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的丰碑 58
三次追悼
1965年7月14日上午,坦克二师司令部值班室接到在邳县张楼正在进行野营泅渡训练的工兵营打来电话报告:该营一连五班班长王杰在当天早晨训练民兵时牺牲了。师长杨金山、政委史世屏立即主持召开团长、政委和直属营领导参加的紧急会议,通报工兵营的电话内容,要求所属部队加强安全工作。这时,邳县人武部领导来到坦克二师,反映邳县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将王杰安葬在邳县张楼,部队党委同意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请求,决定7月15日上午为王杰同志举行葬礼。
王杰同志牺牲后,这位英雄舍身救民的事迹不胫而走,迅速传遍苏北大地!包括被救民兵在内的当地群众都纷纷自发地、以各种形式悼念王杰同志。有的从炸点取土纪念;有的用特制木框围圈炸点纪念;有的在炸点附近摘帽肃穆纪念;有的遥想王杰所在地的位置鞠躬纪念;有的唱着悲壮的英雄颂歌纪念…… 当地有位叫龚李氏的老人72岁了,听说王教员为了保护当地民兵而英勇牺牲后,她专门为王杰同志买了冥纸供品前来炸点祭奠,她一边烧着冥纸一边自言自语地哭诉着,“这位解放军同志,你生前是为救咱老百姓死的,你是个好人。都说,人死了和活着一样,在阴间也要花钱,听说你家在内蒙古,没有亲人来为你烧纸钱,我就给你祭供烧钱吧。你是个解放军好战士,你好好走吧,只要我活着,年年都来给你上坟…”老人家烧着一张张祭纸冥钱,发出一声声悲泣,俨然像母亲祭送遇难的儿子一般,这一幕让现场的群众无不热泪盈眶……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王杰的事迹感动着邳县人民。张楼人民默默地买来邳县当时最好的楠木,他们又请当地最有名的木匠为王杰同志打造了一口棺木,棺木被漆匠们粉刷得大气别致而又庄严肃穆。
7月14日下午,王杰的生前排朱玉沛排长带领着王杰的战友为王杰着装整容。大家轻轻给战友脱去附在身上血衣,梳理着英雄凌乱的头发,就在他们换衣服时翻动王杰的瞬间,突然遗体腹部“砰”的一声,这是爆炸时残留在胸腔的气体这时才释放,听到响声,大家对着遗体一齐敬礼,然后含着泪默默地为英雄忙碌着。事后朱玉沛在回忆王杰同志时这样说:“王杰牺牲后,我给他穿衣服。他的两只手,从胳膊肘往下,都炸没了,脸有些发紫,胸部有个拳头大小的洞。他身上的衬衣,只剩下领子和肩膀部分的布片,我用报纸包好拿回了部队。袜子也冲没了,只剩下腰带。王杰牺牲后,民兵对他很崇敬,身上崩的王杰的遗骨都想作纪念,不想让大夫取。县武装部用了最好的木头,为王杰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棺木,准备运往邳县烈士陵园。张楼的老百姓不让运,被救民兵及家属都向领导请求,说他是俺们的救命恩人,应该葬在张楼,让咱们子孙后代永远吊唁。上级党委同意了群众的请求,将王杰安葬在邳县张楼,并在此修建了王杰纪念馆。”战士们默默地为王杰后事准备着,王杰生前工作勤奋,所有衣服都已磨破了,没有新的衣服,为了给英雄多准备几套新衣服,几个战友拿来了自己的新军装,其中张玉甫更是将自己全套崭新军装全部奉献!他们要为这位并肩战斗的英雄战友送上最后一程……
7月15日9时许,王杰追悼大会正式开始。也许人有正愿,天必应之。这次追悼会刚刚开始,只见天上飘着毛毛细雨,也许感动了苍天及时垂泪!工兵营政委周循怀着沉痛的心情为王杰同志致悼词,他悲痛万分地说:“同志们,乡亲们,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王杰同志,他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是人民的好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同志生于1942年10月10日,他从小喜欢读书,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爱憎分明。在学生时代,他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劳动标兵。1961年8月,王杰同志放弃升学的机会应征入伍,先后在工兵营一连二排担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在四年的工兵生涯中,王杰同志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改造自己!在天津抗洪救灾中,他不畏牺牲,在滚滚洪水中为战友们探路抢险。在沂蒙山区国防施工中,他右手烫伤,依然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为了革命事业,王杰同志三推婚期,四推探亲假期,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日常生活中,王杰同志团结战友,关心新兵,勤奋好学,大公无私,被战友们亲切誉为工兵营里的活雷锋。同志们,乡亲们,我们要牢记这个庄严伟大的日子,这个永远让我们怀念的日子!1965年7月14日!就在这一天,王杰同志为了保护十二名干部民兵的生命,以身护民,毅然献出了自己年仅二十三岁的生命!王杰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他为革命事业而死,他死的光荣!王杰同志的英雄壮举感天动地!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王杰同志一心为革命的忠诚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弘传下去,发扬光大。同志们,我们要接过王杰手中的枪,继承王杰未竟的事业,坚决跟党走,紧跟毛主席,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革命者!” 当周循政委最后说到“王杰同志千古”时,工兵营全体指战员以及自发而来的数百名群众顷刻失声痛哭,参训的民兵们哭着说:“王教导员,你是为了救我们才牺牲的,你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稍后,大家向遗体告别。只见王杰的遗体静静地躺在棺木之中,棺木周围摆放着花圈、花篮和各种祭品,王杰的脸上带着安祥与从容,好似沉睡未醒,一袭崭新的军装更加衬托出他的英武雄姿!这些朝夕相处的战友们走过英雄的身旁时,发出心碎胆裂的痛哭声,他们久久不愿离去,总想多看一眼亲爱的战友,总想再陪陪自己的同营兄弟。最后,全体官兵围着棺木向英雄作最后的军礼壮别,在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痛哭声中,棺木合盖,下葬入穴,现场近千名官兵与群众列队送行,只见悲泣淹地,只闻哭声震天。天上翻着乌云,地上嚎啕泪淋,所有的战友们共同悲送自己的战友王杰走完23岁征程……
追悼会不久,王杰事迹与王杰精神引起济南军区直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上级决定,为王杰同志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1965年9月26日,七千余人参加的王杰烈士追悼大会在徐州隆重举行。会场前方王杰烈士的遗像黑框围护黑纱悬垂,两旁挽联醒目写着:“壮志凌云生如雷锋不愧为毛主席的好战士;英雄献身重如泰山真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遗像周围摆满了各种花圈与挽联。济南军区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政治委员黄志勇敬送的挽联内容是:“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邳县张楼人民送来的挽联内容是:“训练民兵奋不顾身,壮烈堪比董存瑞;舍己为人可歌可泣,英雄再现黄继光。”一排排花圈寄托着军民对王杰烈士的沉痛悼念,一纸纸挽联书写着官兵们对王杰同志的无限哀思,一声声呼唤传送着战友们对王杰的无限思念。
王杰烈士追悼大会由坦克二师新任师长邢同立同志致悼词。邢师长充分肯定了王杰同志光辉战斗的一生,高度赞扬了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中央军委装甲兵司令部副参谋长林木彬在追悼大会上讲话,他说:“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同志,为了十二个阶级兄弟的生命安全,临危不惧,英勇献身,表现了人民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热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王杰同志为人民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林木彬参谋长高度赞扬了王杰同志的英雄精神,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并肯定王杰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誓言: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
济南军区政治部崔毅同志在追悼会上讲话,他指出:“王杰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最根本的是要像他那样学习毛主席著作,联系实际,改造思想,长期坚持,言行一致,使自己的一生,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一生,成为革命的一生,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济南军区装甲兵政委罗通同志以及68军政委李布德、江苏省代表、徐州市代表、王杰生前所在连队代表及邳县张楼地雷班民兵代表先后在大会上发言。
王杰的伯父王廉堂代表家属在追悼大会上讲话,他说:“王杰是金乡抚育的好孩子,是部队培养的好战士,他为大伙而死,死得光荣!”
大会宣读了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关于开展向王杰同志学习的决定,决定号召装甲兵全体干部、战士、职工和家属,认真学习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像王杰那样学习毛主席著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像王杰那样,以英雄模范为榜样,自觉地改造思想,树立起把自己锻炼成革命接班人的雄心壮志。
1965年11月6日下午,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在王杰的母校金乡一中召开了有金乡各界代表3000多人参加的追悼烈士王杰大会。在会上,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兼副省长粟再温代表省委、省人委宣读了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学习王杰同志活动的决定》。济宁地委副书记李超然致悼词,他说:“今天,山东省委、省人委在金乡一中举行王杰烈士追悼大会,并宣读了省委、省人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学习王杰同志活动的决定》,济宁地委完全赞同省委、省人委的决定,并立即在济宁地区开展向王杰同志学习的活动。王杰同志是从金乡一中走出的英雄,但他是济宁人民的骄傲。在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为了保护十二名阶级兄弟,王杰同志毅然扑向了即将爆炸的炸药包,他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金乡一中的前身是由中共湖西抗日游击大队于1940年创立的湖西中学,这是一所红色学校,它在战争年代为党和人民培养输送了一千多名干部,学校最初几代领导人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所以这所学校自成立起就为后人种下了红色基因、革命基因、英雄基因。王杰在金乡一中就读三年,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灵魂就在这里汲取营养,感谢金乡一中为中国人民培养了一名好学生,为党和军队培养了一名好战士。我们要像王杰同志那样学习毛主席著作,献身革命事业;我们像王杰同志那样自觉改造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王杰同志为人民而死,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要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把自己锻炼成共产主义事业的革命接班人!王杰同志永垂不朽!!”11月10日,中共金乡县委召开全县学习王杰广播动员大会,县委书记卢洪作了动员报告,大会宣读了中共金乡县委、县人委贯彻执行中共山东省委、省人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学习王杰同志活动的决定》的通知。会后,金乡县委又组织了280多人的王杰事迹报告团,深入各公社、生产大队宣讲王杰的英雄事迹和高尚的革命品质。一个向王杰学习的活动迅速在全县开展起来,关心集体,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扶贫济困在英雄的家乡成为时代风尚。
王杰牺牲后,王杰的日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作为名言被许多青年抄上笔记本。《王杰我们的好榜样》、《愿把青春献人民》、《王杰的枪我们扛》等一首首歌颂王杰的歌曲唱响英雄家乡、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英雄远去,英名留芳,丰碑长青,地久天长!1965年11月17日,王杰的全家人在他牺牲四个月后,留下了一张同英雄魂聚的全家照。在王杰牺牲后,王杰父亲王儒堂给部队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这样说:“王杰虽然牺牲了,但我认为他是光荣的,应该这样做,这是党和毛主席他老人家教育的结果。我们一定把悲痛化为力量,更好地工作,不给党和国家找任何麻烦,也不用政府照顾我们。”
为了纪念王杰同志,1968年王杰故里山东省金乡县华堌村更名为“王杰村”。1985年王杰用生命掩护下来的张楼民兵地雷班被江苏省军区命名为“王杰民兵班”!王杰生前的小学更名为王杰小学,王杰生前的中学更名为王杰中学。王杰事迹及其王杰精神更是通过媒体在全国传颂,成为这个国家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是无限的,王杰精神的火炬就这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丰碑永存!时光荏苒,五十五年就这样过去了,英雄王杰的名字依然响彻在华夏大地,王杰精神依然绽放着新的时代光芒,英雄王杰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不朽的丰碑 59
王杰精神
王杰同志牺牲后,王杰日记、王杰故事、王杰事迹、王杰精神以及王杰同志的传奇爱情竟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王杰不再是作为一个姓氏名称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符号与文化象征横贯于中华大地!王杰精神中所携带的英雄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共产主义文化交织在一起,在中华文明的精神土壤中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一种当代文化体系,它包含着理想激情又富有革命主义的英雄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时代气息。在那个光辉灿烂的革命时代,王杰日记、王杰事迹、王杰精神以及王杰故事似乎一夜之间春暖山绿妇孺皆知。王杰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是一个在新旧中国交替之间成长起来的人民子弟兵,正是因为他的内心世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因素与精神美德,而且这种传统美德又与革命意志、英雄品质与共产主义精神等交织在一起,才让这位英雄在生死关头,奋不顾身,舍己救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美好青春与短暂生命去阐释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与革命主义的大无畏精神。
王杰同志牺牲之后,王杰生前所在的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1965年11月27日,“王杰班”命名大会在济南八一礼堂隆重举行。这次“王杰班”命名大会规格很高,国防部、济南军区、装甲兵部队、山东省党政高级官员到会参加。济南军区杨得志司令员、谭启龙政委亲手将一面由七名优秀女工用一周时间赶制绣出的“王杰班”奖旗授于了第一任“王杰班”的班长侯兴家同志。会上,谭启龙、杨得志、苏毅然等军政领导人先后为“王杰班”题词,并鼓励“王杰班”要把“两不怕”精神学到手,将王杰精神弘扬下去,让“王杰班”成为永恒的英雄集体与精神载体!从此,王杰精神就在“王杰班”中一代一代延续着……
翻开王杰日记,我们看到他在日记中提到了许许多多英雄的名字,如方志敏、王若飞、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欧阳海、向秀丽、雷锋等,其中6处提及董存瑞,8处提到黄继光,33处提到雷锋,这些英模名字都曾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如方志敏、王若飞等在革命年代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如董存瑞、黄继光等在战争年代所具有的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如雷锋、向秀丽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所形成的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共产主义精神。王杰精神是什么?我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王杰精神的精神全貌!王杰精神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体系!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它是“一心为革命”的革命主义精神,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主义精神,它是一心为党一心为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互励共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它是血书请战、志愿抗美援越的国际主义精神。
王杰出生在旧社会,但从小过继给了伯父王廉堂而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王杰从小喜欢听故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关羽、岳飞、武松这些英雄好汉令他崇敬入迷,这些历史英雄身上所具有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德曾对王杰幼小的心灵深深地熏陶过、感染过;王杰就读的金乡一中的前身就是创办于1940年的湖西抗日中学,前后几任学校领导都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这里英雄人物辈出,革命基础深厚,红色基因传承。王杰成长历程中耳濡目染的英雄故事与战斗故事很多,这正是王杰灵魂塑造的年代;初中毕业后,王杰走入了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四年的工兵生涯将王杰同志从一个质朴青年熏陶历练成一位具有远大理想信念、热爱党和人民并且富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时势造英雄,也许就是那个时代造就了英雄王杰这样的传奇人物,他能在炸包意外爆炸时的瞬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保护十二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毫不犹豫地扑向炸点,从容以赴,壮烈牺牲!这就是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这也是王杰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壮丽赞歌,这也是英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与写照,这更是王杰精神的最直接、最全面、最壮丽、最集中的体现!
王杰出生及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大变革的年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三反五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三年自然灾害、学习雷锋等,在当时那些巨大的革命与变革的滚滚洪流之中,每个人犹如江海中的一叶扁舟,他们都身不由己地接受着时代风浪的激荡与考验,大江淘尽,英雄辈出,霜寒雪冻,知松之劲,这些英雄们在滚滚洪流中完成了自我品质的更新与英雄灵魂的塑造,完成文化思想价值观的确立与升华,时代潮流犹如山洪袭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在大时代滚滚而来洪流面前,人们面临的真正考验是什么?不是饥荒带来的生死存亡,不是战争带来的生死存亡,也不是疾疫带来的生死存亡,而是丧失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后而带来的生死存亡!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民族灵魂,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民族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民族英雄!正是一个个民族英雄及其精神财富才支撑起了这个民族的砥柱脊梁!王杰同志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指引下教育成长起来的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他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认真改造自我,提高政治觉悟,为革命而学习,为人民而工作,为祖国而献身。
战友们至今还记得, 1965年6用28日,王杰看完电影《自有后来人》后,他在当天日记中这样写道:“只要革命需要,我一定像李玉和那样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钟。”时任王杰部队原济南军区装甲兵坦克二师政治部主任的刘德一,在回想起看到王杰日记时的情景时,这位老军人至今依然心潮难平,他被王杰日记感动的热泪盈眶,颤抖的心都有些看不下去。王杰日记已经将王杰精神文字化、思想化、符号化,这种精神具有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伟大力量!尽管王杰生前没有入党,但他始终坚守信念,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根据王杰的生前愿望和实际表现,王杰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1965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专门询问王杰有关情况,后来作出“要像宣传雷锋一样宣传王杰”的指示。接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先后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同志学习,王杰这个响亮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华大地。一场学习英雄王杰的热潮在全国上下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革命时代出英雄,英雄个个像雷锋。雷锋式的战士好王杰,永给我们树标兵。学习他一心为革命,学习他做不锈的螺丝钉。”王杰牺牲后,王杰精神开始在王杰牺牲地发扬光大起来。邳县“王杰民兵班”的班长李彦青,为了保护排哑雷时遇险的女民兵胡秀灵,不幸炸废了双眼,他成为了邳县人民心目中的第二个“王杰”。
王杰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王杰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王杰精神的真谛又是什么?王杰精神在五十五年历史长河中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成为了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与历史上许多英雄如岳飞、戚继光、张自忠等一样成为了民族精神的一个时代符号。王杰精神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对内,王杰同志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和恪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以律己,默默耕耘,它集中体现在“三不伸手”精神上,这就是“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精神追求,这更是一种英雄自我思想改造后在内在品质上的高尚体现,也是一切共产党员的内在品德的修养方向,这是王杰精神的品质核心。对外,王杰同志不畏艰难困苦,不畏牺牲,甘于奉献,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中体现出的革命主义精神与英雄主义精神,它集中体现在“一心为革命”和“两不怕”精神上,这也是共产党员在革命事业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写照!在“两不怕”精神中,“一不怕苦”又是“二不怕死”的基础,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如果我们面对苦难都畏畏缩缩,连“一不怕苦”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去“二不怕死”呢!所以从“一不怕苦”到“二不怕死”实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也是一个革命意志与革命精神百炼成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从革命萌芽到开花成长到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两不怕”精神就是王杰革命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
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这支人民的政党始终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政治纲领,他要求每位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大公无私,一心为民,这些共产主义精神与品质激励着王杰十四次提出入党申请,并时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党章一项一项对照自己,这就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正如《国际歌》所言,“…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是王杰精神的真谛所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千万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在中华文明这块文化沃土中滋养出无数带有血性与风骨的民族英雄,从岳飞到戚继光,从辛弃疾到文天祥,从张自忠到黄继光,从雷锋到王杰,正是由无数视死如归的英雄组成了万里长城,才让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从未中断永放光芒!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这个懦弱的民族会永远处于强势民族的奴役与屠杀之中;同样,一个忘记了英雄的民族也是可悲的,因为英雄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与共产主义精神已经成为这个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王杰精神虽然产生于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但是这些大气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就是忠心耿耿的革命主义精神,就是大公无私永不变色的共产主义精神,也是为民献身、为国捐躯的民族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它支撑着共和国的精神脊梁,它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滚滚向前的原动力与内驱力,它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无畏万难奋勇向前,它强大的精神生命力与精神感召力将与日月恒照,将与天地同春,将与星光共舞。
五十五年过去了,自王杰同志牺牲后,先后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五代领导人对王杰同志作出评价、题词、或批示,这更说明王杰精神具有顽强不挠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感染力,它始终为社会作出正确的积极影响与价值引领,这正是王杰精神时代价值的自我体现!针对“两不怕”精神,1969年4月,毛泽东主席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92年1月,江泽民同志亲临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2005年,在王杰牺牲四十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批示:继续大力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指出: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和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当1965年11月27日国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为“王杰班”后,王杰班的战士们就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发扬继承下来,从“王杰班”第一任班长侯兴家开始,徐汝明、曲宝成、孙社育、朱永勤、郭镇、赵军、张波等历任“王杰班”的班长们紧随其后,包括今天“王杰班”的班长王大毛,他们都接过老班长的未竟事业努力将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与共产主义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洪流中弘毅光大,这些“王杰班”的班长们处处以王杰为榜样,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增砖添瓦,他们为部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在五十五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杰班”这块精神集体的光荣品牌与“南京路上好八连”、“广州红色尖刀连”、“北京英雄八连”、“成都铁脚八连”、“武汉硬骨头六连”等一样,成为了一个战斗的群体,成为一个英雄的群体,成为一个革命的群体,成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集体,他们听党指挥,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作风优良,来之则战,战之能胜,它们犹如灯塔般照亮着一代代革命军人前仆后继,他们成为了我军永不停歇的冲锋号角,它们是我军生机勃勃的载体,它们是时代的先锋,它们是民族的脊梁!它们是共和国筑起的万里长城!在这个千军万马披荆斩棘的奋斗历程中,王杰精神永远放射出万丈光芒照耀着中华大地!
针对王杰精神,赵英玲曾写下一篇文章叫《风雨草》,她用独特的视角诠释着王杰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全文如下:
“你是谁无人知道,但你是最高山上的风雨草,风雨草,风雨草,风雨过后阳光普照。你是谁都不知道,但你是我心中的风雨草,风雨草,风雨草,风雨来临感觉好,大风吹我好凉快,大雨叫我洗个澡。风雨草,风雨要来我就笑,大风吹来不弯腰,大雨浇我身不倒。风雨草,风雨草,风来了朋友交,感谢风雨锻炼了我,坎坷过后真快乐”
“无人知道你是谁,但你是徐州的一枚军徽,为党工作不怕苦,为人民服务不嫌累。都不知道你是谁?但你是我心中的一束红玫瑰,红玫壮烈青春美,品德高尚精神珍贵,青春之花无限美,永不凋谢,永不枯萎。风雨草,红玫瑰,你是永远的丰碑,红玫瑰,风雨草,你的血彩国旗上飘,飘啊飘,永远飘,全国人民为你骄傲自豪。苦死两不怕,是人民的精神财富之宝。”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