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英雄后辈
文‖何凤山
马宝玉是属羊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苦难中度过的。1937年10月下旬,杨成武率领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光复蔚县,刚满18岁的马宝玉在蔚县西合营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路军,跟随部队转战在太行山脉。1941年月9月25日,以马宝玉为班长的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马宝玉及其战友胡福才、胡德林壮烈殉国。从18岁参军到22岁殉国,仅仅四年的短暂时光,马宝玉就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做为一个英雄群体,其英雄壮举广为传颂。而做为五壮士班长的马宝玉,其个人史料却存在许多缺憾和空白。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和空白,竟也历尽曲折,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时光。
其一,马宝玉究竟是那里人?由于当时残酷的战争环境,马宝玉没有留下任何个人文字资料。因此,有的说马宝玉是陜西人,有的说是河南人,有的说是山西人。直到1976年,受命撰写《狼牙山五壮士》的李继光和缪永忠历尽千辛万苦,费尽周折,终于确认马宝玉是河北省蔚县陈家洼乡下元皂村人,让英雄魂归故里。这已经是烈士殉国35周年之后的事了。
其二,马宝玉究竟长得什么模样,其外貌特征和性格品质,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确切的说法。直到2018年3月,在蔚县县委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怀下,一群热心于传播红色文化的人们,专注于广泛挖掘搜集马宝玉的个人史料。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有了重大突破。蔚县籍人士张慧明根据搜集到的各方面的史料,精心撰写了《讲宝玉故事,还英雄真相》一文。比较系统比较详细地记述了马宝玉的籍贯、家庭、亲人、出生年月及相貌特征、脾气性格等等一些个人情况,终于在纪念马宝玉牺牲77周年前夕,还英雄以本来面貌。
其三,由于马宝玉家境贫寒,他这一代虽有兄弟姐妹六人,但均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因此,马宝玉参军离开家乡后,家乡下元皂村没有留下一个亲人,英雄的后辈们如今都在那里?寻找他们的过程,也经历了一番曲折。
2017年4 月,易县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馆长李芳,曾带领专业人员专程到蔚县下元皂村,祭奠英雄,寻找英雄后辈,搜集补充马宝玉史料。他们组织村民座谈,走访当时健在的马宝玉堂弟马宝贵,都没有发现新的线。同年七月,北京京剧团新排《狼牙山五壮士》获得巨大成功。他们通过李芳馆长,联系到长期至力于马宝玉研究的我本人,意欲来蔚寻找英雄后人,挖掘英雄史料,因未找到新的线索而未成行。2017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微信平台上得到一条重要线索。得知马宝玉的弟弟马宝山有一个女儿叫马玉香,现居蔚县陈家洼乡南水头村。立即设法与之取得了联系,经过了解,确认马玉香就是马宝玉的亲侄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为终于寻找到一位英雄的后辈亲人而十分欣喜。
找到马玉香之后,我又根据1992年,时任蔚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郭敬礼和副主任张子儒,北上沽源县找到马宝玉妹妹马宝英,并撰写了《无限思念无限情》一文。按照马宝英一文中留下的线索,2018年9月,我先是委托在沽源插过队的老知青、老同学晋鸿志打听马宝英后人的下落。他托人查找后告诉我,察北牧场的建制早已撤消,人员去向不明。我又委托在張家口市桥东教育局任职的外甥肖弘,他虽在市里工作,但极好交友,人脉关系很广。他通过沽源县的朋友,人托人,人找人,四处打听,几经周折,终于在当年察北牧场二分场所在地榆树沟派出派的户籍薄上,查到了马宝英的儿子张举的下落,并且查到了他的手机号码。我即通过手机,联系到張举。得知他现在己经迁居到万全县孔家庄一帶,靠养牛为生。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马玉香,马玉香也十分高兴。她通过张举,又联系到了马宝英的大女儿張秀云,得知张秀云已经从沽源迁居到張家口市吉地庭院小区。2018年11月,马玉香赶赴市里,与张秀云一家团聚。并通过张秀云,联系到马宝英另外几位后人。她们还专程去万全县孔家庄养牛场,看望了张举一家。马宝山后人和马宝英后人齐聚张家口,可喜可贺,值得纪念,我们也可以告慰英雄于九泉之下了。

我和马玉香有过几次接触。一次是2018年9月8日,我组织马宝玉文史资料研究组的部份成员,赴狼牙山祭奠英雄,和马玉香一路同行。另一次是2018年9月18日,我和马玉香都参加了县委有关部门组织召开的《弘扬马宝玉精神座谈会》。通过接触,看得出马玉香是一位十分勤劳朴实的人,虽久居乡村,又是英雄近亲,但不卑不亢,不事张扬,性格内敛,言语得体。马玉香曾来家中看我,给我带来自家地里产的小米和黄米面,令我十分感动,很想去南水头村去看望她。
正月初六(2019.2.10),我终于如愿以偿,和老伴驱车前往陈家洼乡南水头村,看望马玉香。从蔚县东上張石高速,到西方城下高速,一路向北,四处打听,在乡间路上曲曲折折,颠颠簸簸,历经近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南水头村,马玉香早己在巷口等候。看到马玉香家中窗明几净,家道殷实。一家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其乐融融,后继有人,深感欣慰,也了却了我很久以来纠结在心里的一桩夙愿。
作者简介:
何凤山,男,汉族,原籍天津市武清区人;插过队,从过政,经过商,曾任某公司经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诗刊》《诗选刊》《星星》《萌芽》《河北文学》《长城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二百多首,出版诗集二本;本人始终认为文学是根,是归根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