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李兵役)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在中华传统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忠德,中华十德之首,它是一个社会成员的美好品德,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灵魂。它一般表现为一种处世态度,一种责任担当,一种信念信仰,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
西汉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天道无二》中写道:“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东汉马融在巜忠经•辩忠章》中也说:“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忠诚的基础上兼具仁爱,一个国家的美德就会彰显岀来;在忠诚的基础上兼具智谋,一个国家的政事就会推动起来;在忠诚的基础上兼具勇气,一个国家的祸乱就会平息下来。
在古代,忠主要是指忠君。在今天,忠的内涵更加丰富。一是对国家对人民忠诚,视国家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不能抹黑祖国;二是忠于事实,忠于真理,忠于道义;三是忠于职守,忠诚敬业,忠不避危,真抓实干;四是忠于家庭,尽孝敬亲,相互坦诚,担当责任;五是忠恕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六是要忠厚正直,厚道待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我们践行忠德,一定要做到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国效力;一定要忠于真理,抱定初心;一定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一定要忠于家庭,意诚笃行;一定要忠恕待人,欲达达人;一定要忠厚正直,诚意行事。践行忠德,千万别碰做人底线,即绝不背叛职责,绝不背叛真理,绝不背叛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