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
文/铁马
对联,又称对子、对偶、春贴、楹贴、楹联等。楹,《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堂屋前部的柱子。顾名思义,楹联就是指挂在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对联的前身是古代的桃符,所谓的桃符就是桃木板,古人在上面写上“神荼、郁垒”(门神)的名字,春节时挂在家门两旁,保佑家人吉祥平安。
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产生在后蜀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五代史·蜀世家》)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到了北宋,王安石的《元日》诗有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或可证明,对联在北宋时期的民间尚未盛行,没能大众化。不过,因为盛唐时期律绝的兴起,加快了对联的发展。众所周知,格律诗的颈联和颌联需要对仗。如李太白的《送友人》一诗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就属上乘之作。再如杜子美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亦对仗。一首绝句,两副妙联,令人拍案叫绝!很多人把律诗里的对仗句看做是对联,这固然没有错。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首先,律绝里的对仗(又称对偶),是一种修辞格,而对联是一种独立的体裁。律诗要求在颈联和颌联对仗,并且律诗的平仄要求很严格,类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组合结构不可更改。而对联则相对要宽泛一些,虽然也有一些平仄的基本句型,如七字联: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还有一种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一般分为三五式: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四四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九字联多为四五句式: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十字联多为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以上所列句式为较常使用的句型,平仄的使用只为突出文字的韵律美,读起来感觉朗朗上口。随着对联的逐渐大众化,这种制约想象力、过于严苛的平仄节奏已经不再为人们所遵循了。另外,律诗里的对仗句,多为上下句的承接转和,而对联的两句话可以表达全部的景物情怀的描述,短小而精悍,非其它的文体可以比拟。
在北宋时期,文人撰写的对联已相继出现,当时称之为“题桃符”。如苏轼题广州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还有题河南天宝宫吕祖殿联,“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蓬莱仙境。”南宋诗人陆游有首著名的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真实地刻画了诗人埋头苦读,勤耕不辍的形象,广为后世传诵。由于文人的染指,使对联这种独特的文体,无论是品位还是数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历史上涌现出非常多的对联大家,如:苏东坡、朱熹、李笠翁、纪晓岚、郑板桥、李调元,近现代有曾国藩、彭玉麟、孙髯翁、郭沫若、鲁迅等。史上流传下来的名联佳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诏民间过春节时必须张贴对联,此谓之“春联”,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说起春联,有一副春联不得不提:“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对联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它出自明世宗嘉靖时期的状元林大钦之手,林大钦本人就是一位对对联高手,在中国对联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说“春联”是中国楹联文化的雏形。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创作,衍化出适合各行各业、不同场合张贴的对联,诸如:风景名胜联、新婚联、祝寿联、挽联、书斋联等。再后来,文人们又把对联文化玩出了新高度新境界:叠字联、嵌字联、隐字联、拆字联、回文联、谐音联、集句联等等,其风格之多样,用途之广泛,其他文体难以望其项背。毫不夸张地说,对联无处不在,可以信手拈来。比如,家里的灶王爷有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祖宗的祠堂或宗谱上有联:千年俎豆流芳远,百代衣冠继业长;土地庙有联:庙小神通大,山高日月明……俯拾皆是。中国的楹联文化已经深入人们骨髓,真正做到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头百姓,都喜闻乐见。
对联的鼎盛时期当在清代。明末西昌人程登吉所著之《幼学琼林》(《幼学须知》后由邱睿、邹圣脉、蔡东藩等人增补)俱以骈体文写成,全书采用对偶句,多妙联佳构,是非常好的儿童启蒙读物。到清朝,车万育所著之《声律启蒙撮要》,李渔之《笠翁对韵》,杨林兰的《声律发蒙》则是较专业的启蒙读物,流传较广,影响深远,堪称蒙学经典。时至今日,亦是对联爱好者必读之书。
对联一般几个字,或十几二十几个字居多,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最短的对联上下联各一个字,较著名的是“墨”对“泉”。这副对联的妙处在于,把“墨”字和“泉”字拆开,分别为“黑土”和“白水”。“黑”和“白”分属颜色一种,且词义相反。而下半部的“土”和“水”又都属于五行之一。这种一字联,多为文人骚客的文字游戏,因为文字太少,难以言志抒情,因此无实意。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曾书一六字联“金石乐;书画缘”对仗工整,意蕴深厚,堪为短联经典。长联经典有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滇池大观楼对联,全联一百八十字,为清乾隆年间孙髯翁所作,此联描绘滇池景象,辞采灿烂,文气贯注。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曾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其实,大观楼的对联算不上最长的对联,最长的有钟云舫所作江津长联一千六百一十二个字。需要说明的是,对联的优劣并非取决于文字的多少,而更多的是看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是否恰好。笔者以为,那些动辄成百上千个字的对联还是尽量不写。一则,字数太多,难免铺设锦绣,堆砌词藻,让人读来有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之感;二则,因为字数太多,对仗很难做到工稳,往往写出上联却难对出下联,若糊涂笔墨,牵强附会,则让读者贻笑大方矣,何苦哉?
对联做为文学园中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做为一种有别于诗词的特殊形式,对联自然有它的“游戏规则”。
根据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联律通则》称“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里面包含了六个要素(又称六相):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一:字句对等,指上下联的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指上下联句法结构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属性要相同,词义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是而已。特别说明的是,词义相对,可分三种情况,即词义相反、词义相近、词义相同,如:
喜——愁(词义相反)
打——敲(词义相近)
绿——青(词义相同)
有人认为,词义相反才叫相对,但在实际运用中,会大大缩小对联的表述范围,不可苛求。
三:结构对应,简单来说,是指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四: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句的语句节奏保持一致。例尹元贞题山西第一牡丹联:
花气/醉人,可沁/白蕊/刘伶/酒;
叶风/写意,定着/翠枝/贾岛/诗。
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二、二、一节奏而对拍。
五: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字的平仄一般都按照“平水韵”,“新韵”也可,但新韵和平水韵不能同时使用,这一点,一般在楹联大赛的规则中都会特别注明。另外,上联的尾字用仄声,下联的尾字用平声,(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偶有韵脚采用上平下仄,是表意上的一种变通方式。而上下联的尾字同平或同仄被称作“乱脚”,大忌也)这也是对联最基本的规则。对联的平仄对仗,有个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论,意指上下联逢单数的字的平仄对仗要求并不严格。二四六分明是指上下联逢双数的字,要严格地平对仄,仄对平,马虎不得。
六: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互衬托相互关联。
以上所述乃对联的基本规则,初习者不可不察。在实际的对联写作中,还应注意对联的三仄尾和三平尾的问题。三仄尾是指上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仄声字。三平尾是指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这都是不允许的。
对联写作中,还需注意孤平和孤仄的问题。孤平是指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只有一个平声字(不包括句脚的平声字);孤仄是指句脚是仄声的上联,除了句脚,只有一个仄声字。对联里还有一个忌讳,即上下联不允许有不规则的异位重字,即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对联做为格律诗的“近亲”,格律诗里的问题,对联里也会出现,比如“合掌”。“合掌”意为左右手合在一起,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夜久”对“更深”等。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对联原本短小,倘若“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但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的比重很小,则无伤大雅。
还有一种提法叫“宽对”,“宽对”是近体诗对仗的一种,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意即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窃以为,初学者切不可以对出几副“宽对”而沾沾自喜,而应该严于规则,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对于传承国学精髓则裨益多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