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更多精彩
本期文章转载自 诗联浙江 微信公众号平台
《育人理念看诗教(之五)》,主要是作者对杨叔子院士诗教文化新论的多视角考察,也通过上中下三篇刊发。本文将由表及里地依次梳理杨叔子教授的六个重要观点:上篇讨论“当代诗教功能观”、“当代诗教文化观”;中篇讨论“当代诗教教育观”、“当代诗教诗学观”;下篇讨论“当代诗教认知观”、“当代诗教体用观”。由当代诗教功能层面到当代诗教的文化、教育、诗学、认识等一般属性再到当代诗教的本体与实践,分析其启示意义。本文据拙著《诗教文化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44页所载原文,本次作了全面补订,敬请诗教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讨论、指正。
-----作者题记

五、当代诗教认知观
杨叔子院士引入认知科学论,创新诗词认知论并倡导诗教实践论为当代诗教文化理论提供了辩证唯物认识论支持。
杨叔子的与诗教相关的认知科学论有二个基本点,一是论证了文化教育与诗教共同遵循着一条普遍性的理性认知链,即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四环节并非彼此无关,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者之中,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方法是根本”,“精神最重要,是灵魂。”“一切在于意会了以后的如何去‘做’,在于意会这‘源头’要涌出这‘做的活水!’”(据文⑥.Ⅰ.P175-178)显然,实践的源头,进而升华为理性认识,再到意会后的实践正是一条完整的辩证唯物认识链,而其中的的理性认识规律是杨叔子先生用作分析文化教育认知过程的一般方法,例如,也是作为分析科学、人文的异、同,从而得到“科学人文、不同而和”结论的主要依据。二是为两种文化相融的认知论引入了物质基础:思维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的当代成就。左、右半脑分工合作,各主理性与感情、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右脑功能强大,因现代人过分依赖于左脑而未能较好开发右脑。即原创性直觉、灵感、顿悟、创意等未能较好调动。与思维能力相关的大脑神经元与相互联系的“触突”成长、成熟是个过程,愈是年老,大脑的可塑性愈小。艺术教育,尤其是诗教有利于开发右脑,健全左脑,且愈早进行愈好(据文③.Ⅰ.P141-142、145)。
诗词认知论是杨叔子运用知识——思维——方法——精神这一理性认知规律于诗词的创新。如辛弃疾《祝英台近》中猜到了月地关系、高空风、引力等近现代天体学知识;金昌绪《春怨》结构的起承转合运用了逻辑思维;高适的“前村月落半江水”由实证而改“一江”为“半江”;“诗眼”、“词眼”与拓朴学的“特征不变量”相类,这些都是科学方法;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紫”字符合光学原理,而科学原理是求真的科学精神的符号化。诗词本身是人文的,其中又含科学的秉性且非个例,因而诗词是人文,也似科学是一般规律。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既写了亲情,又符合现代计算机“图像识别”程序(见Ⅰ.文②.P131、134、135;文⑥.184、185;文⑦.205)。
杨叔子先生在《诗词与科学》文中就此作了系统的理性分析与诗词实证。首先指出两种文化在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方面的差异:“科学知识是一元的,科学思维是逻辑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贯穿于这三者之中的科学原则是求真,力求符合客观实际。人文文化则不尽然,人文知识是多元的,人文思维往往是直觉的、形象的,人文方法往往是感悟的,而人文原则是求善,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接着指出两种文化在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上是相融互补的:“人文知识一点也不排斥一元的、确定的(科学)知识”。“人文思维说是直觉的,形象的,是指思维创新性的源头,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有活动是创新源头所在;但任何一个正确的思维过程必须是逻辑的”。“人文方法讲究感悟,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特点是感悟的但绝不是不重视实证的方法”,“人文讲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讲求实证。实事求是就是求真原则的体现。真正的求善只能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诗词讲究‘情景交融’,以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一体。景相应于求真写实,情相应于求善写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是求真、务善、完美、创新。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的核心都是完美、创新。真正的‘真’是美,真正的‘善’是美,美就是和谐,新就是发展”(参见文⑪.Ⅳ.〈三〉段)。
杨叔子院士“一以贯之”地用“知识——思维——方法——精神”这一文化教育的普适理性认知链来分析论证不同层次教育中开展诗教的实践。“基础教育主要是为‘做人’打好基础,也是为未来培养出创新人才打下最重要的基础,要‘培养感情,背诵精华,引导好奇,保护个性。’”杨叔子先生分析了诗教对与知识、思维、方法、精神相应的前述四句话中的每一句都有独特作用后,结论道:“诗教在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富生气极具战略意义的地位。”沿相同的思路分析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诗教实践:“中等教育,主要是为‘继续学习’打好基础,要‘认识人生,扩大基础,重视理解,引导个性’。”中学诗教相应提高了要求:增加数量,加强理解,形式多样,学习创作,使学生逐步融入中华诗词之中。“这对于弘扬与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深远作用。”“高等教育,主要是要为‘创业’打好基础,要‘理解人生,提升基础,启迪智慧,发展个性。”“在高等教育中,中华诗词的学习,应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无愧的贡献。”(据文⑥.Ⅰ.P185-190)
六、当代诗教体用观
杨叔子院士的当代诗教体用观可由三个视角来认识:直接论断;从对相关问题的论述中逻辑延伸;整个理论体系的中心价值观。
先看第一种情形。典型的直接论断如:在论述中华诗词的育人机制与功能后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危险在一个‘自’字上,人文教育、诗教之所以重要,要害就在于此。”在论述中华诗词内蕴的爱国精神、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以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最重要在培育爱国与创新后指出:对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事关民族兴衰千秋大业,进而说:“人文教育中诗教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当然,我们的人文教育,我们的诗教,一定要有时代特色。”(据文②.Ⅰ.P116-117、122、127、136)在论述了脑科学的当代成就表明应“力施诗教于未冠”后说:“教育应使左右脑并用,科学与人文交融,而诗教应占特殊地位。”(据文③.Ⅰ.P145-146)在论述科学人文两者不可偏废后说“开展人文教育、诗教,即让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对燕子,双双飞入寻常百姓家。”(据文④.Ⅰ.P151)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继承弘扬后说:“中华诗词是中华经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要继承,经典须诵读,诗教应先行,这是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据文⑤.Ⅰ.P166、170、174)在论述中华诗词是典型的中华文化后指出:“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我国的所谓诗教,主要就是通过中华诗词而进行的人文文化教育。”“在育人中,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地位。”在引述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关于民族文化的讲话后指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开展民族经典教育,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诗教应先行,要‘兴于诗’。”(据文⑦.Ⅰ.P194)在纵论了诗教的综合功能后指出:诗教“就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据文⑦.Ⅰ.P207)在深刻论证“国魂凝处是诗魂”、“知否诗魂是国魂”后指出:诗十分有助于马克思所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是国魂之所系;“没有民族文化,就没有民族之根之魂”,“没有民族文化诗篇,没有民族文化诗教”,“就没有民族文化教育之扎根与升华”,“诗‘是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据文⑨.Ⅱ.P95;文⑩.Ⅲ.P14-15)综上可概括杨叔子论断的当代诗教本体认知链是:国魂所系、民族复兴大业所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所助-爱国创新人才培育-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当代诗教。
再就杨叔子先生诗教的实施范畴论述看其主旨。首先,从他在十余年中发表的12篇文章标题可知,当代诗教应以校园诗教为重心,走向社会,最终成为国民诗教。其次,从他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按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四层面详论诗教不同层次的特点可知,校园诗教、教诗应有紧密结合不同教育阶段的针对性。综上二方面,可概括得知杨叔子当代诗教定位在大诗教观:其在横向是由青少年而惠及全民;在纵向则是“育人”诗教与“教诗”相结合,分阶段实施。杨叔子关于当代大诗教的体用观与孙轶青先生、梁东先生等以及中华诗教促进中心诸位学者的看法大体一致,但杨叔子先生的论述更为严谨、深刻、系统。
通过对杨叔子院士诗教功能观、诗教文化观、诗教教育观、诗教诗学观、诗教认知观以及诗教体用观等由表及里的梳理,我们试图遵循本质性、相容性、普遍性、实践性、前瞻性等原则,凝练杨叔子当代诗教文化理论体系的中心价值观,其表述是:育人、审美、时中、务本。育人,育懂爱国、会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是杨叔子当代诗教文化论的最高宗旨;审美,诗教文化以中华诗词为主要载体,其直接属性是美育,培育审美心理、能力、风尚,以助“全人”教育;“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时中,时刻附合中道,而中道是和谐之道,是中华诗词情理和谐、科学与人文和谐、中和审美之道,是诗教文化使个人、社会和谐发展之道,时刻遵奉,即与时俱进之道;务本,以人为本,既以育人为本,亦以惠民为本,以崇实为本,不图虚名;要牢抓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个根本。杨叔子诗教文化理论的这个中心价值观,反映了杨叔子当代诗教文化论的核心精神,也较符合当代诗教文化理论探索与诗教创先实践的主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对中华诗教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有一定前瞻性,对进一步凝练当代诗教文化的中心价值观有引领意义。(完)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鸿雪诗词总顾问 蔡世平
本期主持 王 骏
总编 徐吉鸿


如果觉得文章好,请随意打赏,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平台将一一记录,并全部用于诗词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