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阵子《清平乐》的热播,大家不免对宋史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剧中以宋仁宗在位的四十一年为历史背景,向观众描绘一了幅国济沧沧的历史巨作。宋仁宗名赵祯,是北宋继太祖、太宗、真宗之后的第四代皇帝,他在位期间,社会稳定发展,文化、经济均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而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获得长足发展,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而被冠名“嘉祐之治”,这段时期的治理方式也被后世士人认为是治国之楷模。就这一个被后世认定为“清明盛世”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到了后期会由盛转衰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老师,专门研究宋史,同时也是《清平乐》的历史顾问,今年6月就携新书《大宋之变》为观众们解答。

6月27日晚七点,我们花都二十四小时书组织读者在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三村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一场《大宋之变》读书分享会。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是广州市最北的山区镇,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基地。


本次活动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的全国24城共读活动。广州花都24小时书店和花都读书会作为其中之一的承办方承办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花都24小时书店、花都读书会负责人江永强先生主持,特邀了该村民宿“小桥人家”负责人吴小丽等人参加了读书会。
江永强对《大宋之变》进行了介绍,并领读。随后,播放了赵冬梅老师《宋仁宗并没有剧中那么完美》《北宋亡国,是王安石的锅吗?》两个主讲分享视频。

引言:“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的离世,期间,星月更替,风雨骤变,宋朝也由盛转衰,历史称“大宋之变”。
1.皇帝不仅仅是个时间的标志
赵冬梅老师讲到,在我们传统的以世界为核心的政治史叙事中,皇帝往往就只是一个叙事的时间标志,比如说谈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会说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谈到庆历新政的时候,会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在这样一个叙事方式当中,宋仁宗,宋神宗都只是一个时间的标志。而赵老师是不认同这种叙事方式的,认为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宋朝在中国历史里属于“帝制时期”,在这时期里皇帝拥有最高权力,因此在帝制时期的政治史的叙事中,如果把皇帝当作时间标志来看的话,是具有误导性的。
读者们对该书进行了评点,并对宋朝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读者指出,去看赵冬梅老师的《大宋之变》,会发现,皇帝在历史的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性的。

2.宋仁宗并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完美
因为电视剧《清平乐》的热播,大家对宋仁宗都有一定的认识了,历史事实上,宋仁宗他的确是个仁义的皇帝,能接纳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也并没有电视剧里表现的那么完美。比如在后嗣,继承人的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是有诟病的,宋仁宗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就是没有儿子,因此非常不甘。人近暮年,朝臣纷纷劝说为了国家,应该要从宗室中选出下一任继承人。宋仁宗虽心有不服但也依然选出了英宗,可仁宗心里对英宗的抵触却给英宗带来了非常大的伤害,英宗在位的期间里懒政怠政,使得当时朝廷的官僚集团高度分裂。而这就给他的儿子神宗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责任包裹,他极力想证明自己,执政期间开疆拓土,制礼作乐。后来才有了王安石变法
3.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由偶然决定的
王安石的变法是具有偶然因素的。赵老师还特地给大家分享了她的读史心得: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偶然决定的。前面所提的仁宗没有儿子所以选择了英宗这是一个历史的偶然,还有王安石的上台也是一个偶然。神宗初初选择给他管理财政官员的不是王而是一个叫张方平的在当时是既有经验又有能力的一个政治家,而王的变法主张的就是开源,这样会加大对社会的剥削力量。这是没有办法得选择。张的父亲过世,张的丁忧离位给王提供了机会。
大家在教材课本里,通俗读物里读到的历史,往往只是有个大概的轮廓,没有细节的历史。而在赵老师的《大宋之变》里能够很精细的爬梳细节,使读者能够通过细节的呈现感受到历史变化的过程。只有通过细节,我们才能重建过程,当我们看完了细部再退回到远处去看之前的轮廓的时候,我们得到的东西,才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东西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抽丝剥茧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和历史真相,揭示朝代兴衰、帝国统治的深层根源。”是破解百年大宋盛衰转折的重磅之作
——广州市花都24小时书店 2020年6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