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凤苍
我的老家坐落在白龙河畔。小时候,过了春节就盼正月十五了,因为家乡有一地方色彩浓郁的习俗,就是每到正月十五那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面灯。这种面灯各村叫法不一,有叫元宵灯、面盏的,称其为十五灯的也不在少数,因为这种灯只有正月十五这天才有。在过去还有蔬菜灯、铁灯、银灯、铜灯、金灯等称谓。
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来源于珍惜粮食的一神话传说。话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看到老百姓种地非常辛苦,这年冬天,就下令天上飘下白白的面粉,人们就把面粉收集起来,一年也吃不了。吃穿不愁的老百姓就忘乎所以了,就连天神也懒得敬了,玉皇大帝的香火越来越少,其他神仙也有同感,玉皇大帝就纳闷:诸神都很卖力,我对凡间老百姓也不错呀,这是咋回事呢?于是就派了身边的一位神仙下凡调查实情。这位神仙变成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手里拿着破碗,来到一家大门前,高声喊道:“大爷、大娘,行行好吧,我饿得不行了,给点吃的吧!”堂屋里走出一个三十来岁的媳妇,一看来了个要饭的,就不耐烦地说:“错过饭时了,家里没有吃的了,快走吧!”桌子上明明摆放着白面馍馍,不但不给还撵老头走,神仙走了数家,都是如此,看来他们都不可怜穷人,于是这位神仙就变成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刚走进一胡同里就有香喷喷的气味飘来,老和尚来到一家大门前,见一村妇正在烙面饼,就上前施礼道:“大姐,贫僧来化缘了,给张面饼吧!”那村妇一听是化缘的,头也不抬,没好气地说:“那暄乎的面饼,是留给俺孩子垫腚的,给你吃了,孩子就没有的用了,快走!快走!”可也巧,这时候,院子里坐在面饼上玩的一个小孩“哇、哇”地哭了起来,那村妇急忙过去一看,小孩屙了一腚屎,她就顺手拿起一张面饼给孩子擦腚,擦完后又顺手拿起一张新面饼垫在孩子腚下当屎褯子,她把小孩哄好了,见和尚还没有走,就对和尚说:“家里就这几张面饼了,一张当屎褯子正用着的,你如果要,就把用过的两张拿走吧!”老和尚很生气,连声说道:“好好好!你留着自己用吧!”这位神仙回到天上,把村妇有馍馍不给穷人及用面饼垫腚的事儿向玉皇大帝如实禀报了,玉皇大帝闻后龙颜震怒,立即下令此后禁止下白面,还令龙王十二年不准向人间降雨,以对作践粮食的老百姓进行惩罚。一年过去了,人们快要吃完留存的面粉,又到了该下白面的时候了,这时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大伙儿还以为是白面,都急忙去收,可端进屋里就化成了水,打那以后,老天再也不下白面而是下雪了。因冬天雪下得不大,开春后一直没下雨,田野里旱情持续,秋后五谷绝收,老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有的就开始吃草根树皮,灶王爷实不忍心看着老百姓受难,就托梦给老百姓:“玉皇大帝自从下令不让龙王下雨后,每到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他都要到南天门观看人间的干旱情况,你们可以在这天晚上遍点灯火,让他以为人间干旱得着火了,方可解除对你们的惩罚。”第二天早晨是正月十五,老百姓起来后,相互说着各自的梦,才知道昨晚都做了同样的梦,这可马虎不得,可一天之内那能造出那么多灯?用泥烧制已来不及了,为了彰显诚意,家家户户就把家里舍不得吃或留给孩子吃的一点面粉都拿出来,统统做了面灯,因为这样可以做较多的灯,还不浪费粮食,因为面灯用完后可以食用。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用面灯来照明,人人手捧面灯走出门外,火光遍野。玉皇大帝一看,真的以为人间干旱得起火了,就下令解除了对人间的惩罚,让龙王开始施雨,老百姓可以自行耕种了。此后,为了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过苦头的老百姓就开始在正月十五蒸面灯敬天了,也开始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了。

正月十五蒸面灯是件大事,其制作和使用方法都非常讲究,一般都是家庭主妇做,取面粉(现多用玉米面)作原料,然后加水和面,和好的面要有一定的硬度,无需用面头(俗称引子)发酵,因为死面做的面灯蒸熟后不会变形、不易干裂,上午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面盆里里饧着,下午就开始制作面灯了。先把面团在面盆或面板上反复用力搋揉,然后搓成一个长条,再截成一块块等大的小面团,先取一小块面团,用大拇指在面团按个坑,其他四个手指在外用力旋转,把小面团捏成酒盅状,然后在侧边捏上数量不一的皱褶(俗称耳朵或鼻子),一盏面灯就做成了。一个鼻子代表一个月份,一月捏一个鼻子,二月捏两个鼻子,以此类推,做出不同月份的灯,这要根据家庭成员出生的月份而定,一般家庭主妇对自家人的出生月份都了然于心,每人都有相应的一盏灯,给先人送的面灯是没有鼻子的。做好面灯后,先在就大锅里盛放两瓢水,把面灯拾到箅子上,再一同放到大锅里,有的在各个灯碗里放上一粒黄豆,盖上锅盖后就开始烧火蒸灯了。大家最关心的是面灯蒸熟后掀开锅盖的那一刻,大家都瞪大了眼睛首先要看看灯碗里所存水的多少或黄豆膨胀的大小,水多或黄豆膨胀得大就意味着这盏面灯代表的那个月份会有较多的降水,易涝,水少或黄豆膨胀小,代表着那个月雨水小,容易干旱,它寄托着家乡人民对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面灯出锅后放到盖顶上,然后给每一盏灯都插上用谷物桔杆或火柴杆缠上棉絮做的灯芯子,也可现用现插。在我老家西边的邻村,每年正月十五有一个庙会,为黄庄十五会,在这个庙会上,除卖箢子、玩具外,就是面灯的交易最多,家里未做面灯的老百姓可在庙会上买到。天刚抹黑,在每盏灯碗里注入少许花生油,就开始点燃面灯了。点燃面灯的本意是做给老天爷看或者是敬老天爷的,后来又衍生出其它用处。如大人们就拿着燃着的面灯照照孩子们的口、眼、腚等,嘴里还念念有词:“照眼不雀蒙,照耳耳不聋,照牙不牙痛,照照腚,三年不生病,照亮儿子(或女儿)好前程。”这样做可保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照照门后,还念念有词:“上门簪,下门槛,七十二样它都管。”照黑咕隆咚的墙角时就说:“墙角旮旯一片明,蝎子蚰蜒死干净。”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不为毒虫所袭;照粮囤可以使粮食不生虫子,一般要照三遍,还说:“头灯芝麻二灯黍,三灯瞎汉撂棍打秫秫(即高粱)。”一个盲人随便撂根棍子就能打到高粱,说明粮食之多,期盼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在鸡窝、猪栏、牛圈等处也放灯,希望母鸡多下蛋、六畜兴旺等,因这些地方比较脏,用面灯影响食用,就用蔬菜灯代替,取完整白菜根,削去杂根,仅留根的膨大部分,挖去白穰,一个蔬菜灯就做成了。过去还有铁灯、银灯、铜灯、金灯之别,这是因为做灯使用不同的面粉所致,用荞麦面或红薯面蒸出的面灯较黑,叫铁灯,麦子面蒸出的面灯较白,叫银灯,黄豆面蒸出的面灯呈淡黄色,叫铜灯,还有用玉米面或麦子面中加入少许黄染料蒸出的面灯呈金黄色,俗称金灯,有一种金灯做的较大,并只捏有一个鼻子,是玉皇大帝专用灯,老百姓不得僭越。这天晚上,在家门口、磨台上、井口边、石碾上、汪边、河旁都要摆放面灯。这样屋里屋外都亮亮堂堂,街头巷尾也灯火通明。最后把点燃的面灯放在木桶或铁筲内,虔诚地送到祖坟上,祈求祖宗保佑家族人丁兴旺,幸福安康。之所以使用木桶或铁筲等较深的器具送面灯,是怕沿途被风吹灭了,因为灯灭了预示年景不好。到祖坟上送面灯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一光棍子,赶完了黄庄十五会回到家里感觉有点疲劳,就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谁知这一躺就睡着了,天黑了,家家户户都送完了灯,而他还正在酣睡中,故去的父母就托梦给他说:“人家屋里都亮亮堂堂的,唯独我们还在摸黑窟。”他忽地坐起一拍脑门:“坏事了,把送灯的事耽误了!”于是急忙下床把面灯送到祖坟上,回到家里躺下就睡了一整夜的安稳觉,结果当年就娶上了媳妇。家乡人讲究以孝为天,不孝敬祖先,就是大逆不道,因为冥冥之中,祖先的在天之灵都在福荫着后代,平安健康,人丁兴旺,因此,不管祖宗故去时间多久,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户户到祖坟上送面灯是不敢怠慢的,这天晚上各村坟场内都是万点灯火,闪闪烁烁,颇为壮观。
面灯使用后,把灯芯子拔掉就可以食用了。因为带有花生油香的面灯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面食,过去由于生活困难,特别是受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男孩子们可以吃面灯,女孩子是绝对不能吃的,据说女孩子吃面灯油了嘴,容易长胡子,正是有这种禁忌式的说教,女孩子们从不敢越雷池一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很少有人吃面灯了,但正月十五蒸面灯的习俗却岁岁相传、历久不衰,目前在家乡仍大行其道。(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宋仪荣、程德菊等老人的口述整理而成,另承蒙韩海军、许守强、刘贵森、李西胜、王传利、赵兰才等先生及徐丽女士戮力协助,谨此致谢)
作者单位:莒南县人民医院
编辑:临沂沣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陆丰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