依在观前的台阶上,从石碑上依稀的刻文不难判断这就是张论的“重修栖霞观”碑记了。遥想五百年前,张论必定经常骑着他心爱的马驹,或舒缓或急奔于风景如画的金门川。那时的金门山下,嶰溪谷畔,青竹成林,水绕山环,这个亦文亦武的壮汉,异乎常人地陶醉痴迷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在这里留恋,在这里吟诗,也在这里习武,那条被称为嶰溪的涧水就从他的脚边淌过,那座被称为律管山的金山就在前方默默俯瞰着他的一举一动。盛夏的那些午后,他就这样隐迹在暑凉谷,沐山风,听鸟鸣,展拳脚,舒心灵。

除了四季常新的自然环境,最让张论动心的,一定是这座位于川谷之间的栖霞观以及它那美丽的传说了。“黄帝与伶伦所以听凤鸣定钟律也。”“古老传闻,以为时有彩霞,矗绕其上,或曰霞客之所栖泊,总之物外逸迹,洞天秘地,俗况尘襟,暂息全锁,雅致旷怀当境毕湛,即非海峤奇观,亦庶凡中原胜概矣。”看吧,传说是古老的,也许真也许假,但中原胜概却是真真切切,目之所及,心旌摇动,张论这样,古人这样,今人呢?至少我是这样!

随着张论碑文的记述,再看眼前的这座小小栖霞观,不难想象张论重修栖霞观的那些日日夜夜,也不难想象伶伦跋涉嶰溪,穿越竹林,筏竹制管,凿孔试吹,横笛于唇,运气于丹,当清脆悦耳的竹管乐声响起,争相和鸣的群鸟环绕四周,引来凤凰栖息,祥云缭绕……
如果说黄帝与伶伦生息的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我们无从考证,明末清初的张论倒实实在在为我们做了中间的桥梁,至少让我们明白,“永邑南三十里镇山曰金门,或曰嶰谷,或曰暑凉谷,亦曰律管山,黄帝与伶伦所以听凤鸣定钟律也。泉石喷薄,竹篁递奏,羽客幽人,多聚于此。迤北三里许,有仙观焉,颜曰栖霞。”
伶伦取竹于栖霞观,画面不可谓不清晰了!
年轻的妈妈,当你再看伶伦大桥与桥头的修竹时,你是否会给孩子讲述一个关于伶伦与竹的美好传说呢?

作者简介:杨粉红,洛阳市洛宁县城关镇东关中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技术带头人。坚持读书写作,以自己笔耕带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