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九耐,洛宁县涧口乡院东村人,生年不祥,卒年应是梅鹿山亦称老庙顶(俗称老魔顶),庙宇落成那一年。
传说唐玄宗七年,天子游历,在此见一梅花母鹿, 忙张弓搭箭,射向母鹿,只听“嗖"的一声,弓弦响处。母鹿携箭带伤而逃,紧追到此,不见母鹿踪迹。倍感神奇,又见此处,山色秀丽,风景独特,望远处看,雾霭腾腾,仙霞缭绕,半山腰,白云丛生。古人多迷信,常视鹿鹤为神仙坐骑,故越发认为此乃神明居住之地,便心生敬畏,不敢冒犯。遂下旨在此建庙。唐玄宗认定此鹿为神鹿,于是给此山赐名梅鹿山,并下旨在山顶修建神庙,祭祀神灵。于是,当地官员便开始大兴土木,多年后,在山顶建成了梅鹿宫,建有玉皇殿、老母殿、西佛殿、钟楼、戏楼等18座建筑物,规模十分宏大。

神庙建成后,一时间香客如云,求啥都灵验,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方圆数十里,甚至百十里外都有人前来求神拜佛。因而梅鹿山又成为我国著名的集佛教、道教为一体的圣地。以每年农历九月初一到初十,正庙会人最多,加上秋高气爽,漫山红叶,层林尽染,菊花芬芳,香气四溢,真是美不胜收。提起建庙,谁人不知,那户不晓,院东名人燕九耐来!
传说九耐家贫,和老母相依为命,苦度时光。相传有一年夏天中午,九耐路过白马寺,因天热难行,口渴难耐,遂向寺中寻水喝,在老佛爷殿前廊下小憩,刚合眼,只听耳旁有人嚷嚷:”痒啊,好痒,真痒死我了,痒死我了!"睁眼四顾,却什么也没有。合眼又睡,吵声又起,如此几次三番,心下好奇,随推开虚掩的庙门,见若大一尊佛像,右侧耳朵里有一窝蚂蜂,大中午的嗡嗡不断,九耐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便出殿去寻来一根树枝,冒险将蜂窝捅掉,倒头便睡,再无响声。
九耐在睡梦中梦见一白胡子老头给他说话:“你帮了我大忙,我可以帮你实现一个愿望,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力气,看你选择哪个?”
九耐想,咱是穷人"要智慧有啥用,还不如要力气。”
九耐张口便说:”我要力气!”

醒来却是南柯一梦,蓦见自己的上衣不知何时被压在庙廊的木明柱下(过去人讲究土檩一般都有柱子支撑,有柱脚石墩组成)不像现在的建筑,基本上是墙倒屋塌,心想谁和我闹着玩呢?犯愁了半天,没法。只好走上前去,双手抱住柱子轻轻摇了一摇,感觉柱子晃动了,心下大喜,遂用胳膊抱紧柱子往上一举,居然离开一个不小的缝隙,用脚一踢,衣服便脱离柱脚。方知是神赐给自己的力气。
九耐自从有了力气,饭量也增了不少,因家贫,故常常吃不饱饭。有一次天下大雨,把自家地堰冲了个大豁子,九耐回到家里,对老母亲说:“妈,明天你多做几个人的饭,我找了几个人,去地填豁子,中午不回来了,你饭做好后送地里吧?”他娘连忙说:“好,那你就不用操心了,只管找人干活去吧?"第二天,老母做了一锅粥,蒸了一篮子馍,送到地里去了,却见只有九耐一人在干活,那个大土豁子基本都填好了,当即责怪说:”孩子啊,你说你找人干活,怎么就你一个人,别的人呢?莫不是吃饭的时候都走了吧?怎么能这样呢?快去把人都叫回来,吃了饭再走嘛?要不然,多对不住人家?”
九耐嘿嘿一笑,挠了挠低脑(脑袋壳)说:“妈,我没找人,一个人填的?”一个人填的,这么大的豁子?你当娘憨?”妈我真没找人,我把咱家担草的挎篓拿来了?(过去农村喂牛专门担草用的一种较大的竹篮子,大约有一米左右高,一米四五长,一米左右宽。)妈我饿了,先吃了饭再说吧?"九耐也顾不上手脏,抓个馒头,三下五除二可进肚里了,就这样一会工费,风卷残云,狼吞虎咽,一锅粥一篮馍,直吃的篮空锅净,才摸了摸肚子说,妈,我刚压住饥"。他老妈心疼得两眼流泪,说:儿啊,可怜的儿啊,一辈子你都没吃过饱饭啊!“

因为力气大,饭量也大,所以村里有盖房、活泥、担水的活,九耐一个人全包了,只要管吃就行,不要工钱?那时人穷,养活自己都难,盖房子自然也少,谁能管得起这一个人顶好几个人吃的主?无奈,九耐只好自己上山砍柴挑到城里去卖。那时洛河上没桥,所有到洛宁城去的人,都是趟水过河。
传说有一次九耐卖柴回来,到余庄(余庄和我们对河,若去河北县城或到三乡赶集,必须过余庄最近了)。见一老头在地里除菜,三席萝卜,两席白菜,随口嘟嘟了一句,这些菜,还不夠我一担担哩?不料被老头听到了,心中有气,高声嚷嚷着:“各位父老乡亲,都听着,河南那来的傻小子,看着五大三粗,怪精的一个人,咋净吹大话?我忙活了一晌,除了这三席萝卜,两席白菜,还不夠人家一担担的?你们谁信,都来当个见证?”
因老头心里有气拦着九耐不让走,一时围了好多看热闹的人,九耐自知理亏,忙道谦求情?可老头认死理,偏偏不依不饶?你要能把这些菜都挑走,一歇不歇,我全送给你了?你要是挑不动?哼哼,可得说点啥?”言外之意,绝不会善罢甘休。九耐没法,只好说要担也行,你得给我找一根杆来,老头赌气,真的给他找了一根推碾子用的碾杆,有胳膊粗细外带两根刹车长绳,真心想看他笑话,让他丢人呢。老头黑丧着脸没好气的说:“我就不信,这么粗的杆,你还能挑断,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担?"只见九耐不慌不忙,将三席萝卜和两席白菜分别捆好,试了试轻重,然后蹲下,说声起,真的挑起就走,一群看热闹的人跟着起哄,老头惊得张大了嘴,本想反悔,可这么多人看着,老脸往那搁?转念一想:“恁沉的东西,看他还能撑多久,一会就挑不动了。”就这样,九耐挑着在前边走,老头在后面跟着看,眼看着一担菜过了洛河,九耐回头对老头摆了摆手说:“老人家,别送了,回吧,回吧?"老头看着无望,只好垂头丧气的走了。见老头刚一消失,九耐妈呀一声:“可压死我了,歇歇再走!真当我是神力啊!走了几里路连肩都没敢换,早顶不住了。幸亏他没过河,要再跟几步,我都全完了!"

都怪老头,人老了,气性不小,爱较真,钻牛角尖。辛辛苦苦算是帮别人忙活了,回家如何面对一家老小。所以说为人莫较真,较真必吃亏。
却说九耐看似粗鲁,确是粗中有细,巧用心计,轻轻松松,赢了一担菜,心想这下今冬可有菜吃了。满心欢喜,也不觉得有多沉重了,走走歇歇,傍晚时分终于赶回了家里。老妈见儿子满头大汗的担了一担菜回来,心下好奇,再三追问,九耐瞒哄不过,只好一五一十对他娘说了个清楚。老娘一听大惊失声:“儿啊!你虽说凭力气赢了一担菜回来,你可知那也是人家辛辛苦苦,出力流汗,一季的收成,一家老小可都指着它呢?你这不是要了人家的命么?咱是穷苦人,更应该体谅种一料庄家来之不易啊!你忘了娘平时怎么教你的,人当以善为本,以诚待人,将心比心,才是做人根本。明儿趁早,赶紧带上点钱到人家家里去一趟,了了这场过节吧?若真出点啥事,不是一辈子亏欠?”九耐是个孝子,连连答应。
第二天九耐起了个大早,买了一盒点心,带了点钱,到余庄一打听,便找到了老头家里,老头正躺在家里生闷气呢?九耐将来历说明,一家人喜出望外,感谢不尽。从此九耐每到县里去,只要路过余庄,老头必留他吃饭过夜,一时众口皆碑,传为美谈佳话。

梅鹿山修建庙院,各村大小财主,皆都捐款,丁壮男子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九耐没钱,但有一身力气,自然是出力了,加之古人迷信,相信神灵,所以格外卖力,往山顶庙上运条石,自然也非九耐莫属了,一丈多长的石条石,别人扛不动。据说都是九耐一人运上去的。传说九耐每次往上扛条石,耳旁总有一个声音在不停的问:“沉不沉,沉不沉!”因九耐先前曾做过一个梦,梦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若有人问你沉不沉,你就说不沉?否则命将休矣!所以九耐总回答:“不沉!”一天一天,庙上用的条石都差不多扛完了,就还有最后一趟,刚扛到半山腰,耳旁又有人说:“沉不沉,歇歇吧?"九耐一时心烦,没好气的说:“你这人好没道理,这么重的东西压你身上,你说沉不沉!沉,咋不沉呢?”一言刚毕,突然惊醒,感觉肩上的条石比山还重,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倒在路旁,再没起来。
据说直到如今,老庙顶半山腰那块长条石依然存在,直到前几年重建庙院,众人才抬运上去。真道是,成也由神败也由神,力本因神而生,却也因神而死。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据传老庙顶有专门的石碑记载此事,可惜,文革除四旧全给毁了。我也没见过,也无从考证。九耐究竟是什么年代的人?是唐玄宗?初次建庙?还是明二次翻修?不得而知。但确有此人是真。
以上种种,我也是道听途说,不可较真,但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也不知传了多少遍,大家都这样说,不信也信。今分享给大家,希望朋友们喜欢,全当茶余饭后的消遣笑料罢了。

作者简介:杨建涛,洛宁涧口乡安坡人,一生平淡,打工谋生,业余爱好戏曲和涂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