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玫瑰与白玫瑰》读后感
作者:我心飞扬
本书揭示了一个所谓的好男人在婚姻中的彷徨、犹豫和矛盾。真心相爱却不敢面对,明明不爱却在维持。男人的懦弱和自私,痛苦了别人,也委曲了自己。
张爱玲借她的神来之笔,通过自身的经历,深刻揭露了民国时期,婚姻制度产生的矛盾和变革。知识分子阶层的男人既有封建社会的传统意识(三妻四妾),又受西方自由恋爱思想的影响(一夫一妻),形成的半中半西的民国文化。
红玫瑰,明媚、娇艳,热情奔放,优雅的体态,俏皮的语言,勾魂的眼神,振保怎能抵得住这撩人的诱惑。石榴裙下,情感共鸣,二人热血沸腾。可是猥琐的男人却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当爱要变现婚姻时,他害怕了,妥协了,(这是朋友的妻,是二婚,母亲不会同意,别人会怎么看我等等)。婚外情就像陷阱,陷的越深,伤害就越大。娇蕊是勇敢的、勇于追求幸福,无视礼教,无视社会,但她是个“不成熟的孩子”,不懂得替别人着想。振保让她告诉丈夫“是闹着玩的,想让他早点回来”,认真的娇蕊看透了这个男人即缺乏爱的勇气,也缺乏为爱牺牲的精神。她没有哀求、没有纠缠,勇敢、绝然,再不回头……

振保要做大众眼里的好人,只能按好人的标准去选择白玫瑰:美丽、清白、娴静。新婚的振保是什么感受呢?起初对烟鹂有许多不可告人的不满的地方。“烟鹂不喜欢运动,连最好的户内运动也不喜欢”,后来连柔顺也没有了。没有激情,没有呼应。日了过的贫乏无味。当初的“床前明月光”,成为粘在衣服上的饭粘子时,振保难免会想起心口上的那颗“銖砂痣”。这就是男人的多情、无情。被张爱玲捕捉到,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告了天下。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中,张爱玲又何尝不是胡兰成的红玫瑰。她对他的爱情,至纯至真(胡兰成是再婚,政治上是文化汉奸,为国人所不齿,经济上穷困囧迫,年长到可以当她的父亲)。张爱玲欣赏的还是他的才华,是精神内核的趋同。就是这样两个灵魂的共鸣,也只是维持了几个月,张爱玲就成了墙上那一抹“蚊子血”。她是聪慧的,理智的,她看透了男人的情感世界,爱是不能被分享的。“爱时就疯狂,不爱也别勉强”。毅然绝然与他算清了感情帐和经济帐,“不问值与不值”。“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特定的时期,特殊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当时一批留洋文人的婚姻现象。纯性情,真自我的徐志摩,完全是为自己活着,全然不顾他人和社会的习俗。而振保却正好相反,他要做个好人,要周全到所有周围的人和社会(对得起母亲、弟妹、朋友、同事等等),在假我中失去了自我,成为社会规矩的奴隶。这一时期的徐志摩、闻一多、郁大夫、郭沫若、鲁迅、胡适等等,他们在那个时代勇于同封建礼教抗争,争取婚姻的自由,成为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代表。
玫瑰的觉醒。振保在伪装的好人下,肆意发泄着对婚姻的不满。烟郦极力维护自己的脸面,掩盖着婚姻的不堪。当失落累积到极点,白玫瑰也会成为别人的红玫瑰,这是对振保的棒喝也是羞辱。振保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她不错呀”。女人需要的不仅是丈夫的名义、地位和金钱,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和温暖。如果没有了最基本的关怀。这样的男人还不如一个知疼知热的小裁缝。娇蕊与振保在电车相遇,精彩地表达了昔日的红玫瑰在岁月的磨练下,也失去了从前的楞角――平淡、从容。“老了,虽还艳着,也俗了”!

我认为这是张爱玲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她最不屑、最反对、最想控诉的是事俗、功利和道德绑架。
对我的启发:女人当自醒,要做自己的玫瑰。不依附于男人,只有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才能有人格的独立,才能实现灵魂的自由。否则,就像安娜还有娜拉那样,即使有觉醒,也只能是从一个悲剧走向另一个悲剧。

此篇是道德的提示,也是文化的警醒。什么才是好的婚姻,她没有给出答案,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考……
她在小说《留情》中说,“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木心也说: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写于2020年7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