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在深圳市福田区枫丹雅苑举行的中华汉鼓雅集活动,让在场市民眼前一亮,市民朋友的参与热爱支持关注点赞,也让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们也过足了瘾,一曲曲优秀的曲目从鼓筝传统音乐。云水禅心,行云流水,敲响中华汉鼓,鼓韵今声,在培养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感受非遗的同时,也在不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与魅力。由全国汉学培训基地的汉鼓导师毛晖带领她的学生卢玉莲、黄诗雅小朋友及非遗古筝刘梦老师的学生邓宇欣小朋友一起合奏鼓筝合鸣,演奏出不同凡响美妙的音乐。吸引了不少市民音乐爱好者的驻足欣赏。大家都说这音乐非常好听,带给人一种祥和安静的心灵感受,感受中华传统音乐的厚重和文化。

中华汉鼓的创造启灵于西周时期的编钟,是钟与鼓的组合。其形为鼓,圆润饱满,状若冰壶;其音似钟,空灵悠扬,平静祥和;其意为和,随行自然,纯净通透。

中华汉鼓传承了古代的五声法,五声法起源于春秋,按五度相生之规律,依次为宫ɡōnɡ、商shānɡ、角jué、徵zhǐ、羽yǔ,对应简谱中的1、2、3、5、6。

这五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中,被视为正音。其他衍生出来的音,被视为偏音。正音,故能正人心,使人心趋于向善、向上、向正;我们也会时常用到偏音,偏音则会提醒你,我们身处现世。
五音对应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五行,被认为是创造万事万物的基础。五行与五音的结合,则可视为是音乐包罗万象,足以创造或者演示万事万物。

五音亦与五脏相配:脾应宫,其声漫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此为五脏正音。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乐疗理论。如今,以五音疗法为基础的音乐处方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应用。

古有编钟乐,今有汉鼓曲。以五声之智,囊五行万物,配五脏正音。文明传承,悠然之间也。
供稿:余丽梅 编辑:周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