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我们几个朋友冒着大雨赴河南三门峡陕州区观音堂镇寻访杜甫的足迹。 洛宁出发沿310国道向东驾车1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石壕村(位于河南省陕县观音堂镇)村口,一个古香古色的高大牌楼从眼前一闪而过。
驻车细观,斗大的“石壕村” (当年杜甫《石壕吏》诗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三个字映入眼睑。这个村子在一个低于路面的洼地里,夹在国道路基和对面一个小山之间。村门口进去是一条斜下的直路,几十米后路的尽头正对着一面照壁,上面刻着一首很大的《石壕吏》诗。那刚劲有力的魏碑石刻不仅给人以不虚此行的自信而且重新唤起我无限的遐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忧国忧民的诗圣精神渗透在诗歌中。从石壕村获得力量,感悟诗圣怜民思想和民本胸怀。莫非这石壕古村终随人愿,重新再现了"诗圣"杜甫暮投情景?


当年,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洛阳西行,日暮时分来到石壕村,就近投宿在村东的一个老翁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见到战乱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民众忍辱负重参军作战的行为,感慨万千,恰又遇到乡吏抓丁拉夫,于是就写下了《石壕村》。说的正是当年在石壕村征兵的事情。从这里往东,靠近洛阳,就是新安县,往西进入陕西就到潼关了,石壕村则在中间。村名叫石壕倒是名副其实,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有条石壕沟外,村子里到处可见石头、石房、石窑、石墙、石桥等。石壕村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


石壕村除了一首诗,倒是没有别的和这首诗相关的东西,毕竟杜甫当年只是路过而已,一个小村子也很难搞出什么花样来。忆往昔,石壕村曾是是洛阳通往西安、咸阳的必经之路,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沿途百姓民不聊生,多灾多难。《石壕吏》体现了“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看今朝,石壕村已然成为生机勃勃的丝路古地,大家对此深有感触。
和这条路垂直的一条路贯穿整个村庄。村民住房依山而建,村庄既像小街又像驿站。停好车环顾四周,正好门口站着一位大叔,我便上前打听杜甫当年下榻的农家小院,得到指点后径直前往去亲眼目睹那"有吏夜捉人"的农家小院。小院坐北朝南,大门敞开,轻叩门环,随声走出来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嫂,说明来意后,被允许进屋参观。只见小院正崖三孔窑洞,靠西边便是当年杜甫投宿之屋,小院两侧是东家30年前修建的平房。登上房顶似乎还能感受到这座院落的新旧情怀和古今元素,当年的凄楚宽绰被眼前的繁杂拥挤取而代之。要不是近年来专家学者的热衷考察论证和东来西往过客的慕名参观,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院能有谁来光顾纷扰?

走进西边杜甫曾住过的这孔窑洞,细细打量,只见窑洞底部阴暗潮湿,四壁萧条,大青地砖早已破烂不堪,是不是一千多年前的老屋,谁也说不清楚,就连房东大嫂也不知道。问她是否早年那老翁老妇的后裔她还是不知道,但她很肯定地说,这个院子的先人姓雷,她便是现在这所院子的雷夫人。或许就是这个原因,至今没有人在这所院子墙外标明:"杜甫暮投处"或"<石壕吏>诞生地"。


走出小院,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对这座再普通不过的豫西民居,我既有一丝失望,更有些许辛酸。失望的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诗圣杜甫写出不朽诗篇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人们竟没有人去关注它,没有任何标识,没有经过修缮,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辛酸的是,杜甫出生在历史上属于洛阳、现在属于郑州的的巩义市,埋葬在洛阳市东边的偃师市,在河南生活过多年,写下了很多诗篇,河南人竟不予重视,想到我多年前到过成都,看杜甫草堂,那气势、那规模,真令人汗颜。
随后,我们踏着泥泞,在一位村民带领下,考察了存留至今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穿行崤山山脉的重要通道、以崤水与黄河相连的涧河河谷)。据介绍,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是公元前2 世纪前已形成、汉唐时期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部分,这里拥有中原地区浅山丘陵的行旅地貌景观,长期沿用至20 世纪,位于中原地区秦岭东段余脉丘陵地带,是保障丝绸之路长期、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珍稀道路遗存。该古道的石灰岩质路面因车轮长期辗轧,形成较深的车辙,车辙的印痕宽窄不等、深浅不一,难得一见的古代车辙、蹄印、蓄水池等遗迹。蓄水设施是在自然形成的坑凹地形的基础上略加整修而成,供来往行人以及驾车、驮货的牲畜饮水之用。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战乱不断,沿途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苦。石壕村更是古道中多灾多难的村庄之一,也是封建社会战乱的一个缩影。






















石壕村,中华民族前行的背影,苦难与幸福的见证!(洛宁城事/雷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