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公益读书
2020年7月24日晚上,“朝代兴衰的真相和根源”——赵冬梅《大宋之变》共读会”在广州花都24小时书店公益读写园举行。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赵冬梅教授通过录播视频与花都的读者分享了大宋的兴衰的真相和根源。
本次活动由花都文明办、花都区图书馆、花都读书会、24小时书店主办,广州图书馆、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协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对活动给予了新书支持。现场14名读者参加了本次分享会。活动同时在花都读书会映客直播号上进行了直播。
活动开始前,本次活动主持人江永强简介了广州公益阅读和花都读书会的情况。
随后,活动现场播放了赵冬梅教授当天上午专门为本次读书会录制的寄语视频。赵冬梅教授给读者们打了招呼,欢迎大家参加大宋之变读书会,并祝愿大家在阅读当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清凉时光。

接着,主持人介绍了赵冬梅老师。赵冬梅老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主讲人,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章群中国历史讲座”特邀主讲人;致力于宋代制度史、政治文化史、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写作和传播,主要著作有《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司马光和他的时代》《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2004年10月-2005年8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2007、2008年春,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客座副教授;2007年10月—2008年3月,德国维尔茨堡大学(Wuerzburg Universitaet)汉学系客座教授。2012年2月初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千秋是非话寇准》。
随后,活动特邀的罗彩霞老师为大家弹奏了一首悠扬的古筝曲——《云水逸》。该音乐的曲调悠扬,正如我们大宋的历史绵延悠长,引领我们穿越到九百多年前的英宗时代,拨开历史的面纱去一探究竟:大宋为何走向了衰亡?

正在大家神思之际,四位穿着宋制汉服的小姑娘走到了大家面前,手捧《大宋之变》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读了书中节选内容:
第一位读者李烨彤深情朗读:“英宗朝短短四年,以皇位交接始,以皇位交接终,仁宗一英宗的皇位交接一波三折,委曲回环,占据了太多的篇幅,以至于英宗朝的历史已很难容纳其他。那是场暗伤不断、 摧折无数的大戏,情感与理智、道义与权势、死者与生者、皇帝与太后、宰相与台谏,你来我往,激烈争锋。看似简单的皇位传递,开启了一段曲折的扰攘纷争,现实权势挑战礼法秩序,重建何如打破易?国有忧兮君有疾,鹬蚌相争谁之利?”

第二位小读者曾小莹同学第一次上台朗读,但她读得很稳。她读到:“只要开放言路,允许批评,那么,民间疾苦,何患不闻?国家纪纲,何患不治?”问题的解决是从承认问题存在开始的,而承认问题存在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想发现问题,就必须打开下情上通之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批评。开放言路,暴露问题,从而为下一步离开王安石路线、调整政策做舆论准备。这就是开言路的意义。

对于司马光“开言路”的建议,太皇太后深为首肯。可是朝政却还掌握在王安石的学生辈手里。那么,太皇太后的旨意能够穿透垂挂在她与宰相大臣之间的帘幕,越过高大深厚的宫墙,抵达朝堂,落实到政策中去吗?”
书中有多处都讲到宋朝的台谏制度,以及大宋的朝臣是如何一步步从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发展成为了帝制下皇权的|“工具”。

第三位朗读者贾苒读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司马光好像真的忘记了天下国家、政坛纷争。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优哉游哉,自得其乐。他研究古典“投壶”游戏,亲自制定游戏规则,写文章论述游戏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他跟老明友范镇书信往还,继续多年以前开始的礼乐讨论,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回到洛阳两年之后,熙宁六年(1073),司马光又在尊贤坊北面买下二十亩地,亲自设计、督造了一座小巧精致的花园别墅,取名为“独乐园”。独乐园中,既有“读书堂”以供骋思万卷,神交千古;又有“弄水轩”“钓鱼庵”可供“投竿取鱼”;复有“种竹斋”“浇花亭”,可以莳药草、灌名花、听竹赏雨;甚至还有一座高高的“见山台”,可以凭栏纵目、远眺群山。简直就是一处自给自足的桃花源。“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根,耳目肺肠悉为已有。踊購焉,洋洋脂,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远远望去,独乐园中的司马光,清闲自在优若神仙。”
读者朗读的这段文字介绍了司马光无奈地“独乐乐”是“兼济天下”的理想破灭之后的“退而求其次”,在无奈的穷途里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退到最后,还有自己,然而也只剩下了自己。

第四位朗读者周文淇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竟然维系在一个病弱的老人身上,恐怕很难说具幸运。这份沉重,又岂是司马光承受得起的?!一人身死不足惜,运兴衰岂可忽?!在得知太皇太后欲任命自己为首相的第一时间,司马光向太皇太后建议,请老臣文彦博(1006 -1097)回朝来稳定局面。文彦博八十一岁,健康状况良好。司马光所看重的,除了他丰富的政治经验,更重要的是其平衡能力。自古为人臣者,或得于君而失于民,或得于民而失于君,很难做到两全。比如司马光自己,在神宗朝便是得于民而失于君,只能赋闲养志。而文彦博却能做到上得于君,下得于民,‘君赖之如股肱,民依之如父母’。”
接着,主持人为大家播放了赵冬梅老师关于《大宋之变》的讲解视频。赵老师谈到大宋衰亡的时间线要追溯到英宗时代,且所有的历史发展都是由一定的“偶然性”推动的,比如宋仁宗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生不出儿子,导致过继过来的英宗即位后背负了巨大的心理包袱,从而导致他在政治上“瞎折腾”,也才有了之后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甚至连“王安石变法”都是由一定的偶然因素在背后起作用,才能够登上大宋的政治舞台。
接下来,由江永强老师领读并整体介绍了《大宋之变》这本书。
江永强老师介绍道: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该书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
因为宋代多战乱和外族入侵,中原大量的人南迁。因此,如今粤语保留了许多唐宋古音。罗彩霞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如今粤语保留了唐宋古音的知识,并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说明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朗读的发音对比。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罗老师还用粤语吟诵(古时候诗人们的读书的一种方式)了该诗歌,让大家感受了唐宋粤语的古音。


互动环节中,一些读者纷纷谈了自己的想法。现场有一名男孩酷爱历史,积极发言,表示本次读书会学习到许多宋代的历史知识,要和他父亲下次再参加公益读书会活动。
本次活动给前10名报名参加的读者赠送了1本赵冬梅教授新书《大宋之变》。
最后,大家在活动现场一起合影留念。

`````````````````````````````````````````````````````````

活动后,读者签名留言感谢赵冬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