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峥嵘岁月
文/常工
第三章 苦心人天不负

张家分销店分为三大摊,棉纱布匹衣帽类由付淑琴老师负责,付淑琴老师兼任分销店主任(不脱产);副食烟酒糖茶类由陈福菊老师负责;日杂陶瓷百货文具类由石大哥负责,昨天晚上我们俩人同睡一铺炕,已经很熟了。石大哥三十来岁,还没有结婚,吃住在分销店,当时身份是亦农亦商代销员,月工资35元。石大哥原是张家大队的社员,供销合作社的特殊性质,在基层分销店可以招聘亦农亦商人员,后来的政策这部分人员都录用为正式国营职工了。我的工作是“满天飞”,那摊忙去那帮忙,就是说啥都卖。分销店业务量不大,不忙的时候我就会问这问那,从尺子怎么握、布怎么量?算盘怎么打?称杆上的刻度怎么看?凡是业务方面涉及到的都认真的向各位老师请教,他(她)们也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我,甚至是手把手的教我。
中午了,老师们让我先去吃午饭,那时我在县社招待所就餐,早餐有馒头、稀粥,每周或每旬兑换一次餐券,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吃饭不光是要兑换钱券,还要用粮票兑换粮券,分为一两、二两、四两的,当时营业员工种粮食定量标准是每月31市斤,节约1市斤,实际每个月为30市斤,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按1市斤的消费来安排。每天早餐一个馒头一碗稀粥,一碟咸菜,三两粮票,一角钱。午餐三两米饭,一盘菜,晚餐三两或二两米饭,一碗菜,一天约消费粮食八至九两,钱约五至六角。参加工作第一年为学徒工,月工资22元,每月用于吃饭支出约15至18元。剩余还要支付牙膏、香皂等洗涤用品的开消,经常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时不时的还要向父母要,想一想真是感到汗颜。好在当年没有染上陋习,不吸烟,不喝酒,就是茶都不喝,渴了只喝凉开水。其实细细想来,人的一切欲望都是随着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膨胀的,一旦失去了约束,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人格就会发生扭曲。

当时分销店有一辆进货送款用的金鹿牌自行车,我吃饭就骑车去,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回来后还要替换老师们去用餐。每当这个时候,我是最高兴的,诺大的营业室就两个人,我可以独自接待顾客,不论是哪位老师在场,他(她)都会倚着柜台静静的看着我,如果老师提醒我在算一遍,那一定是出错了,我就重新操起算盘,收完钱说声慢走,然后朝老师一笑。为了尽快熟悉所有的商品价格,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付淑琴老师把上个月的商品点货单交给我,这些单子上包涵了全店经营的商品,有价格、有数量和合计金额,下班之后,我就一笔一笔的看,一个品名一个品名的背,强化记忆力。一笔一笔的反复计算,对照盘点单上的金额检验对错,不断提高打算盘的速度。我坚持不懈的每天晚上练习三到四个小时,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付淑琴老师给了我一本“珠算速算技巧”的书,付老师告诉我这是她家老张的,送给我了。付老师的丈夫是统计局的科长,这是他用过的工具书。我如获至宝,每天晚上认真的研读,关于规律性的内容深入的领悟,对照教材练习指法,训练速度,持之以恒的苦练。好在那个年代电器化的东西,除了电灯其它都没有,电影院有时一个月都去不了一回,晚上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业务。“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半年多的苦练,我的珠算、心算速度突飞猛进,七五年“五.一”劳动节前夕,供销社组织营业员技能比赛,我独揽了珠算、心算第一名,获得了一台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