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 进 坦 洋
文/兰云

最美人间四月天,桂花溪山翠岭新。谷雨时令,我起得早,隐约感到,昨夜梦到坦洋翻天覆地的变化画面,顿时,思绪万千,心想:“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应该找个机会,回坦洋游逛一下。我的老家在谢岭下村,和坦洋相差几里地,应该说缘于地域,也算半个故乡吧。
故乡,我一刻也没敢把你忘记,你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我已经阔别社口镇卅五年,但,那里的人和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份情怀怎么也无法抹去……

春天的乡镇,就像小姑娘,一天天变大变美。谷雨,天气很好,万里晴空,我们坐在车里,往窗外一瞧,一处处山峦披上了绿装,山野遍布红花,紫花,万紫千红好浪漫,这些鲜花,不知为谁争研怒放。远看,一垅一垅的茶树绿油油的,长得整整齐齐。哦,那山间小路的小草也绿茵茵的。从福安市中心街到坦洋村,只有卅几公里路程,我们从福安市区驱车30多分钟,就来到社口镇坦洋村。

198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曾多次来到坦洋实地考察,并上茶山调研,提出加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经几年大力推动,如今福安市坦洋村已经走上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茶园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人年均收入达到13200元,如今还在持续增长,着实可喜可贺。

坦洋村,就座落在白云山山脚下。村里,公路绵延,三面环山,一面向溪。茶园碧叶嫩芽,层层叠翠,一股溪水绕村而过。风景如画的坦洋村,大约有二仟多人口,有坦洋工夫茶茶厂,有古院古宅,古炮楼,胡、施两姓古祠堂,村口有座千年真武廊桥,山坡上,有青松翠竹。这青山秀水,加上一股茶叶弥漫的清香,的确有"一叶春茶,一丝醉意;一片茶园,一醉难醒"的风韵。

春雷一鸣,万物生长。春霄一刻值千金。茶乡,从此进入春季繁忙的时节。瞧,那畲、汉姑娘早已悄悄背上茶篮,踏上绿野铺地的茶园,一边采茶,一边唱歌。"坦洋,坦洋,古老的山庄,远山近水漂来红茶的清香,醉了悠悠的小河。啊……,美丽的红茶传情于千万里,我们愿为你采摘梦中的花朵……小河流淌着清泉,沐浴着阳光的魅力,闻天下工夫茶的弥香,犹如欲仙飘逸的幻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我们走进坦洋工夫茶茶厂,顿时眼前一亮,厂房一排排,一列列,井井有条,整洁明亮。车间里堆满刚收来的鲜茶,工人忙碌着,个个精神抖擞,展现出改制后企业工人的劳动风采。

时光流逝,岁月磋砣。我突然回忆起当年中学时代的情景。那年代,我们经常走工厂,入田间,叫做学工学农,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一起接受激情燃烧的岁月洗礼。
曾记,有一次,我们来到国营坦洋茶厂学工,原国营坦洋茶厂副厂长李敏泉,给我们讲了许多过去的故事。坦洋村,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商贾云集,大小茶行卅来个,街上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据说,当时,这条桂花溪还是主要水运之道,船来船往,日夜繁忙。

当年,坦洋茶厂众多,茶商密集,涌现出制茶人施光凌,茶商胡福四等人,成功制作了红茶,并将红茶远销英国,受到英国皇室青睐,并在1915年世界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巴拿马金奖奖章。

我们品尝坦洋工夫茶之后,觉得确实不简单。据了解,坦洋红茶制作很讲究,要经过很多道工序。如,收鲜茶→经萎凋→反复揉捻→茶叶出汁→竹篾中→发酵室→烘焙→出毛茶→变精茶→包装出厂(注:这是我个人看法,不代表厂方工艺,一些工艺密制是属于高度保密。)坦洋工夫茶,产品呈金黄色,十分精细,冲泡入口清香甜和,回味无穷。

浅醉谷雨中,正好走廊桥。游完坦洋村,感到茶如人,人如茶,人生百味,苦尽甘来。试想邀请一些好友、同学一道,找一个清静的雅亭,远离城市的喧哗,煮一壶坦洋工夫茶,好好品评一下人生,学一回古人的风趣,"品茶不知月上明,漫思茶乡伴琴声。"
写于二O一八年四月廿五日

作者简介:
兰云,男,畲族,笔名绿叶,福建省福安市人。1953年出生,1974年高中毕业,1978年参加工作,先沉浮于国企,勤于办公,立于基层。1988年下海经商,历尽沧桑,事业略就,现已退休。作者有一颗爱墨之心,擅长写格律诗与散文作品,曾在《简书》、《美篇》、《当日福安》、《中川诗社》 、《长江诗社》等多家网刊发表诗文。参加《诗意人生》比赛并获奖。

【编者按】
坦洋村在闽东和福建名闻遐尔,一百多年前的1915年,坦洋村制作生产的"坦洋工夫"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这枚奖章折射出的是,当时坦洋村与茶叶产业的兴盛史。"间红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这是坦洋功夫的真实写照。驰名中外的“茶乡”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曾经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农村党建联系点。1988年 至1990年,习近平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曾三进坦洋村。1988年秋天,习近平同志轻车简从来到村里,提出了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坦洋要当领头羊,不断放大坦洋工夫红茶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发展茶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益,加快奔小康。如今的坦洋村,茶叶种植面积增至3000多亩,村集体资产超过3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13200元,进入了我国农村中上收入水平。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了闽东明星村。
今天, 兰云老师带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负有“天下第一盛名”的坦洋工夫茶发源地坦洋村。将往日的辉煌,重新带入尘世,让我们对坦洋工夫茶多一份了解,多一份期待。走进一条一条巷子,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偶有弹孔清晰可见,墙上留下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当初坦洋兴盛的见证。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不变的是坦洋古村茶叶芬芳气息。正如作者所述:“这青山秀水,加上一股茶叶清香的味,的确有一叶春茶,一丝醉意;一片茶园,一醉难醒的风韵。浅醉谷雨中,正好走廊桥。游完坦洋村,感到茶如人,人如茶,人生百味,苦尽甘来。试想邀请一些好友、同学,找一个清静的雅亭,远离城市的喧哗,煮一壶坦洋工夫茶,好好品评一下人生,学一回古人的风趣。"品茶不知月上明,漫思茶乡伴琴声”。有人这样评说:”喝了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每一个到坦洋村的人,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情感。这种情感,缓缓流进心里,让到这里的游人,都不忍离去。约三五好友,泡上一壶好茶,就可以道上一整天。美丽的坦洋,让人梦绕魂牵。
欣赏兰云老师优美散文《走进坦洋》,文章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艺术感较强。文章开头以“最美人间四月天……找个机会,回坦洋游逛一下”,引领全文,吸引读者。行文流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大自然情趣。结尾以“一盏香茶,一醉难醒,品茶不知月上明,漫思茶乡伴琴声”结束全文,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全文舒卷自如,自然洒脱,特推荐共赏!【点评:社长寒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