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 家
2017年12月10日,两部大巴车载着赣湘鲁苏浙闽六省老兵,从鲤城泉州出发,朝着南安这个老兵们共同的第二故乡,踏上了盼望已久的回家路。回到那个我们曾经流血流汗的家,回到那个我们曾经为理想献青春的家,回到那个已经离开四十余年的家,我们朝思暮想的部队,回到我们日思夜盼的连队。
部队是一支威镇八方的雄师劲旅,它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胶东半岛。穿过枪林弹雨,一路鏖战杀敌,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地方武装编入正规部队。它转战鲁豫皖苏沪浙六省,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一路挥师南下,取福州,夺漳州,克厦门,解放了八闽大地并长期镇守东海。战争年代,湧现了“济南二团"等近百个英雄团队。和平年代,“红色尖刀连"在1964年全军大比武中独占鳌头;“抗洪英雄营"在九八抗洪中敢于在九江大堤决口处用血肉身驱博击截流。我所在的团连是许多英雄团队中不可小觑的重要成员。炮火硝烟中打出了“象山连",“济南登城第一班"与"厦门登陆先锋排"…我所在的六连,在夏格庄战斗中,英勇顽强,连续取得三战三捷的骄人战绩,被授予"百战百胜常胜连"荣誉称号。
大巴通过已不认识的省新大道,来到原二七四团团部的岗亭前,站岗的士兵持枪向我们行注目礼,大门两侧立着热烈欢迎的标语牌。
部队已不是过去的老部队,原陆军第31军,已嬗变成31集团军,原九二师也嬗变成摩步九二旅,我的六连也早已嬗变成该旅三连,原团部成了摩步九二旅的驻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斗转星移,如今这已变得陌生的营盘,是否还认识这些两鬓斑白的老兵呢?

到了,到了,家就在眼前了。回家的老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家。71年老兵福建诏安的林宝龙高举着红旗,八十开外的四川籍指导员何元清精神矍铄的与老连长吴章龙(福建福清人)并肩走在队伍的前列,随后是历任指导员,连长和老兵们个个抖擞起精神,抬头挺胸,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连队营区,回到了我们曾经的家。
家是温馨的港湾。年轻的士兵们在老兵们走过的道路两旁,列队鼓掌欢迎我们这些几十年之前的连队主人。连队大门悬挂着“热烈欢迎老兵回家"的大红巨幅标语,清脆的礼炮声响得那么酣畅淋漓,营区上空飘荡着熟悉的军歌。这一切,使老兵们心里涌出一股暖流,许多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历史的脚步,从上个世纪70年代迈进了21世纪,这中间经过了多少风云岁月,但英雄连队的军魂却依然长存。营房上空“常胜连"三个红色大字,向人们展示着连队血与火年代的辉煌。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百战百胜"的旗帜,不再深藏库房,如今赫然悬挂在连队荣誉室中心最亮眼的地方。它在向参观的人展示过去的同时,也在时刻警醒现在的主人,这里是铁,这里是钢,这里是任何敌人都休想撼动的地方。
连队的面貌变了。从山沟迁到宽敞的原团部;低矮的营房变成了三层楼房;原始的刺刀手榴弹变成了现代化装备;“11号",“飞毛腿"变成机械化行进。唯一不变的是士兵们挺拔的军姿,高昂的士气,谋胜打赢的雄心壮志。战争年代培育的精神,得到了光大发扬传承。 如今连队的战士们成了陆地猛虎,海上蛟龙和空中雄鹰。

连队为我们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年青的连长报告了连队建设情况,指挥士兵们唱响了雄壮有力的连歌;某部警备区原政委,老兵乔生战友转达了从连队走出去的现任军委委员,总政主任以战友身份捎来的问候;老连长魏正代表老兵向连队进行了捐赠。之后,老兵们重进营房深入自己曾在的班排,再摸摸那“豆腐块";看看那处处存在的整齐划一;中午,在整洁干净的饭堂,我们再一次吃到了军中餐。饭后,我们列队来到大礼堂,这里砌墙的所有石块都是老兵们在营建采石时一手一脚采取的;在亲手建起的露天电影场,老兵们再次坐在这沾满了自己血水与汗水石櫈上,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
回家的感觉真好。我把对这个家的回忆带回了小家一一帧连队全家福照片,一座书有“庆祝常胜连命名70周年"字样的八一军旗玻璃雕塑与一本记载老兵回家的纪念像册。

作者简介:识途马,本名廖光文,男,有过从军,地质队员,企业职工和政府部门干部工作经历。早年有文艺作品与诗歌分别入选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一九七三年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与原国家地质总局“地质战线"编辑的“地质战士之歌"。其散文诗歌与新闻稿件散见在市级及以上报刋杂誌。遵循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作品中时隐生活原型,探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人性之真善美。
投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