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那一年》
作者:陶丹
每年六月初,凡有高考学生的家庭,重中之重的事情就是全力以赴准备高考。学生是主角,只管日以继日的复习,家长负责做好后勤保障。高考那三天,家离考场远的条件好的家庭,要在考场附近宾馆租个房间,供考试间歇考生休息用,考生们都由家长像供奉小皇帝似的伺候着:舒服的床铺,可口的营养饭菜,温度适宜的洗澡水,方便的卫生间……在这人生重要的起点,考生们可谓是万事俱备,只看考场的发挥了。高考结束,全家人焦急地等待发榜,期望着考出好成绩。学生们一遍一遍的估分,家长们则买来报考自愿的参考书,全家研讨选专业,报自愿……
这不禁让我这个43年前参加高考的考生由衷的羡慕!真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呀!这样优越的学习和考试条件,有些学生还在抱怨:竞争太激烈了,压力太大了,受不了了!……想想当年的高考情景,我不禁感慨万千……
那是43年前。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有幸成为570万考生中的一员。在那个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年代,多少渴望学习的青年求学无门。听闻要恢复高考制度,就像久旱的禾苗,渴望雨露的滋润,我们这些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年得到这个振奋人心消息,个个喜出望外。大家奔走相告,摩拳擦掌,准备参加高考。
“文革”以来,中学实行了九年一贯制,取消了高中学制。大学也停止了招生。只招收几届工农兵学员,这少量的学生都是以推荐保送的方式。有资格被保送的是那些根红苗正的政治上重点培养的苗子。有的尽管学习不好,没有知识基础一样可以保送上大学。像我们这些黑五类臭老九的子女,别说上学,就连招工回城当工人,都排在后边,没有什么机会的。“文革”10年之后恢复高考制度,完全凭成绩上大学。对我们来说。给予了多么宝贵的公平竞争的权利,太难得了!我下决心一定要把握这次机会。
接下来就是高考报名和复习考试的事宜。但这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本来得到消息时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当时我们都在生产队的青年点儿参加劳动。高考报名要通过大队推荐开介绍信到公社报名。而当时全国正在号召“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大队革委会对知青报考大学并不是那么积极支持。总是拖着不开会研究。大家只能无奈地等待。然后还要请假争取复习时间。同样,大队革委会并不同意过早的批准大家放假复习。
当时,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对下乡知青管理很严格。也难怪,因为下乡知青在农村闹事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大队民兵连长要求知青们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打早班儿,就是去田地里干一个小时的农活。早班儿之后吃早饭。然后继续参加一天的生产劳动。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找复习资料和复习。如果不参加劳动擅自回家复习,就按照违反纪律取消报考大学的资格。 所以,我们再着急,也不敢轻举妄动。在急切的盼望中,终于得到了大队的介绍信,可以报考了!等去公社把报考事宜办理完,被准假回家复习。离高考也只剩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要把初中九年级的数学、语文、化学、物理和政治课本全部复习一遍。我心里非常清楚,这点儿时间复习参加高考,怎么可能考出好成绩呢。心急如焚却又无奈。我们青年点儿的好多同学只好放弃了。包括几名应届毕业生。但是,我不能放弃。我知道我别无出路,想要争取学习知识的机会,就必须坚持。
其实,我的学习基础并不好。上学的经历很坎坷。“文革”开始时我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停课闹革命”三年,再开学时已经是六年级了,刚上初中七年级,又随家走“五.七道路”下乡到农村,在那东北北部的偏远山区,七年级以下都是在各个生产大队的小学读书,我们家下乡的生产大队连电都没通,小学校只有几间土坯草房,七年级也只有几个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而八、九年级则在公社中学就读。公社中学的条件和规模比生产大队要好得多,一个学年有四个班级,有160多个学生。正好姐姐读八年级。父母就同公社中学请求,让我跟姐姐一同去读八年级,一来读书条件好一些,二来姐妹俩也好有个伴。这样我就跳了一级。和姐姐一道去了离家30里地以外的公社中学住宿读书,那时候的学习课程并不那么繁重,我还在姐姐班里担任学习委员呢。八、九年级的学习时光很快就过去,眼看就要毕业了。可我只有15岁,妈妈看着我刚过1米5的小个头:恐怕水桶都挑不起来呀!又听闻要恢复高考,就又同学校商量让我再复读九年级。这样我就又蹲了一级。然而只读了一学期,全国又开始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恢复高考被搁浅。时逢父亲遭遇政治迫害入狱。我已无心读书,便辍学在家。当时妈妈被安排在三线厂矿工作,就在我们家下乡的那片山区。我则被指令下乡到青年点,加入到知青的队伍中。那年是1972年,我不但初中读的不系统,连初中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
直到真正恢复高考时,我已经在青年点整整5年了。5年的时间里,我参加过知青文艺宣传队,参加过县市地区各级乒乓球赛,养猪场养猪,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唯独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现在复习一个月去参加高考,这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现实就这么残酷,你必须面对,必须坚持。不然呢,我们青年点儿里有的知青找对象结婚了,有的整天混日子等待招工……可那不是我要的人生。我要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努力。
于是,在这一个月里,我拼命的利用每一分一秒复习功课。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找不到其他的复习参考资料,只能是把九年级的课本认认真真的看一遍。做一遍习题。每天清晨起来,除了三顿饭,复习到深夜。复习的时间分配是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和政治各一个星期。可是时间的确是太短太短了。复习的结果是都有点儿印象,但是都不能准确的记牢。只能这个程度硬着头皮去参加高考。
记得高考的第一天,那是1977年的12月份。东北的山区,冰雪覆盖大地,天寒地冻。妈妈一大清早起来,给我熬了大米粥,烙了两张白面糖饼。中午饭给我带了两个面包,这都是细粮啊!算是最好的伙食待遇了。矿山派了一辆敞篷大卡车,送我们20几个考生,其中有矿山的工人和我们这些子弟,到30里以外的考场——我的初中母校公社中学去赶考。我穿着厚厚的棉靴、棉袄和棉裤。外加一件大棉猴。司机和带队的坐在驾驶室里,其他人都站在敞篷大卡车上,大卡车行驶在满是冰雪的公路上。东北山区的公路冬天是不扫雪的,厚厚的积雪任凭汽车和牛马车辙压平,这样的冰雪路面很滑,且有很多凹凸不平的冰雪棱沟。驾驶太快一不小心车就会失控掉到沟里。我戴着棉手闷子的双手紧紧地把住车帮子,随着车的前后左右颠簸努力保持平衡。凛冽的西北风呼呼地吹,再加上急驶的汽车带起的冷风,尽管穿的都挺厚,大家半路上就被吹透了,冻得瑟瑟发抖。但却只管紧张地盯着路面,谁都不敢做声,生怕影响司机开车的注意力。直到大卡车驶进了中学校园的操场,顺利到达考场。大家一路上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来。第二天路上的经历亦是如此。进入考场的教室里也是冻手冻脚的。考完一科,中午休息,考生们是不准许呆在教室里的。大家都在冰天雪地的操场上,吃点带来的干粮,喝几口学校给烧的大锅开水。然后抓紧在下一科考试前再看看书。就这样,两天的考试算是正常顺利地完成了。
考试结果很不理想,很容易的应该答对的题好多都没有答上来,因为复习时间太短公式根本记不住。说实话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考了多少分。我的心情非常沮丧,心想今年是肯定没戏了。但这并没有动摇我明年继续考大学的决心。看着在这次高考中底子好的老高三知情和个别复习条件好的知青,基本都考上了大学。我暗自思忖,看来只要复习充分,就有希望。于是开始准备明年的高考复习。我老姨在牡丹江市一所中学当老师。我就准备到老姨那里去复习。
这时通过高考分数线的体检通知来了,竟然还有我的名字。那时都是到县里参加统一高考体检。但我仍没抱太大希望,因为自己的确考的很不好。另外报自愿时,父亲不在家,妈妈又不懂。没有明白人指导应该如何报自愿。完全是凭着自己的爱好和想象去随意报。也根本不了解所报学校的情况。
那时高考是大学、大专、中专一张卷。最先是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了,然后大专录取通知书下来了。都没有有我,这在意料之中。最后是中专录取通知书下来了,竟然有我的名字,这可在意料之外。因为我一心只想上大学。大专都没有考虑过,更不甘心上中专。所以通知书来了我没有理会,仍然呆在青年点儿。但妈妈特别着急,因为当时妈妈在省里的原工作单位已经恢复,正在筹备调回省城的事宜。之前青年点儿离三线厂矿的家比较近,有事情能及时照顾。如果我不去读书。家一旦回了省城,只把我一个人留在山沟里的青年点儿,妈妈非常不放心。所以未经我同意。直接就把我上学的关系办好了,行囊也给准备停当。捎信儿到青年点儿让我赶快回家去学校报到,这让我很为难。另外当时还有个说法。今年被录取的学生如果不服从录取不去报到上学,明年就没有再报考的资格。没有办法,我只好依了妈妈。到卫校学校医士班去报到读书了。这时,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星期了。到学校的第一个学期,我仍不死心,经常想着打行李卷回家,明年再去考大学。而且我们班有两个没去报到的同学。据说第二年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啊!
学习了一个学期,我逐渐热爱上了医学专业,也就专心致志地投入学习了。毕业之后我当上了一名医生。但是我的大学梦却一直没有消散。20多年里,我边工作,边继续深造,完成了大专、本科学业,并且拿到了管理工程和综合法律两个硕士学位。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时而会为当年没有实现上大学的愿望感叹遗憾。但是越到后来越感悟到其实上哪所学校并不是最重要的。学校就好比是航海中的船只,不论是万吨巨轮,还是只叶单舟,只要能乘风破浪将你载到知识的彼岸,你就能进入丰富多彩的知识殿堂,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积累知识,丰富内涵。所以,对当年的高考经历,内心里有苦、有甜,有失落、也有幸运。感谢这段人生经历使我更加坚定了坚持的勇气和信心。也成为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现今的高考条件相比,恢复高考第一年的状况可谓天地之差。但能幸运地赶上恢复高考制度这一时代的步伐,已经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厚礼了,我会永远感激、永远怀念恢复高考那一年!
7/20/2020

陶丹简历:中国沈阳人。原医学院校校长。管理工程硕士,综合法律硕士,医学管理副主任医师职称,省级医院大型史记书籍《六十年历程》执行总编辑。诗歌爱好者。曾在中华诗艺社发表诗歌、散文。在历届省市级职工业余乒乒球比赛中获得数次冠军。小提琴、舞蹈、声乐、烹饪、写作等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