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杰精神之升华 2
——王杰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系列讲座之二
201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这天上午总 书 记参加了国家公祭活动,下午四点又来到了王杰生前所在连队视察,他参观了连队荣誉室,与王杰班战士进行了座谈,总 书 记语重心长地说:“我小时就知道王杰的故事,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我们学习王杰那个时候知道的”。王杰班的战士们在王大毛班长的带领下,向总 书 记汇报“王杰班”的工作与训练情况。在军队的荣誉休系中,“王克勤排”堪称一个单位的最高荣誉之一,特别是在和平时期,获此称号难上加难。王克勤是谁?他是刘邓大军二野的一个排长,他是一名神枪手,在羊山战役中壮烈牺牲,痛失王克勤后,刘伯承元帅曾说,敌人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王克勤!总 书 记离开徐州后,第二天《解放军报》发表文章《重提“两不怕精神”,习 主 席为何要去“王杰班”》,总 书 记要求我们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王杰精神”是什么?为什么王杰精神历经时间的锤炼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王杰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内涵,但王杰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二三四”,即一心为革命、两不怕、三不伸手、四问四答。这里“两不怕”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三不伸手”就是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四问四答”就是“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这里的“二三四”都比较好理解,那么怎么理解“一心为革命”的精神呢?
这里有个概念就是什么是“革命”,广义上的革命就是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所谓革命就是让事物发生革故鼎新的变化,如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土地革命,新民 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等,所以在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所言的“一心为革命”中的“革命”可以理解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让人民生活、让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谈到英雄王杰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另外的王杰。以《英雄泪》一举成名的歌星王杰目前占据网络王杰的很多版面,吸引着青年人的眼球;据说还有个王杰教授,现在正在研究英雄王杰。另外清代有位清官也叫王杰,他状元出身,曾任军机大臣及东阁大学士,是一代廉吏,以审判和坤而著名。我们要讲述的王杰是英雄王杰,我们讲述的王杰精神当然也是英雄王杰的精神!王杰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之一,那个时代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国家号召人民学习英雄,人们崇拜英雄,社会尊重英雄,媒体宣传英雄,而王杰恰恰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生长大,王杰从小爱听英雄故事,爱看英雄电影,爱读英雄画册,崇尚英雄人物,王杰读书的金乡一中原名湖西中学,创办于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前后几任学校领导都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至建国前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一千多名干部,所以金乡一中这所学校本身具有英雄精神的红色传承。那个时代有一批英模人物,而王杰作为和平年代的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并不多见,王杰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符号自然具备那个时代的特殊性,王杰精神自然具备了那个时代特点。
新时代总 书 记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一点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王杰精神作为一种“个体精神”只有融入国家民族的精神海洋,才真正升华为“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王杰的成长过程中,金乡是王杰精神的起源地与孕育地,王杰精神既源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滋养,又源于革命教育与红色文化我熏陶,这是王杰精神融入民族精神国家精神的基础,当总 书 记评价“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贝精神财富”时,其实王杰精神已经升华为一种人文信仰,携带着一种红色文化基因,彰显出无比强大的历久弥坚的生命活力!

生如夏花 3
——王杰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系列讲座之三
金乡县的历史非常悠久,据金乡县志记载,大约四千年前,在夏朝时这里就称之缗国,曾是大舜之子季禧的封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而包纳了金乡县域的缗邑则更名为东缗县,隶属于砀郡管辖,后划归山阳郡,而二千年前家喻户晓的“鸡黍之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东汉建武元年即公元25年,此地改名为金乡县,其后这个县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抗日战争爆破组后,我党积极在鲁西南发展地下党组织,1937年11月,中共鲁西南工委在金乡县耿楼村建立,后移到单县张寨,统一领导金乡、单县、济宁等地的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湖西革命老区,系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山东省三大革命根据地老区之一,而金乡县是湖西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无论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满西老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留下了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闪光足迹,湖西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与新中国成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金乡曾留下了三千民工抗日寇的故事。1938年5月13日,日军猛烈攻击金乡县城,守城的国民党军伤亡惨重,战斗正酣之时,金乡城内的3000多名民工与一部分尚未逃离的青壮年居民,手持铁锨、镐头、扁担等能加战斗,他们激烈战斗到5月14日凌晨,国民党军突围南逃,民工继续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西门被日军攻破,继而全城陷落。日军进城后,四天之内屠杀民工及居民3347人,烧毁房屋670余间,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惨案”。以上是王杰出生前金乡地域的时代背景。
王杰村原名华堌村,村中的王姓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里民风淳朴,王门家风纯正。王杰同志于1942年10月出生在华堌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叫王俊亭,王俊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王廉堂,二儿子王儒堂,三儿子王灿堂,王杰的父亲叫王儒堂。王杰出生时,王杰的伯父王廉堂没有男娃,依据旧社会农村“不灭长子”的风俗,王杰作为王俊亭为首的大家庭中的王门长孙就过继到了长子王廉堂的门下,王杰的童年时光就在这里度过的。
农村有个“抓周”的风俗,也算家庭游戏,就是男孩长到一周岁时,让小孩“抓周”,长辈给夜备若干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让小孩去抓,抓到什么,也就寓意小孩未来会从事什么行业或走什么道路。王杰一岁“抓周”时,左手抓到一本书,右手抓住一把木刀,伯父王廉堂笑着对大家说,这孩子将来可能文武双全,既要读书,又弄刀枪,大家都笑着夸王杰未来有出息。
王杰不到三岁时,日本宣布投降。王杰随大人参加了1945年9月在金乡县城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大游行。其后,王杰开始随伯父王廉堂学习四书五经。王廉堂曾经在私塾学堂学习六年,文化功底颇深,伯母杨玉芹,聪明贤惠,具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王杰从小就比同龄孩子接受到更多的文化教育。大人们评价王杰,从小寡言少语,听话懂事,聪明勤快,并且热爱劳动,从童年到少年,都是一把劳动好手。
王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训,即《三槐堂王氏家训》,其家训精要是:“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持家以勤,积德行善,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努力进取,一谱受益,一满招损,张德扬惠,守规遵训”。王杰在良好的族风家风中熏陶长大,他热爱劳动,心地善良,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他的童年时代的确是一位朴实懂事的好孩子。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