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的介绍】
千年前的盛唐会提起诗佛王维的不多,也许这是因为,一个以禅为名的人,在那样华丽的时代中,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吧。
他是那个与佛教中的维摩诘同名的人,那个即使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人,那个真正做到了大隐于朝的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王维的童年也算是安静美好,可是好景不长,上天若要对某一人委以大任,必定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
这一年,王维九岁,本应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也是这一年,家中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维领略了长子的担当,小小的肩膀扛起的是大大的责任。

苦难是人进步的动力,它让一个人长出了筋骨与血肉,即使以后的路上荆棘密布,也不会怕刺伤的血肉不能再支撑起生命的力量。
王维不知自己应该感谢上苍在自己小小的年纪就给了自己成长的机会,还是应该对自己小小心灵承受的苦难感到难过与迟疑。
不过,命运自有其安排,上天赋予你什么,你就得接受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是一种别样的魄力。

那一天,阳光明媚得有些刺眼。晨光熹微中王维和王缙两人早早起床,吃过早饭打算去给母亲请安。
王维和王缙早上给母亲请过安,刚要去师父那里学习。只见父亲平日里身边的老仆老泪纵横,扑倒在堂前,他带来了让全家都颤抖的噩耗——王处廉在职上病逝。
王维不记得是如何料理的父亲的后事,记忆中葬礼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是母亲悲痛欲绝的哭声和眼泪,是弟弟们不知所措又恐惧的大眼睛。

这一日,王维明白了,他是这家中的男子汉,他要安慰母亲,照顾弟弟们。也是这一年,王维写出了令世人赞叹的文章,他的才思为世人所称颂。
父亲去世了,偌大的家族没了经济来源,不得已崔氏只得遣散家奴,变卖家产,搬到了母家所在的蒲州,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济。
虽然家里时常会支助崔氏母子们,可是并不能完全依靠娘家,崔氏偶尔卖些自己的绣品聊以度日,带着自己的孩子过着清贫的日子。

一转眼五年过去了,王维也长大了,他觉得自己应该为母亲分忧,于是拿着自己昔日里作的字画上街售卖,希望能够补贴家用。
也是这一年,王维遇到了他相思的红豆。
红豆是爱情的象征,它生于南方,果实红润似心形,南方人常放在冠上以作装饰之用。因其色红、形状似心,人们把它作为爱情的象征,象征着恋爱或相思中恋人的赤子之心。

王维找到了他的红豆,在她的豆蔻年华中,王维遇见了他的如花美眷--刘氏。
那是一个春和景明日子,青石路上,细叶柳条下,迎面走来的女子笑颜如花,连阳光都黯然失色。
女子走近王维的画摊,看了看王维的画作,然后拿起了画笔,王维赶忙铺开画纸,女子在纸上恣意挥洒,一盏茶的时间,大作已成。
王维看了女子的画作,不仅大声称赞其画作精美,是自己所不能及的。王维想进一步向女子讨教,可是女子却未再多言,起身行礼后走开了。

这日,王维像往常一样,坐在墨绿的垂柳下,望着眼前的河水,一个人想着心事。平静的河水流淌出清丽的旋律,天上升起一轮圆月,半藏在云后面。
箫声起,时而低沉,像是在述说自己的经历和困境,婉转缠绵,细腻又伴着渴望;时而高亢,像是再述说自己的情愿与抱负,那是男子一生追求的梦想。
不知从哪里升起的琴音追逐着箫声而来。两种声音纠结缠绵到一起,相伴相和,相得益彰。

王维没有想到,在这样的夜晚会有这样雅致的琴曲相和,所以他很是惊讶,甚至暂时忘记了自己的忧思,尽情配合著这美妙的音乐。
他不再坐在石岩上,开始寻找这抚琴人,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是多么难得!
“公子箫声如咽,如泣如诉,小女子佩服不已。”
“在下王维,听闻姑娘琴声婉转低回,让人好生敬仰。恕小生冒昧,能否得知芳名?”

“公子叫我宛如即可”刘氏腼腆一笑,脸红了起来。
二人谈了许多文章音乐方面的事情,王维惊奇地发现,眼前的女子不但容颜姣好,更通诗书。她的划清澈美丽,寄托了小女子美好的愿望。
原来刘氏竟然是自己母亲崔氏的远房表亲,论起亲疏来,刘氏还应该叫自己一声“表哥”。

这日,二人又在论画。 王维说出了憋在心里许久的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愿溯回从之,不知能美人眷顾否?”
宛如听了,脸更红了,她鼓足了勇气,好像做了很大的决定似的,说道:“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王维喜出望外,告诉表妹自己“定不负相思意”。

在唐代,虽然婚姻嫁娶也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二人的私订终身并不会为世人所唾弃。
唐代的皇族中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皇后的妹妹,是鲜卑族的世家大族,所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一辈,仍然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
他们继承了少数民族的豪放与不拘礼仪,女子可以在外走动,甚至可以穿胡衣,戴胡帽。为骑马方便,唐代女子还经常换穿男装。

回到家里后,王维不敢跟母亲提起这件事情,不是因为难为情,而是因为王维知道家里没有富裕的银钱可以给自己娶亲用,
他只能隐忍着,暗暗下定决心。待到自己考取功名做官后,一定给这个与自己相伴的女子幸福。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