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谈读书的人多了,但是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读书的人并不多,真正读书的人更不多。很多人书架上摆满了书,那只是为了装装门面而已。
古人云:“户有余粮鸡犬饱,家多诗书子孙贤。”我要说:家多诗书是好事,子孙不读未必贤。正像《礼记》中所言“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书只有读起来才能明白其中的好处。一般人不爱读书,只因为不明白读书的真谛是什么,今天,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感受。
《神童诗》上说:“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是古人的“读书功名说”。
《劝学诗》上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这是古人的“读书利禄说。”
自小长辈们就用这些劝我读书,但我却不崇拜这些功名利禄。我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观点,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气质的人,从初中到大学,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自认为读了不少的书,当了教师后,还是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我常劝我的学生,多读书,多读书!可是,就有学生笑我说:老师,你读了那么多书,还不是当了一个教书匠,为了生活而奔波。读书究竟为了什么?面对这样的发问,我还真讲不透彻。 最近,读了王开岭先生《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一文,我茅塞顿开。王先生把读书与生命相联系,他说:“读书不为别的,是让书里的那些精神光线或美学营养,照亮我们,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滋养我们的人生。”这句话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警醒,由此,我豁然开朗:几十年来,自己读了不少书,时间久了,书中那些细枝末节,多已忘记,但是,阅读对于自己灵魂的洗礼,思想的提升,人格的造就,素质的滋养,已经全部沉淀在生命中了。
我觉得:读书应是一种美妙的精神之旅,可以使人穿越几千年,畅游几万里;领略异域风情,感悟人生百味。读书应是纯粹性的、不带功利性的一种生命举止,通过阅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气质、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不应该成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读书只为求取功名,一旦不成,潦倒终生。也不应该成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为了科举忍辱偷生,一朝中举,喜极发疯。
我还觉得:读书是生命中的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正像王开岭所说:“抚摸一本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内心会静下来……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定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也会像陶渊明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看来,读书是多么好的享受啊!试想:春日里,拿一本书,坐在庭下花旁,沐浴春风暖阳,吸允花香书香,是否身心酣畅?冬天里,坐在阳台上,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一缕阳光,书中的美好文字像涓涓细流,在心田里静静地流淌。这又是一种何等的风光?
我更觉得:读书是生命中的一种必须。必须啊!当我们的能力还驾驭不了自己的目标时,那就应该沉下心来读书;当我们的才华还撑不起自己的雄心时,那就应该静下心来读书;当我们的羽翼还飞不上理想的蓝天时,那就应该横下心来读书。
大家都来读书吧!人心会因读书而宽厚,人生会因读书而灿烂,人间会因读书而和谐,人类会因读书而文明。这便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的真谛所在。
作者简介:黄开先,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人,现居山西省永济县。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编辑:彭君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