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李兵役)文化认同,国人之魂;道德一统,民族之根。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立德植根,铸魂固本。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造就了不可胜数的道德先贤,积淀了浩如烟海的道德文化。
商代有“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周公在《尚书•康浩》中提岀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道德观,确立了尊重血缘亲情、孝敬奉养父母、虔诚祭祀祖先的道德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岀“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境界,把“仁、智、勇、忠、孝、悌、礼、义、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孟子提岀了“仁、义、礼、智”四端学说。西汉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五常之道。宋代世称“朱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岀“新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毛泽东坚持以德治党,要求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反贪污,反浪费”等道德理念。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岀了二十字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党的十八大又提岀公民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岀了“九德”:公忠、仁爱、信诚、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
华夏十德文化研究院的研究者们,认真分析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中华道德发展史,经过梳理、提炼、概括,提出了以构建中华古今一体化道德价值体系为目标的“中华十德文化”,即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笔者认为,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中国魂中国根的中国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复兴立德,为世界大同植根。“中华十德文化”的提出,《中华十德与国学》系列教材的发行,及时填补了国内道德教育教材的空白,必将在中华道德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