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 谈 喝 酒
文/黄瑞华
前日,一公司举行开业庆典,现场隆重推出了杏花村系列酒品鉴午宴。其中以杏花村的汾酒为代表的品牌类酒系,在此也引起了在坐的青睐和热衷捧场。
酒宴上,慷慨激昂,尽情品尝。看着精美的酒瓶飘出醇香浓郁的味道,弥漫着整个空间。平时不喝酒的我,经不住酒香的感染和诱惑,也终于豪爽的端起酒盅喝了起来,浓浓的气氛中,体会出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也是一种文化象征。据了解,酒的博大精深,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这样几大类:大曲酒、小曲酒、混曲酒;其它,有勾兑白酒、液态发酵白酒、调香白酒。按照酒的香型分为:酱香型白酒,以贵州茅台为代表。浓香型白酒,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清香型白酒,以山西杏花村汾酒为代表。米香型白酒,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按照酒度高低分为:高度白酒,41°以上,多在55°,低度一般在38°。
从古至今,酒不分性别,不分地域,无论老少与男女,无论高贵与贫贱,饮酒之风,经久不衰。酒,预示着一种礼仪、心境和情怀......也成为一种政治手段。
古时,《水浒传》中吴用用智取生辰纲,诱敌饮酒,乘敌酒醉而攻之的绝妙用兵之计,显示了梁山好汉的胆识与智慧。若没有酒,肯定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进一步说明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人雅士离不开酒,英雄豪杰离不开酒。
酒成为人们历代借酒消愁,借酒放歌的精神食粮。晋代陶渊明通过饮酒来回归自然、实现超然脱俗的境界。享受美酒、体会酒趣,酒成了他诗中的主要素材。他把饮酒赋诗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未言心先醉,不再接酒杯”,诗人用酒唤出内心的情感并形成诗篇,他的诗是醉出来的。唐代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诗歌中奔流,诗歌中洋溢着酒香,就似乎是他生命与生活的全部。他的作品成了诗酒文化的结合。没有酒就没有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更没有那激情豪迈的千古绝唱诗句。杜甫的咏酒绝唱“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传世千古!北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南宋辛弃疾的一幅“松下醉酒图”优美的意境......“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白居易曾经感慨,“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把一切惆怅感伤都倾注在酒里。
从史料上看,中国是一部飘散着酒文化的国土。酒的出现到诗的形成,两者结合在一起,诗酒撞出灿烂的火花,照耀着诗酒文化的漫长画卷!酒在传统的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华夏文明之路以美酒铺成。
过去贫困年代,走亲访友也会喝酒。有的斟满一壶家酿的土烧包谷酒,高粱酒或者柿子酒,放上少许红糖,然后放进火炉温热,每人喝上几盅,浑身暖融融的,胜似“五粮液”。没有钱买酒的,客人不能尽兴,所以很少喝醉。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条件好转,喝酒风气也随之改变。人们喝酒酒已经上升为一种酒文化,高朋满座,无拘无束,核心问题在于酒。若有什么想法,办什么事情,酒桌上显真情。放下执念,排忧解难,酒必须满上,酒里释放着情愫和心境......一切都在酒中。
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一见如故,避免不了要多喝几杯。若遇热情好客的家乡人盛情邀约,更是豪情满怀,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无酒不成席。若不喝酒,感觉无滋无味,毫无趣味和话语。倘若酒过三巡,尽兴了,就会敞开心扉,对酒当歌,畅所欲言。
酒逢知己千杯少,觥筹交错,土烧与茅台并起,会喝得醉烂如泥。醉酒中喝出了朋友,喝出了知己,喝出了交往。酒桌上,感情交流,豪气冲天,举起酒杯,一醉方休。一杯接一杯,口若悬河:“喝酒图醉,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怎能行?.....”品味美酒佳肴,曼妙醇香,享受人生快乐,风情何止万种?
近年,喝酒风气让好多人喝出了毛病,甚至喝出了悲剧。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明显提高,懂得了喝酒过多危害健康的道理。如今,人们很少把酒推崇为时尚,酒量大也不再被人羡慕,更很少见到似酒如命的“酒鬼”。但适量饮酒可以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养生保健者都懂得喝酒的妙处所在。
“一生能有几回笑,斗酒相逢须醉倒。”不怪男人抽烟,不怪女人喝酒。抽烟的人有故事,喝酒的人有心事。一杯酒,浓浓的芬芳和醇香,闭上眼,咀嚼回味,有着太多无法诉说的故事。
以文会友,以酒助兴。尽管酒的档次各有迥异,无论佳酿和低档,却品味和享受了那个美妙的过程,饮酒之乐,一样的情怀。酒不是万能,但没有酒是万万不能。
作者简介:
黄瑞华,笔名,上善若水,陕西省山阳县人,商洛作协会员。以随笔、散文、诗歌、游记先后发表于有关平台和有关媒体网站。有关作品散见报刊和新媒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