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难的岁月
文/常工
第三十五章勤奋出智慧
又用了半天时间,我把两垧多地的苞米秸秆捆完了,把秸秆捆码成若干个垛,等候生产队派车。我跟大车队长佟凤林打完招呼,排号还要等两天。正想着利用这两天把院子里的庄稼收拾利索,可是生产队通知收完秸秆的男女劳动力都要进场院扒玉米,这几天气温较高,如果不及时把玉米扒皮装栈子,玉米极易发生霉变。我接到通知后,答应下午就去场院。我利用一上午,把后院的地瓜起了十多米长的二十垄地瓜收了五六百斤。我在后院挖了个菜窖,架上三根檩条,棚上厚厚的高粱秸秆,再填上土踩实。地整净了,苞米秸秆拉回来后再垛在上面,再冷的冬季菜窖也不会上冻,保证冬春有足够的蔬菜可供食用,那个年代的北方地区,冬春蔬菜主要以窖藏的土豆、白菜、萝卜为主,辅助的就是渍菜、咸菜,在我们屯家家户户都挖菜窖,储备一些蔬菜。
吃过午饭后,我来到场院,扒好的苞米穗已经占了几个栈子了,尚未扒皮的苞米穗在场院中堆积着,陆续来的社员抱来一些苞米皮子,坐在上面开始扒苞米,只见他(她)们拿起一穗苞米,右手一扎一扯一撅,扒苞米皮动作十分麻利,速度也很快。可是当我坐在那里,把苞米穗拿在手里,先把苞米穗顶端的皮扯开,两面扒开撅断根部,扒皮速度明显比别人慢一些。我出于好奇,凑过去想看个究竟。哇,原来如此,他(她)们右手的食指上戴了一个用竹片削成的类似短剑形的竹签,中部打两个孔,一根红布条穿过系在食指根部,用竹签较为尖锐的尖部刺开苞米皮,顺势往下一扯,另一半往下一拉,撅断根部,一穗苞米就扒完了。我请他解下来看看,十四五厘米长的竹片,磨得十分光滑,上面系的红布条早已褪去了颜色,看上去很有沧桑感。我戴在手指上试了试,别说还真好用。她告诉我,戴上它不仅仅是为了快,若是天天用手指头撕扯苞米皮子,手指会被苞米皮子磨得很疼,时间长了,指甲会被磨秃的。我为农民的智慧惊叹!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蕴含了农民的伟大创新,也是一部农业工具的发明史册。
这时,王贵队长叫我过去占栈子。正好扒苞米这种活就该交给女社员干,她们的手比男人灵巧,扒的速度快,男人就是要干力气活,才能够彰显男子汉的气概。我走过去看到几个社员正在编栈子,编苞米栈子的材料是高粱秸秆,先挑选一些比较长的秸秆做骨架,挑选剩下的高粱秸秆铺在场地上,用石头滚子把高梁秸杆压扁,高粱秸秆三四根一组,再用压扁的高粱秸秆拧成三道绕子,编好后立起来,围成个圆柱形,两端连接牢固后,就可以往栈子里装苞米穗了。我干的活就是端簸箕往栈子里装苞米穗,一个直径三米多、高两米的栈子,容积在20立方米左右,用大簸箕也要装二百来簸箕。占好一个栈子,我们四个人就端着簸箕往栈子里装苞米穗,装栈子也有讲究,四个人要在不同方向往栈子中间倒穗,中间凸起后自然往下堆,这样才能保证占好的苞米栈子不倾斜。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