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365》新媒体 田树兵 胡均星 通讯员 桂文君 吴风楚韵 湖北武穴报道
5月8日,武穴市梅川镇夏柳村扶贫车间正式建成投产运营,12名来自全村6个村民小组贫困家庭的“泥腿子”乐嗬嗬地走进新落成的车间,成为月月有稳定工资收入的恒龙公司的新工人。
梅川镇夏柳村地处武穴西北部丘陵地区,自然资源有限,经济条件差,是梅川镇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扶贫车间筹建从今年3月底开始,在过去旧村部的基础上,由恒龙公司和村里合作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历时两个月改造建成。投产后的扶贫车间可安排贫困户就业岗位20个,人均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扶贫车间的员工一律享受恒龙公司总部职工同等福利待遇,同时与村合作办厂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近10万元。
2018年,从创办四望镇何桥村第一个扶贫车间开始,恒龙塑业公司充分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先后筹措资金千万元,利用农村闲置和废弃的村部和学校加以整修改造,采取“公司+村委会+扶贫车间+贫困户”运营模式,先后在四望镇何桥村、落针八村和大蒋村,梅川镇卢子珍村和夏柳村,花桥镇樊祥村,成功建成了6个扶贫车间,实现了当年创办,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到2020年6月,恒龙公司创办的6个扶贫车间,共收纳70多户贫困家庭近百人就业,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动机——源于初心:“没有家乡人民的哺育就没有我今天的范国龙!没有全体恒龙人的努力就没有恒龙塑业的今天!”这是恒龙塑业董事长兼总经理范国龙时常挂在口中的一句话,也是这一句话印证了范国龙多年来“感恩桑梓、回报家乡”的初心。
范国龙,男,生于1963年8月,武穴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恒龙塑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法定代表人。
范国龙出生于武穴市大法寺镇中桂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幼年母亲患病去世,是村里的乡亲们你家一碗粥,他家一碗饭喂养大的。艰苦的成长环境从小就造就了他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同时,也在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感恩家乡、回报社会的种子。高中毕业后的范国龙,种过田、当过搬运工、做过生意、放过羊,2003年,一直在浙江苍南县创业的范国龙怀揣着“回报家乡和先富带后富”的梦想,毅然辞掉苍南一家大型塑料包装公司副总年薪百万的职位,带着多年在浙江创业积累的资金、技术回到家乡武穴着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武穴市恒龙塑业有限公司。
恒龙塑业位于武穴市工业重镇——田家镇。该镇人口稀少企业密集,而恒龙公司主要生产塑料编织包装产品,是一家劳动密集塑企业,近年来,由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订单不断增加,公司用工长期短缺。
公司创办十几年来,通过范国龙的苦心经营和创新发展,把一家名不经传的作坊式的塑料包装小厂不断地盘大做强,使恒龙塑业发展成为为中华地区最大的塑料包装生产基地。目前,公司现有厂区面积130亩,厂房建筑面积百万余平方米,现代化机械设备800多台套,产创产值2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收近亿元,就业员工近400人。多年来,恒龙公司先后获得“全国劳动创业之星”、“黄冈市百强企业”、“武穴市工业十强”、“武穴市纳税大户”、“武穴市十佳民营企业”、“武穴市捐资助学先进集体”、“武穴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正是范国龙情系家乡和先富带后富的思想和情怀,使得如今的恒龙塑业公司,呈现出“企业同富、员工同心,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良好局面。一大批父子同厂、兄弟同厂的贫困家庭因在恒龙公司就业而摆脱贫困,一大批当年中考、高考落榜的贫困生成为如今恒龙公司的技术骨干。据统计,从2004创办至今,恒龙公司400多名员工中有20%的员工来自本市的下岗职工群体;有50%的来自本地农民工;有30%的来自农村贫困户、孤儿户和残疾人家庭。
“我们的范总是一位有良心、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好老总!”在恒龙公司,提起范国龙大家众口一词。公司创办的第二年,范国龙就在公司内部设立了“恒龙子弟奖学金”和“困难职工协助金”,专门用于解决公司职工“因学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到2019年底,公司“两金”累计放发金额达30余万元。另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以来,恒龙公司累计向市、镇、村三级福利院、学校、文化礼堂、铺路修桥,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防汛抗旱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物折合人民币达1200万元。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恒龙公司累计向各级慈善机构、各医疗单位和农村、社区及贫困村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80多万元;在今年入夏以来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水斗争中,范国龙又踊跃捐款捐物,公司生产的编织袋哪里有需要就运往哪里,被当地政府和群众誉为“及时雨”。据统计,在今年防汛抗洪斗争中,恒龙塑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40余万元。充分体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模式——来自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范国龙恪尽职守,耗费心血,用火热的激情叙写人生诗章。
“百企帮百村”,这是武穴市委、市政府赋予全市企业决战脱贫攻坚的责任和使命。“在这场决胜脱贫建设小康的攻坚战中,恒龙人决不能缺席!一定要向父老乡亲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2015年5月,范国龙在恒龙公司主题动员会上,言语掷地有声。会议第二天,公司就委派专职人员,卷起铺盖住进了北部山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四望镇何桥村。
地处武穴市四望镇西南部的何桥村,全村14个然垸12个村民小组共520户2630人,耕地面积2560亩。由于地处丘陵地区,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落集中经济十分薄弱。2015年,全村在贫困户达90余户60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2017年,恒龙公司与何桥村结对帮扶差不多快两年时间,范国龙在多次与村民民对面走访询问时发现:公司每年给村里的贫困户送钱送物确定不比其他行政单位和兄弟企业少,但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经过日后多次走访调查,范国龙得出一个结论:贫困村和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主要是“贫”在产业和就业上,要想真脱贫还得“变输血为造血”。
就业是老百姓最大的民生,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样的典型在恒龙公司比比皆是。“厂里需要工人,贫困户需要就业,不如让他们来厂里上班一举两得?”2017年,公司试着在何桥村90多户贫困户定向招工,结果一个没招成。范国龙到村一走访才知道:贫困户们不是上有老就是下有小,有的还因病因残,根本出不了村。
“何不利用村里废弃闲置的旧村部旧学校改建成厂房,将车间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范国龙的想法与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张升宝一拍即合。
“村里出场地、公司出改造资金和设备、厂房产权属村集体、公司出资租货费、贫困户在扶贫车间上班拿加工费工资、福利待遇享受公司员工一样。”经过多方磋商与设计,一个“公司+村委会+贫困户”的扶贫车间运行模式逐步形成。2019年春节刚过,何桥村20多名刚经过公司短期培训的贫困劳力喜气洋洋地走进了新落成的扶贫车间,一个月下来,他们按计划取酬分别赚取了2000至3000元不等的工资。
何桥村三组贫困户王贤珍家中人口4人,老公在家务农,两儿子其中一人患有精神病长期吃药医疗,另一儿子在外务工,自村里恒龙扶贫车间办起后,他在家一边照顾长期生病的儿子,一边在扶贫车间上班,每月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赚取1800元至2500元不等的工资,解决了家中的后顾之忧。
到了2019年底,何桥村支部书记张升宝细细算帐后,一脸惊喜:村里20多贫困家庭因在扶贫车间就业如期脱贫了!昔日被废弃闲置一分钱不值的老村部“摇身一变”成为每年可收取租金5万元的“聚宝盆”。
然而,何桥村扶贫车间的成功创办运行不止给贫困村干部群众一个惊喜,同时也给恒龙公司决策者范国龙一个启示:何不把“何桥模式”在全市其他有条件有需求的贫困村“复制”呢?
范国龙的“创意”立即得到了市政府领导和扶贫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说干就干,恒龙公司在实地考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从实际和操作性出发,在全市12个镇处中选择5个有条件利用闲置场地的贫困村“如法炮制”创办恒龙扶贫车间,2019年恒龙公司筹措资金千万元,通过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协调,整合市、镇、村和相关部门扶贫资金300多万元,分别在四望镇落镇八村、大蒋村,梅川镇卢子珍村和夏柳村、花桥镇樊祥村,一口气又创办了5个恒龙扶贫车间,并实现了当年创办,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成效——羊群效应:据武穴市扶贫办统计,截止2020年5月,全市共有40多家类似恒龙塑业的民营企业在全市各镇处贫困村创办扶贫车间近90余个,全市有1千多家贫困户约2000余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无疑,武穴市工业基础雄厚、民营企业发展十分迅猛,这是一片孕育“扶贫车间”的温床和沃土。但在武穴市政府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董学敏看来:助力武穴脱贫攻坚,全市企业的“扶贫车间”功不可没;而恒龙塑业率先探索的“何桥村扶贫车间”模式,无疑为全市企业和镇村起到了“领头羊”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有人说,精准扶贫是一项必须下足“绣花”功夫的工作,同样,创办“扶贫车间”也必须下足“绣花”功夫!这一点,市、镇、村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不但一致认同,且都有自己的一本“小九九”。
—— 市政领导层面:如何让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战,使之成国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如何?
——镇级领导层面:如何吸引对口企业真心帮扶贫困村如期脱贫,造福一方百姓?
——村委一班人:如何利用和盘活村级现有资源资产为对口企业打造量身定制的落户平台?
——企业决策者:如何将市委、市政府“百企帮百村”的普遍号召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如何结合厂情、村情实际,对贫困村实施有效帮扶?
扶贫车间创办之初,恒龙公司的决策者范国龙可谓真是“下足绣花功夫”。如何用足用活市里的激励政策?如何动员贫困村共建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如何建?由谁来建?建设资金哪里来?车间建成后如何运营管理?如何处理企业、村里、贫困户员工之间的关系?各方利益如何分配如何保障?如何让扶贫车间具有持久生命力?企业产能扩大后如何拓展市场?摆在面前一系列问题,需要范国龙下足“绣花功夫”一一破解。
让事实说话,让示范典型说话,让受益者自己说话!这是范国龙“破题”良方。
——让事实说话。市委市政府“百企帮百村”的号召发生后,武穴市企业界超初可谓普通观望、应者廖廖。许多企业不知如何助力从何入手。自恒龙首家“扶贫”车间成功创办后,全市一大批劳动密集型轻工行业企业闻风而动,纷纷效仿“恒龙模式”与对口贫困村“联姻”,一时间,武穴大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成为昔日穷山村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让典型示范说话。花桥镇樊祥村和梅川镇卢子珍村是武穴市全市46个重点贫困村中出了名的“穷村”。当听说恒龙塑业公司与四望镇何桥村合作,将昔日一文钱不值每年还花钱维修的老旧村部改造装修成每年可收租金5万元扶贫车间后,两个村立即“闻风而动”组织村“两委”干部赴何桥实地考察参观。参观完何桥村恒龙扶贫车间后,两位书记回家后与村干部们细算了一笔帐,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帮扶部门帮一点,动员村里能人集一点,恒龙公司垫一点”的办法,将闲置的老村部改造成扶贫车间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盘活了村里的死资产,村里贫困户在家门口脱贫,村集体每年有固定收入村里公益建设事业不愁钱了。当月,卢子珍村书记卢建华和樊祥村书记朱汝益与恒龙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当年,两个扶贫车间均建成投产。
——让受益者自己说话。恒龙扶贫车间在贫困村创办之初,都面临着“招工难和开车不足”的难题,许多贫困户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能在家门口上班赚钱;还有少数年纪偏大体质偏弱的贫困户对自己信心不足,担心自己技能不够做不好产品怕人家笑话等等原因不一而足。
鉴此,恒龙公司管理人员协同扶贫工作队干部,在挨家挨户做工作的同时,特意在每个扶贫车间培养一至两个勤学苦干的典型,通过典型带动和现身说法,让更多的贫困户抛弃一切顾虑,依靠自己勤劳双手实现在家门口脱贫的梦想。四望镇落针八村贫困户胡菊容,家庭人口4人,丈夫因病去逝,儿子因车祸身亡,两个孙子在校读书,家境经济压力十分巨大,2019年7月,胡菊容在本村恒龙扶贫车间经过短期培训上岗后,每月工资收入在2500至3000元左右,中午在扶贫车间上班还吃公司不花钱的“工作餐”,逢时过节还享受恒龙公司总部员工的福利待遇。平时下班回家后逢人就说起自己在扶贫车间上班后的好处,过去一向愁眉苦脸和沉默寡言的她如今变得笑容满面、性格开朗了。由于胡菊容的现身说法。落针村一大批起初抱着观望思想或对自己信心不足贫困户纷纷要求到扶贫车间上班,原担心因招工不足而满足不了的产能的车间,在不到两个月内实现了满员上岗生产。
启示——多赢之路:“扶贫车间的创办是一条多方多赢之路”!说起恒龙塑业创办扶贫车间之举,范国龙如数家珍。
——政府赢。通过宣传发动和政策推动,让本地工业优势和民营制造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让“工业”反哺“农村”。从而把本土劳动密集型企业变成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的有生力量和“生力军”。
——部门赢。政府每个部门和单位都有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并且有帮扶任务和脱贫之责。如果将每年送钱送物都难以使贫困户脱贫的钱物集中用在创办扶贫车间上,这笔帐怎么也划算。
——村级集体赢。创办扶贫车间不但直接使贫困户在家门口脱贫受益,而且盘活了村里的过去废弃闲置资产,从而解决了贫困村过去公益事业“无钱办事”的难题。
——贫困户赢。在当今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形势下,一般老弱、病、残劳力能在家门口上班并能赚取年收两到三万元,无疑是一个难得和不错的选择,无疑他们是“扶贫车间”最大的受益者。
——企业赢。用范国龙的话说:“企业才是多赢的赢家”!为什么这样说?他解释说,企业既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更是创造税收、提供就业和回报社会的主体。他认为:之所以说创办扶贫车间,企业才是最大的“赢家”,一是通过创办扶贫车间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践行的“感恩家乡、回报乡亲”的初心和愿望;二是通过创办扶贫车间,探索了一条让家乡人民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在家门口就业而摆脱贫困的途径;三是通过创办扶贫车间扩大了企业的产能,拓展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四是通过创办扶贫车间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美誉度、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品牌效应。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了才知道”。谈起企业创办扶贫车间,范国龙又如是说。他认为,什么事情都得讲求实际,要本着事实求是原则。不是每一个类型的企业都适合下到农村去创办扶贫车间的,也不是每一个贫困村都适合创办扶贫车间。一定要因企制宜,因村制宜,不能普遍要求,一哄而起。否则,容易成为“形象工程”和“民怨工程”、“短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