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家庭农场,是一个有魅力的字眼,它动人的不应该是外表,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内涵;有魅力的家庭农场,不应该是让人第一眼看到的美色,而是美色背后真正支撑其存在的个人财产。家庭农场,往往不是天生而就的,需要时间培养的。
眼下,家庭农场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平台,亦或一个导航,它给的是方向;但它毕竟代替不了车,车还要自己加满油、充满动力,才能驶向目的地。家庭农场这个字眼再美妙,如果不好好利用,也是白白浪费。其实,脚下的路,没人替你决定方向;心中的梦,没人替你去完成。只有那些经得起岁月洗礼的家庭农场,才能真正出淤泥而不染,才能升华为出水芙蓉。
没有哄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愿家庭农场真正货真价实,愿中国真正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场主。


关于“家庭农场”的一点观察及思考
安徽省东至县葛公镇 孙亚林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百度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关于西方的“家庭农场”,以我个人的了解:它一般是指祖上传来的私有财产(包括土地、房屋等),多是经营了几代。它们传到自己手中以后,他就要对此全面负责,将其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因为是家传的产业,俗话说就是自己的东西,他必然要对其精心呵护,细心打理,誓死捍卫,並将其继续传之于子孙后代。(记得美国的里根总统退位以后,就回道了自己的“私人农场”,颐养天年。)
而反观我们所谓的“家庭农场”,与其相比,不啻是霄壤之别。我们号称的“家庭农场”,大多数是某个人临时租用众农户的几十、百把或几百亩田地,租期一般是一到几年不等。今年是租给种植大户张三,明年可能是种植大户李四,有许多甚至与众农户的租地合同都没有签,仅凭口头约定。因为它们依然是小块土地的临时组合,纵横其中的田埂、沟坝不能损坏,且必须一直保持原状,因此,“种植大户”们不可能也不愿对其租用的田地,进行基本改造,哪怕是小规模的。结果是没有长期投入,只有短期行为。甚至有少数“居心不良”者,打着“家庭农场”的旗号,实际上,是为着套取项目、骗取补贴而来。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承包“荒土坡”、“石头山”从事养殖业如养猪、养羊者,从事种植业如种植苗木、种植果木者或者兼及观光休闲者,也往往标注为“家庭农场”。它们的租用期限可能长至一、二十年甚至更长,租用面积也更大。因为,属于荒坡石山,多数未有分配到户,因此,这些承包者是会对此进行相当大的投入,对地容地貌进行大规模地改造、提升,自然,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尤其是种植苗木、果木者。不过,养猪、养羊业,投资大风险也大。苗木、果木种植业,受市场变化影响也大。所以,这两项产业,要想深入、持久地做大、做强,仍然是个问题。在这方面,我是赞成国家有关项目对此予以支持的。当然,这个仍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家庭农场”。
个人以为:在目下中国农村,要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类似欧美的“家庭农场”,必须提供“两个前提”:一是放开生育、鼓励生育,如此,可使“家庭农场”的主人,能在多个子女中挑选有志于农业生产者,继承家业。二是土地私有化,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个就不做过多说明了)。当然,这两项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此,也只是“空谈”,但谈不上“误国”吧!
二〇二〇年七月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