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有个同学,在学校时是班长,现在是村长。每逢学友聚会时,都老村长,老村长的叫。每当同学们戏称他,他都憨厚的一笑,慢悠悠的说:“嗨,别拿村长不当干部啊!小心给你小鞋穿!"惹得学友们一阵哄笑,气氛瞬间活跃了不少。因为老村长是一瓶酒,一瓶陈年老白干,越老越有味,可惜,他是邻村的。于是,我想起了我村的老村长,隔壁老邻居吉留贤,一刹时,一幕幕往事,渐渐的浮现在我眼前……
老村长吉留贤,姊妹六个,兄弟五个,一个小妹。老大属鸡,和我父同岁,今年应该七十四岁了吧?浓眉,豹眼,高鼻,阔嘴,长方脸。当过兵,性格刚直,不会曲意逢迎。善言谈,好讲故事,声音洪亮如钟,粗大嗓,故号称大炮。眼瞪如铜铃,有点吓人。所以每当有孩子们哭闹不休时,大人们往往一句话:“再哭,老吉来了。"再调皮的小孩,立马就不哭了。可我觉着老村长一点也不可怕,外凶内柔,平易近人,热心肠,好说话,喜欢开玩笑,从不恼火。因为老村长粗通木工,所以谁家有活,只要开口,没有不应承的,做的极认真,就像自己的一样。每逢阴雨天总有人去找,从不闲着,所以在村里人缘极好。家里的工具,也是谁用谁取,从不吝惜。
我们村是个小村,三四百口人,前后不过三四排,可以说十分钟能走一个来回。农村人不像城里人那么讲究,没事聚在一块聊聊天,说说闲话,讲点奇闻轶事,也是常事。即便是吃饭也能端个碗串几家。所以听老村长讲故事 ,就是家常便饭,习惯了,几天不听急的慌。那时候,哪有有电视,更别说手机了,除了村里偶尔放场电影外,只有听老村长讲故事了。似乎讲故事,侃大山是村里人所有的乐趣了。后来我家盖了房子,有幸和老村长成了邻居。因是隔壁邻居,自然免不了听老村长讲故事……

老村长讲的故事可多了,精彩绝伦,引人入胜,往往讲完了很久,众人还不愿散去。也许有的连他自己都忘了,可我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不信叫咱给你弄两段?
谷圭传说。老家土语,谷堆,距陈吴乡镇政府东大约五里地,是个大村,约有二千四百来口人。有个有名的阴阳师,叫段汉山(亦名段海山),精通易理,什么阴阳八卦,风水墓穴……传的神乎其神?
传说谷圭村坡高路远,长年没有水吃,只能跑很远到别村去挑水吃。有句老话道的好:有女不嫁谷圭村,担水磨破脚后跟!所以有很多闺女都不愿嫁到谷圭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段汉山挺身而出,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倒骑竹扫帚,口中念念有词,缓缓划过一个圆。告诉村里人在此处打井,可供全村人吃水。村人依言打下去,果然有水,连饮牛的水也有了?
因是大村,每年都要请戏班子唱几天戏。谷圭村坡高路远,好多唱戏的都不愿去?传说有一年,村里订好了一个戏班子,告示早都贴出去了,说是某月某日演出什么什么戏。可演出临近,因刚过罢年生意好,戏班子又变卦不来了。这可急坏了村里的保长,告示都贴出了这可咋办?正为难时,段汉山又挺身而出,拍着胸口打包票说:”放心,该搭台子搭台子?该排饭排饭?明天一定准时让大家伙看上戏?"有老者心中不服,暗自说:"你就吹吧?看明天戏班子不来你怎么收场?丢人现眼,我叫你恁抖能?"并告诉后生们盯着他,看他能闹出什么动静来?
谁知一天到晚都没有动静,段汉山一直躺在家里睡大觉。有人回去告诉不服的老者,那老者笑了笑,有点幸灾乐祸的说:“哼!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大话吹出去了,这回没办法了吧!等着明天看他的笑话吧?”不料,到了晚上吃罢饭,天刚黑。有人看见段汉山骑了一头黑毛驴,独自一人进了村后头的老坟宅再没见出来。结果第二天中午不到戏班子真的过来了。有村民奇怪,就去问班主,班主叹了口气说:“不来不中啊?段老爷有令,谁敢不从?”据说那晚在别村唱戏,正到热闹处,忽然阴风大作,哭嚎连连。吓跑了场下好多人?戏台上,不断有石子往上扔?只听有人厉声说到:“君子就应该言出必行,为什么出尔反尔?段老爷大怒,限尔等明日几时几刻,赶到谷圭,否则,哼哼,嘿嘿,嘿嘿嘿嘿?"。只吓得班主面色苍白,连夜套车赶了过来。神不!

但凡事物都有两面性,据说段汉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孩子老说:“爹你当了一辈子阴阳先生,成天给别人家看风水,撵茔地了,也给咱留一块好地,叫后辈人也发发呗?"段汉山叹了口气,有些无奈的说:”儿啊,不是我不给你说?好莹地是有,只恐怕你们消受不起啊?"儿子再三追问,段汉山只是说,到时我自有安排。
为了给自己撵一处好茔地,据说老先生也做了几件昧良心的事,比如寺上翟家坟,段汉山去看过,见一道大岭,头东尾西活象一头大牤牛,真是块好坟地,但为了成就自己,老先生心生一计,对翟家人说:“你家坟地是个牤牛坟,俗话说牛不骟不发,所以说你家后辈,要想旺,必须得如此这般?"翟家人信以为真,于是请段汉山施法,在坟地两头各挖了一条深沟,此后翟家运气便慢慢倒了,后辈只好另择茔地。那年,去神岭寨担沙中途翻山抄小路回家,曾有人指给我看,那就是传说中的翟家坟,只见一座土山,两面深沟,不知真假。西陶峪范家坟,范,饭也!段汉山在范家坟的下面隔一块地堰挖了七孔窑洞,分别垒了七个灶台,放了七口铁锅,每个灶台上又摆放了七个铜勺子,七个瓷碗,七双筷子,我看你有多少饭够吃?随后范家便也慢慢没落了。不过人有千算,天有一算,命中注定,果真如此。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有一天段汉山突然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交代后事说:“我死之后,浑身上下不挑一根丝线,把我装进棺材里,抬着走,绳断处,就是埋我的地方。不要急着下葬,须具备四个条件,兔敲锣,鱼打鼔,扁担开花,驴骑人方可。守孝百天,百天之内不得离开半步,切记。"不久老人便去世了。
儿子按照老人的遗嘱,准备入殓。小女儿却说:“哥,咱爹风光了一辈子,就这样走了,你们不嫌丢人,我还磏丢人呢?说啥也得给咱爹搭点啥?"说着随手拉过来做床帐用的白菱子布,给老人盖上了。然后弟兄俩趁着天黑,请人抬着老人撵茔地,白天不敢去,怕人笑话。走着走着,遇着一个地堰,前边人过去了,后边人刚迈步,只听呼通一声,绳子断了。于是第二天就在此开挖坟地。

转眼到了下葬那天,眼看日已过午渐渐偏西。众人正犯愁呢?也有人闲得无聊,随手捡了一块土坷垃扔了出去,说巧不巧,不巧恁巧。正好惊醒一只在草丛里藏着的兔子,众人一时来了兴趣,都乱撵了起来,兔子慌了东跑西跑,不偏不斜,刚好一头撞在了锣上,"噹"一声脆响。谁知天上刚好有只鱼鹰叼了一条小鱼飞过,吓得一松口,鱼掉了下来,正好打在鼓上,“嗵"的一声。有一个人扛了一根扁担在路上走,看到两朵花长得非常好看,就摘下来挷在扁担头上。晃晃悠悠,心中甚欢。这不是扁担开花吗?咋恁巧,又有一个人,去镇上赶集,新买了一头母驴回来,半路上驴突然下了个驴驹,没办法,走又不会走,抱又不方便,乱蹬腿。没法,只好把驴背上。刚好应了驴骑人?吉时已到,赶紧下葬。
转眼九十八天过去了,兄弟对他哥说;“咱爹也一辈子了,眼看都满百天了?咱明天进城去买点东西,烧烧吧?”哥哥说:“不好吧,你忘了咱爹咋说的?弟弟流着泪再三恳求。哥哥没法,一想也觉得没事,再说,都过了九十八天了,这一两天还能有啥事?若说不去?恐怕传出去,日后别人笑话?只好说:”中啊,这么多天过去了都没事,应该不会有什么事了?咱明天上山拾担柴禾,到城里卖了好买点东西,给咱爹烧点钱,献献也算是尽了一份孝心,咱爹也风光一场了,怪可怜。"可怜一场孝心,谁知却付之东流,反惹来一场杀身横祸。可叹,可叹!真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第二天,弟兄俩起了个五更,上山去每人拾了一担柴,回来时已过午,匆匆吃罢饭,天已不早。因想着百日头上要给老父烧纸,便没敢耽误。谷圭到县城大约有十几里路,古时没车,只能步行,紧走慢走,到县城城门早已关闭,没法只好在城门楼道睡下了。

话说永宁(洛宁)县太爷这天晚上突然做了一个梦,梦到一条白龙、一只白虎在城门下卧着,醒来时值三更。心下大惊,忙唤衙役连夜去看。衙役领命,不敢怠慢,急忙赶到,只见两个孝子睡在那里,心下奇怪,暗道:“县太爷,叫我深更半夜来查看,原来却是两个孝子在睡觉,有啥看哩?”衙役不解,就把兄弟人带回大堂,县太爷连夜升堂审问,兄弟俩扛不住,如实招了。县官大惊,心想在我的地盘竟有这等事情,加之古人都迷信,也想探个究竟。便押着弟兄两个连夜就起程了,天刚亮就到了坟上,命人挖坟,坟刚挖开,只见一团白气窜上了天。探头向墓里一看,有数不清的泥人,有的形似文官,正在戴帽,有的好似武官,一只脚都跨上了马鞍了。打开棺材一看,只见白菱子布下一条青长虫爬来爬去,就是挣脱不了,心下骇然?原来如此啊,亏得还未成气候,要不……我这官帽不保是小,还要祸及九族了。随后将兄弟二人带回县衙,以谋反罪处斩了。可惜啊、可惜!两条人命就这样糊里糊涂的去了。
如果不是女儿搭那块白菱子布蛇早都跑了。兄弟二人如果坚持百天不去城里,自然也没啥事。真是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又说:“人的命,天注定,该吃多少是多少?你说呢?
"还有白马寺的传说,鳔池大鱼石,鱼见了鳔还能走吗?安坡石鸡,石鸡到了安坡还不安下了吗?
话说金山庙跑了一头碾金的骡子,主人寻着足迹一路往东追了过来,到了大(代)原,一问地名大原放心了,心想骡子到了平原就无处躲藏。又追了一程,又问,有人说这是明珠心下大喜,到了明珠越发好找了,因为有珠光照着,还能不好找?小憩了一会,故明珠又称小住,土语,小处。又往东走,又问有人告诉草庄。大惊,骡子到了草庄,一头扎到草堆里去了,还能找到吗?只好做罢。因此又故名仓头。等等,犯地名的传说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正是有诗道云:传说原本不足凭,真真假假难分清,若有言语唐突处,还请诸位多包涵。

村长因当过兵,性情耿直,不会见风使舵,不会拐弯一根筋。国家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认真的很,谁违法了也不行。那几年施行计划生育,乡里来人,村专干不找就找他。没少得罪人?弟兄们都指责他,可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我行我素,常说:“当干部要响应国家号召,利国利民,以身作则,都怕得罪人,那工作谁去做?你不去做,我不去做,推来推去,那不全完了吗?国还是国,家还是家吗?”
但也有好处,村里鸡毛蒜皮,邻长里短,各种纠纷都来找他,不论亲疏不偏不向,俨然一个铁面包公。大多都能处理好。真是:一身正气为人民,两袖清风不沾尘。安坡石鸡千百年来,傲然屹立在那光秃秃的半坡上,保护安坡鸡群无病无灾,且从不得鸡瘟。孤单伶仃,从无怨言,默默守护村子,如若真有祭灵一说,则非它莫属了,当得起村人一拜。老村长这些年,任劳任怨,为了村里事东奔西跑,忍辱挨骂,不喊冤,不叫屈,高风亮节……俨然是安坡村的精神领袖了。故老村长亦石鸡也,石鸡亦老村长矣。
在老村长的带领下,历届村委干部,同心同德,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拧。安坡村先后修建了两座跨河桥,盖了一所希望教学楼,不光村里的路面硬化了,水泥路直通田间地头,所有地块都能机械收割了,别说牛了,手扶车也几乎都没有人用了。再也不怕土路坑洼翻车了。不得不说现在国家的政策好,扶贫到位,但也离不开老村长和历届干部的共同努力!正是因为有老村长和历届村委干部的共同努力,安坡村才走到祥和富裕的今天。真心的感谢老村长和所有的村支干们,在此道一声:你们辛苦啦,你们才是安坡村的第一功臣,当得起安坡村群众尊敬的人。
好坏咱且不论,所谓千秋功过一朝定,是非曲直任人评。当年的老村长早已退居二线,不过依然是精神矍铄,腰不弯,背不驼。走路依然是风风火火,赛过年轻人,依然是到哪里都是粗嗓大腔,讲他那年轻人都不爱听的,老掉牙的故事。能和他说话的,多是那几个老人?自从搬到了县城,生活压力太大,每年早早都出来了,只有年关才能回去,也就没有听过老村长讲的闲话故事了。可老村长讲的故事一直在我耳边萦绕,久久不去……
真想回去再听听老村长讲的故事,回忆一下那些过往的事情。愿老村长越活越年轻,永远长寿。愿安坡村越来越好。我相信在现任村支书,村长及所有干部的带领下,在全安坡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安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美好。身为安坡村一员,我感觉无比由衷和自豪,我爱你安坡。安坡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总会把你牵挂......

作者简介:杨建涛,洛宁涧口乡安坡人,一生平淡,打工谋生,业余爱好戏曲和涂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