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到中秋分外明
文/冷月
当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今年的中秋节又如期而至。
中秋节,应该是个举家团圆的日子,但由于外出创业,我不得不一次次背井离乡,与家人割舍。因此,近几年,我有很多中秋节是在外地度过的:0五年是在贵州毕节,0七年是在河北唐山,而今年,我又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内蒙。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每年的这个时刻,我的内心都会涌动着思乡的情绪,但面对同样明亮的那轮圆月,我的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0五年的那个秋天,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中秋节。那时正值创业初期,恶劣的生存环境,惨淡的经营状况,让我们举步维艰,我们仿佛被困在茫茫的大山里,跋涉在无边的泥泞中,丝毫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虽然整日忙忙碌碌,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那天晚上,尽管我们山东籍的几个工友也摆上了酒菜,喝得杯盏狼藉,醉得一塌糊涂,但仍难掩我内心的空虚和苦涩。我悄悄地撤离席间,偷偷地躲了出去。漫步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看着在云层中穿梭的月亮,我不禁暗自调侃:寂寞的嫦娥此刻在做什么?是否仍在“起舞弄清影”?
不一会儿,天上的云朵悄悄散尽,月亮的银辉洒满大地,漫山遍野如同白昼,村寨里那依山而建的茅草小屋,房顶上尚未散尽的缕缕炊烟,深浅不一的崇山峻岭的影子,以及散布在山脚下若明若暗的点点灯光,被月光编织得如梦如幻。在那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我的忧伤无处躲藏。踏着洒满银辉的林荫小道,赏着月光下的山山水水,我的心仿佛和古人贴在了一起,与他们有着相同的感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回首四十年来走过的路,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伤悲,是爱与恨、情与仇交织的一部交响乐;在经历了一场场轰轰烈烈、沧海桑田之后,突然发现,生活只不过是一杯淡淡的水。而此刻,所有的荣耀与欢欣,所有的坎坷与遗憾,都归于今晚那轮圆圆的月亮:那样平静,那样安祥,那样不露声色,仿佛世间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只有山上呢喃的秋虫和脚下潺潺的流水,宛如克莱德曼的柔指,轻轻地在我心中弹奏着那首思乡小夜曲。
0七年的那个秋天,是我第二次在外地过中秋节。那天晚上,我和正在河北唐山吕家坨矿施工的项目经理一起陪同矿上的分管领导喝酒。因为喝酒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我没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推杯换盏之间,喝得酩酊大醉,别说是赏月,就连给父母或妻子发条短信也没有顾上,那一夜糊里糊涂就过去了。
0九年的中秋,也是我在外地度过的第三个中秋节,我没有再在酒桌上浪费时光,而是独自漫步在古长城脚下,仔细欣赏那轮圆圆的月亮。望着那条绵绵千里、月光下清晰可见的明长城,望着那轮赋予古人和我们无数传说和遐思的明月,我幻想着几百年前,那遮天蔽日的烽火狼烟,和长城脚下震天的战鼓,人们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而剑拔弩张、浴血奋战……;几百年过去,一切都归于平静,岁月沧桑,塞外风寒,将黄土长城风干成断壁残垣,仅留下了那首亘古不变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如今,一群追逐理想的新矿人,乘着信仰的翅膀,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这寂寞荒凉的戈壁滩,用裸露的筋骨和不屈的意志,敲碎了明长城百年的宁静,唤醒了沙砾中沉睡的巨龙,把一座座林立的井塔,插在了茫茫的戈壁摊上,那些耸入云端的井塔,成了茫茫草原上的擎天柱,成了戈壁荒滩永远的旗杆,在青银高速旁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的这个时刻,“曲高和寡”的我,总爱独自散步在月光里,品味一下古人留下的那些至今弥漫着芳香的千古名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是李白的《关山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李白的《月下独酌》。而常年在外的我,体会最深的,还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的,有多少个辗转反侧的月圆之夜,有多少个寂寞难捱的不眠之夜,我的体会和李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本事把自己的感受升华成他那样的语言,但每每咀嚼着这些诗句,我的心里就像打碎了一只五味瓶,酸甜苦辣只能慢慢品尝、独自体味。而今夜,望着那轮圆圆的月亮,感觉它就像高悬在空中的一面明亮的镜子,通过它,映出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妻女那同样美丽的笑靥;此刻,他们在做些什么?是像我一样凭栏观望,还是已安详地睡着?
塞外的风是格外的冷,一阵料峭的秋风袭来,我浑身上下浸透了凉意,把我从梦幻拉回到现实中来。夜更深了,月更亮了。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那个尚未泯灭的理想,明天的我还要继续奔波和生活。这时,我的耳边再次回响起苏轼的那句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盛立,笔名“冷月”。男,山东济南人,泰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山东能源新矿集团。散文作品曾发表于《中国煤炭报》、《阳光》、《快读》、《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泰山文艺》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