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部队培养我不断成长
我是从县城的筑路工地走进军营的。那是一九七三年冬天,县城主要街道(现在的人民路)正在进行改造,把原来的沙土路改造为沥青路面。我们生产大队承担了一段在原有土路上铺设道路基层的任务,就是挖去原有路面,再铺上石块和碎石,作为沥青路面的基础。当时,我已经参加征兵体检了,在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内,就在这里参加劳动,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五号新兵集中时,才离开工地。现在看来,就是那次劳动,开启了我一生的筑路生涯。
那一年,我们县征兵100名,其中中央警卫团20名,省军区5名,铁道兵75名,我是铁道兵。当时,我还没有坐过汽车,更没有见过铁路,所以,对铁道兵没有什么概念。
新兵集合后,我们在长治乘火车到了北京坨里,开始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坨里是房山县的一个小镇,是铁道兵第四师十六团修建北京到原平战备铁路时的团部驻地,附近不远就是京原铁路,有很长的隧道和很高的桥。有一次到一座大桥下看电影,四周漆黑一片,电影就放映在桥墩上。那座桥很高,桥上不时有火车通过,隐约可见闪烁的灯光,也能听到柔和的汽笛声,引起我的注意。我想,这么高的桥是怎么修的啊,这铁道兵真了不起!
铁道兵是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诞生的。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东北民主联军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东北地区的铁路网进行系统管理和恢复、重建,成立了东北民主联盟军护路军。1948年7月5日,为适应解放战争需要,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决定,以护路军为基础,吸收部分铁路员工,再补入部分二线兵员,组建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后又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全力抢修铁路。铁道兵团创造了“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非凡战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全中国伟大事业。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全部进入朝鲜,归属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建制,以血肉之躯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铁路运输畅通,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1954年2月28日,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任命王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铁道兵的历史就是战斗的历史,就是在艰苦环境里为中国铁路建设奉献青春和生命的历史。1954年之后,铁道兵部队先后担负和参加了最艰苦的黎湛、鹰厦、南福、包兰、嫩林、贵昆、成昆、京原、襄渝、京通和北京地下铁道建设,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新兵连的传统教育,使我对铁道兵有了初步的认识。铁道兵是一支工程技术部队,他的任务就是听从祖国召唤,到最艰苦的环境中,为祖国修建更多的铁路。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树立“劳动光荣,以苦为荣,当铁道兵光荣”的思想,志在四方,勇于奉献,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为祖国铁路建设奉献青春。
分到老连队后,我们就立即融入到热火朝天的铁路建设之中。那时,通(县)古(冶)铁路已经完成铺轨架梁了,我每天跟随老兵们在铁路线上整道,把铺到路基上的碎石用铁镐捣实,使其达到一定的密实度,以稳固轨枕,稳定道床。同时,要用撬棍拨动钢轨,用起道机把轨道顶起来,使其标高、两轨高差和圆顺度都能达到线路标准。随着道砟厚度不断增高,道砟捣固和钢轨调整也要经过多次努力才能完成。有一次,火车运来了六车厢道砟,要求两小时卸完。在排长带领下,战友们争先恐后,挥汗如雨,抢卸道砟,提前完成了任务。老兵们确实很能吃苦,虽然看上去一个个都像个土人似的,一幅很疲倦的样子,但谁也不嫌累,都很乐观,回去整理一下军容,又都是精神焕发的帅小伙。上砟整道是很累的活,也是技术活,老兵们苦干加巧干,一会儿要捣固,一会儿又要拨道,几十人要统一行动,聚精会神,一鼓作气。抬钢轨时更是要同时发力,在指挥员的口令声中,大家齐声喊着震耳欲聋的号子,同时用双手把25米长钢轨抓起来,放在轨枕槽中。之后,指挥员会远远地爬在轨道上看着,指挥大家拨动钢轨,调整好线路平顺度,这也使我对铁路施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老连队只待了一个半月,我被调到师部,在通古铁路站后工程和京广铁路水害抢修、太(原)岚(县)铁路施工中从事了四年半的工程试验工作,主要是对工程建设所用原材料进行性能检验,看它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对材料组合效能进行试验,看它是否满足使用功能;对现场施工进行检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这些工作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我后来从事技术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一九七八年九月,我考入铁道兵工程学院铁路桥梁专业,系统地学习了基础理论和铁路工程专业技术。大学毕业后,立即投入到作为晋煤外运大通道的兖(州)石(臼所)铁路施工之中。
那时的我,经过部队锻炼和学校培养,对铁路施工已经成竹在胸了,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四海为家,艰苦为荣,把自己的一生和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到十八团四营技术组时,沭河特大桥刚刚开工不久,在很宽的河面上矗立着几台钻孔机在作业,用钻头把地层冲击破碎,把碎渣抽出来,钻到设计标高后,再灌入水下混凝土。有一次灌注水下混凝土时,我在现场值班,突遇大雨,但混凝土灌注不能中断,必须连续进行,指战员们都冒着风雨坚持施工,连队值班领导让我回去,我想,大家能冒雨施工,我也应该留在现场,一直坚守了七个多小时才顺利完成。那次经历,对我教育很大,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有吃苦思想和认真态度,必须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任务。
在营部工作两个月后,营长安排我带领几位战友到一个新工地去,独立负责5.6公里的铁路施工组织和技术管理,而且自己解决住房,自己做饭。这也给了我一个锻炼和展示的机会。进场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测量定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等准备工作,还设计了营区住房和一个大跨度的水泥库,组织当地村民进行施工。在桥梁施工中,为了让施工人员对桥墩、台有个直观概念,我用黏土制作出桥墩、台模型,计算出每一块模型板下料尺寸,在地面画出轮廓,立起框架,和村民一起拼装,准确制作出墩台模板。在桥墩、桥台施工时,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质量和墩台尺寸,取得了内实外美的良好效果。不论寒冬酷暑,我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到工地指导桥梁和路基施工,解决问题,每天都在快乐地工作。我们住在北石桥村,村子很大,但却被一条干渠分成东西两大块,村民们一年四季只能靠一座不足一米宽的石板桥通行,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村干部看到我们在干渠上修起铁路桥,就请求我帮他们修建一座公路桥,以解决他们的交通问题。我按汽—20荷载等级为他们设计、建造了一座跨越干渠的2—8米公路桥梁,解决了村民跨渠交通的难题。为此,团参谋长在干部大会上点名批评我擅自做主,动用军用物资为地方设计、建造公路桥,不过,批评归批评,我心里还是快乐的。
到八三年十月份,5.6公里铁路施工任务顺利完成,我也调到师技术科工作。在我离开十八团后,为表彰我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团党委为我记了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