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80年代初,天赐良缘,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著名诗人、学者,时任中国书协理事、厦门书法家罗丹先生莅临颍州。妙笔生花,翰墨飘香,诗赋尺素,讴歌一代风流。从大量的遗墨实物来看,先生与当时的阜阳书坛结下的深厚之情。薪火相继,后来的人们珍藏着先生的墨宝,同时也蕴含着对他的记忆和怀念。他的人品、艺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书家;他的学识、艺术,在阜阳艺林之中,树立起一个令人膜拜的偶像。乃至于后来的细阳(今安徽太和县的古称)被评为全国书画之乡、阜阳被评为书法名城,并在启迪后学(后来,阜阳地区走出来许多全国书协会员)方面,罗丹先生功当记先,名垂颍州。
余睹物思人,叙述点滴往事,打开尘封的记忆。惟愿后之阅者,传为佳话。
解铃还须系铃人,细阳追忆感“二君”。
一带一路诗书画,百家百秀取金银。
城乡县市喜翰墨,倩男靓女爱咏吟。
饮水思源歌贤达,不忘当初弄潮人。
1980年,阜阳地区太和县书法家郭连波与收藏家李国强二君,游艺厦门,得赏本邑著名书法家罗丹先生大作,心花怒放,赞羡连连。二人久仰罗先生诗书大名,几经问讯府邸,晋谒拜见。幸得罗先生热情款待,彼此雅目。难能可贵的是罗先生高风大义,赐与二人墨宝。二人满载归来,与故里诸多师友同道共赏先生诗书大作,纷纷羡慕不已。曾任太和县委领导干部的郭兆荣先生,乃抗日元老,功绩卓著,尤喜诗书丹青,故使一方廉洁,文化兴隆。郭兆荣老师赏先生书作,亦如郭、李二人一样,心生欢喜,便奔走相告,广而传播。以至于罗丹先生之芳名,在阜阳地区、周边县市,不胫而走,一时成为时之要闻。时任阜阳行署专员的唐立全先生,也是革命前辈,堪称为“马背上的书家”。听闻汇报,召集阜阳诸位书家与会,共谋书事,其中有庄传林、顾祖英、谭道一等老师。会上,大家一致倡导阜阳地区的书法一定要引进来、走出去。此次契机之遇,何不见贤思齐?
1981年,一封封尺翰飞鸿,既有阜阳与太和时任领导的邀请,又有两地诸位书家共同的心愿,寄呈厦门罗丹先生府邸,并传回先生率众一行来阜、太传经送宝,面授讲学的消息。两地经过周密的筹划,做好了充分的接待工作。
时光荏苒,岁月流金。1981年5月,罗丹先生应阜阳、太和诸位老师相邀,如期而至。翰墨留韵,雪泥鸿爪,点燃了书法艺术的燎原之火。然而近四十年往事,若非后来常听诸师口述以及诸多实物墨迹为凭可证,言无虚谬。此举虽得阜阳、太和两地老一辈书坛名家公论,奈何大都作古,往事漏闻疏远,岁月也使明珠暗投。沧海桑田,亦可知,亦未可知。信息不递,知者驾鹤,难为后者薪火相传。若干年后,物是人非,焉能服众?物尚难觅,无物无言,岂不撼哉?阜、太两地听闻,爱家乡之情深者,偏重故里誉美之词,此乃人之常情。异乡谈及,查遍辞书,点击网络,纵然有词汇万千,考证皆无。誉美之多,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1981年,余初涉艺途,幸识诸师。艺事上懵懵懂懂,拙笨识浅。时无感发,未及成文。余感多年,蒙诸师教诲,若赐天高地厚之恩,技无所长。唯尽余力所能,完成恩师庄氏传林、冯氏文光先生未了事宜。
2002年,得到中共阜阳市委宣传部及安徽省阜阳市老年专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与诸位老师合编《名达翰墨——阜阳近百年书画家精品评介》一书,乃恩师未尽事宜之一也。2007年,得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美术家协会、阜阳市书法家协会、阜阳市美术家协会协助,出版全国各地诗书画名家致我市诗书画名家、皖北著名书画收藏家冯文光先生尺翰数百通。该书由启功先生题签“朋簪尺素”四字、国家文物局领导吕济民题词“翰墨光华”、书法家李铎题字近百言、著名画家石齐题“集百家之迹,呈百年故事”、雷正民先生题“文心怀空阔,光华耀书翰”等。省书协、美协的领导看完资料样稿,感慨的说:百余位诗书画名家,致一书信,几百通,信手拈来。不仅书写精美,而且文词兼有谈书论画等等,实乃艺术之大餐,妙趣无穷。该书由省美协、省书协协助编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朋簪尺素》一书,辑录了1967年至1995年年间全国各地书画名家致语冯先生的书信。其间,他将收藏的其他名人书画作品480件,于1988年一次性捐赠给了阜阳市博物馆。2018年,在市博物馆黄秋燕女士努力下,展出了其中的百余幅作品,示众后人。其内不乏陆俨少、李苦禅、谢稚柳、程十发、应野平、宋文治、孔小瑜、启功、林散之、费新我、武中奇等名家书画。在百余人数百的书信中犹以启功先生、罗丹先生等尺翰,回馈大赞。冯先生1995年去逝,至2007年间,余在该书未付梓之前,或前往,或书信,复得全国诗书画名家题词、赐书画作品近百件,一并辑入该书,附其骥尾。成册后,广寄诸师友,以彰先生之精神、扬先生之道义。此外,北京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师大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阜阳市图书馆、阜阳师院图书馆等均有赠书,广为后知。启功先生书信千言,余在此省略之,而主言罗丹先生尺翰书信之妙,令余津津乐道,魅力无穷,亦是余承诺冯先生之遗言。
辑录罗丹先生诗书为隶书自撰近作《咏黄山》诗,诗曰:
昨夜雷声挟雨声,胜游回首梦魂惊。
蚁缘绝壁三千仞。人在天空四日行。
十载艰危皮骨老,百年眼福死生轻。
黄山好景从兹别,永忆华英父子情。
近作漫游黄山杂诗之一,文光先生惠鉴,罗丹,辛酉年蒲节前三日,厦门。
书信内容曰:
文光先生有道,大示敬悉,辱荷奖饬,愧不敢当!属书之字,兹此附去,祈收。弟自北京归来,顺道一游黄山,小赋一诗,藉留鸿爪之意,祈赐和音为幸。匆复并颂,夏安!弟罗稚华启。八一年六月三日。
余喜书画,以装池谋生。有缘相识冯文光先生、庄传林老师等。提携之遇,栽培之恩,忘年之谊,故常相往来,交接装裱书画,传递友好信息。记得当年在冯先生的书房里,观赏到大小不一、风格不同的罗丹先生墨迹,限鉴于《朋簪尺素》之规,仅择其二帧。阜阳艺林书画名家有庄传林、李伯英、唐立全、李传周、颜语、黎国琛、徐家震、罗舒庭、刘奕云、谭道一等人尺翰,付梓1500册,面世。随后,接连见到罗丹先生书作,以及为阜阳题写《民间美术》杂志刊头、“颍州宾馆”匾牌和其一行刊发在《民间美术》上的活动剪影。
阜阳位处中原,房高屋大,喜挂中堂配对(阜阳人称对联为配对)。况郭兆荣、唐立全、庄传林、冯文光、郭连波等,情浓似异姓兄弟,意气相投,品性相近,得罗丹先生之墨迹,若获传家之至宝。有着长时间热诚接待,百般用情款留。当年傅抱石先生美酒润笔真情动,顿觉灵气胸中来。难得罗先生兴酣笔畅,翰墨淋漓,便有了数十套中堂配对留韵于阜、太两地。其为庄公书联“拳石画临黄子久,胆瓶花插紫丁香”,中堂临张迁碑;为唐公书联“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中堂为王湾诗,隶书;为顾公书联“肝胆不楚越,眉宇真天人”,中堂为背临汤阴令碑。其他不一而足。为太和县书题“太和大戏院”院名;为太和县清真北寺题“明经堂”“古寺长春”匾额。特别是为亳州花戏楼影壁墙题写“中华宝藏”四字,每字二米见方,大气磅礴,苍劲雄浑,熠熠生辉,摄人眼球。国内游客及海外游人,到此止步,纷纷合影留念。书道一途,罗氏书丹,广受青睐,魅力四射,书坛绝响。
阜、太两地,罗先生墨迹,据老师和同道相传:太和藏家之丰,更胜阜阳一筹。若知详细,当年非李国强老师、郭连波先生莫属,二师作古,现在花落谁家,真的很难说个明白。罗丹先生不仅书法称道,人品更让人肃然起敬。庄公口述,印在脑海,今录点滴,快哉!快哉!
庄公言:罗丹先生来阜,同道纷纷一睹尊容,寻机得求墨宝。恰有两位同道中出差来迟,打听先生下榻所在。由于先生白天除去用餐之外,无暇歇笔,正待洗浴就寝,怎奈来者苦苦相求,而且将书桌纸墨堵在浴室门口。罗老见此情景,深为感动,只得书章,尽兴而散。行流乡镇老师袁振华,酷爱书法,耳闻罗先生莅临阜阳,一大早骑几十公里自行车来阜。一打听,先生刚去太和,袁老师二话不说,骑着车追到太和。经多方问询,得悉一行又复回了阜阳。此时已是下午,倜怅之际,见墙上帖有海报,乃罗氏书法风貌,袁先生不及多思,上前揭下,高兴得手舞足蹈,狂呼我得到罗丹先字啦。傍边知情者见此,不忍其状,据实所告,言此海报乃当地书法家任其钟老师,仿罗氏笔意所写,袁先生听此,彷徨间决择,袁老师又骑车四十多公里,赶到阜阳。庄公见袁老师风风火火,旅途疲惫不堪。问明原由后,遂将袁老师不辞劳苦,骑车问贤,传达于罗丹先生。先生甚为感慨,即书“渴骥奔泉”四字相赠。袁老师欣喜不已,不虚此行,千恩万谢而去。数年后见庄公,袁复谢当年引荐之情。
自1980年开始,李国强先生、郭连波老师南下厦门起,即预兆罗丹先生与阜、太两地书界结下不解之缘和深厚友谊。当时,陪同罗老一行的还有著名篆刻家、书法家余纲老师。当然,余纲老师与阜阳艺林同道有着亲密交往,彼此互动,亦有诸多传话。只知道与本邑刘奕云书家、篆刻书画家谭道一老师交际最多。余有幸收藏一件罗老为二位老师题写的“白屯印室”匾额。当年,罗丹先生、余纲先生与阜、太艺友之往事,远不止此。奈何岁月流逝,记忆疏淡,尚有许多动人之事,鲜为世知。焚香一炷,祈祷上苍。但愿先师有灵,感应后学,心到神知。总之,阜、太两地时人之重,书坛携手,共筑义举,同谋发展,对后来阜、太两地书画之兴,队伍倍增,学风淳朴,意义深远。诸位贤达,功不可没。
罗丹先生生于1904年,卒于1983年,遐龄八十,可谓高寿。先生原名桂秋,字稚华,号慧印居士,福建连城县人。时任厦门市工商联秘书长,创办厦门市美术学校。国学深厚,博学多闻。其擅长诗词,以开创“罗丹体”而名扬大江南北,技惊海外。尤其是在皖西北的江淮两岸,“欧苏旧治” “太和全国书画之乡” “阜阳书法名城”。先生曾任中国书协第一届理事、厦门市文联顾问、厦门市书协顾问等。出版有《罗丹楷书千字文》《罗丹自选碑帖》《罗丹书法》《罗丹书法艺术》等著作。
纵观罗丹先生书法艺术,诸位学者贤达已有公论。余聊作弁言,慨之仰慕。
罗丹先生两次来阜,1980年建立交情,1981年5月首次莅临,翌年秋又来过一次。三年来,为阜、太等地书写大到两米、小到蝇头书信,牌匾、中堂、横幅,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件之多。当年,听冯文光先生、庄传林老师所言,两次客居,一次书有百件,加之书信往来,飞鸿传书,亦有百件。与阜、太两地,仅书信往来的老师就有五六人之多。太和有郭连波、李国强老师;阜阳有唐立全、郭兆荣、冯文光先生等。2006年,余整理全国诗书画名家致冯文光先生书信,筹备出版《朋簪尺素》一书时,庄老师携余与郭兆荣先生家做客,引荐当年曾见罗丹先生致郭兆荣先生书信。郭老从藏柜中寻出复赏,展开一瞬间,余如饥似渴,眼界大开。此通书信整整10页,详记来阜时日、地点等旅程经过。每页约150字,蝇头行书,近2000言,文美书精。此信此情,非挚友至交所能达也。余爱不释手,遂请庄老转言,可否让余复印,励志后学。欣得郭老应允,幸得复印一份珍藏。其他诸师书信,余无缘一见,试想亦是美轮美奂,文书并茂,字字珠玑。
探源之妙,致郭兆荣先生的书信,乃1981年6月2日书写,而致冯文光先生的书信是同月后一日所写,辑录与《朋簪尺素》中。罗丹先生尺翰诗句,“近作漫游黄山杂诗”之一,其中有“永忆华英父子情”之句,不明何解。览致郭兆荣先生书信,方才明白。
据致郭先生尺素得悉,罗先生此次北上,有三大要事:其一、曾晤阜、太两地书坛,老识新交;其二、预邀参加京华全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届代表大会开幕试;其三、返程时顺道于合肥,转道芜湖,探望好友陈华英先生。
书翰词汇之美,观赏之会,亦如昨日情形。“兆荣主任同志:颍州一别,瞬又蟾圆。每企高风,无时弗释。弟自别后,翌日下午二时抵京,五日即参与全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大会至九日止。会后,参观中南海、颐和园各一日。五月十二日下午六时,离京南下。十三日午,抵合肥。与郭连波同道分手,转车。当晚六时,抵芜湖,寓敝友陈华英家二日。十六日,改乘汽车到泾县,参观该县宣笔、宣纸。二十八日,驱车上黄山,寓黄山宾馆。十九日,开始登黄山……”等等千余言。
据信中史料,罗先生来阜、太两地的时间应是1981年的4月份,而且由郭连波老师陪同左右,于阜、太,至北京,从合肥方与罗丹先生分手。如此追随,当时什么情况,不得而知。若郭连波老师尚在,亲历往事,胜余百倍之感慨矣!接着,罗先生言其与陈华英父子一起登山遇雨,回到宾馆,成诗一律,云:“冒雨登山兴趣浓,清凉台上豁心胸。天风忽地云成海,赤嶂屏开玉作峰。绝顶游人争上下,林间鸟语自从容。虬龙处处森鳞角,石隙何多万岁松。”《续咏途中》一律,云:“年将八十气犹雄,半日黄山古道中。灵谷寺前心郁勃,皮蓬岭上玉玲珑。长行自感缠腰脚,卖面人多问老翁。历尽盘陀凌北海,琼楼在望乐无穷。”诗后又补记《始信峰》一绝句,云:“日暮遥临始信峰,万松影里记鹉踪。镜头慎莫危涯近,下有清空岭万重。”信中趣话,黄山四日游,即兴令一首,亦在此函中。上言致冯文光先生尺翰是也,赘不复述。其更有异者,在泾县恰遇此次在京与会,刚认识的赖少其同志。他知其此行黄山,年高多有困难,特为介绍黄山管理局的负责同志招待,解决住宿、导游等事宜,诚为至幸!
罗先生于二十三日离开黄山,于上海访友,周游四日。二十九日傍晚,抵达厦门,历行一月有余。
余从事装裱有年,在阜、太两地见赏罗先生书法作品应在百件以上,诗文书法之妙,日渐益多。其中书笺尺素于不经意间,信手拈来,无意乃佳。与诸师友作,吟诗临池,翰逸神飞,兴致所为,铸永恒之精典,耀翰墨之光辉。先生书法,入碑擅帖,贵变贯通。其擘窠大字,气势磅礴。以能蝇头小楷,极为精致入妙,笔力稳健,与庄重之中见飞动之意。神采飘逸,主运中锋,逆入涩进,故能入木三分,沉着痛快;兼使侧锋,牵制盘纡,故能跌宕起伏,遒劲多姿,苍劲古朴。于刚健中婀娜秀妍,在凝重里奇肆雄浑。深厚的国学深渊与强烈的书法个性,浑然一体,极富草情隶韵,受人青睐,耐人寻味,皆乃罗丹先生书法魅力的独特之处。
如若斯文,写记当时,情节更多,不至遗漏载传。罗丹先生与阜、太两地,三载佳话,颍州留韵新传。尚若先生添寿十年,该倍赠多少墨宝、多少诗篇。尚若有朝一日,把先生墨迹集中一室,展示众前。当初一幅幅一件件,先生从未议过金钱。再邀百家,各抒管见。让昔日之正能量,代代相传。
余写到动情处,泪湿衣衫。思念恩师,思念前贤。千言万语,唯后学学步,多生感叹!
书道好轮回,不知属于谁。墨赐阜太亲,知音结缘人。
若合一处展,诸家众论谈。前辈布德泽,后世承福田。
书体融百家,文光佑千院。先生遗高风,德馨续续弹。
岁月匆匆兮四十载,回忆罗丹先生兮,情怀常在。才如江海诗如潮兮,抒魂胆。颍州留韵多逸品兮,后学共瞻。前贤慰藉兮,祈祷苍天。微言扬波兮,翰缘绵延。
2020年6月18日,颍州董兆乾匆匆初稿于二水斋

【作者简介】:董兆乾,安徽阜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副会长,阜阳分会会长;颍泉区书协主席、名誉主席、政协委员、文史委委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编辑出版有《名达翰墨一一阜阳近百年书画家精品评介》、《朋簪尺素》、《颍州历代书法选》、《董兆乾书法》、《欧苏流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