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军山与大海
将军山位于石狮市偏南10公里处的锦尚镇,近几年,成了吸引人们眼球的地方。这里建了海军公园,2018年国际海上登陆军事比赛和炮兵某部实战演习都在此举行。
和平与战争交织,昨天与明天相连,不禁引起我对将军山的回想。
那一年盛夏晚上,正在团招待所爬格子的我接到政治处通知,明天跟车去晋江将军山国防施工连队体验生活。(当时石狮是晋江县所辖的一个镇)。
第二天一早,我准时来到团部大操场,与去将军山的汽车驾驶员碰了头。他告诉我,将军山在海边,去那里就可以看到海了。我心里一阵欣喜。我们部队是野战军,根据上级命令,随时可能机动到全国任何地方作战。因此,营区驻地离海边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如果没机会,当兵数年甚至到退伍也没见过大海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对大海的印象也局限在电影里银幕上。虽说这两年跑莆田走厦门游泉州,但因任务在身与时间紧张等因素,也从没正儿八经的看看近在咫尺的大海。谢绝了驾驶员的好意,我爬上了草绿色解放牌敞篷车。一路上我抓紧车厢,两眼目不转睛的盯着前方,生怕大海从眼前溜过去了。解放牌在公路疾驰了好久,突然,我眼前豁然一亮,视线宽了,没有任何遮挡了,视线远了,没有任何终点了,眼前就是一条闪亮闪亮的天际线。车越往前开,这天际线就好像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海风扑面,略带一丝淡淡腥味。放眼望去,白色海面有数个黑影在缓缓挪动,这就是大海。傍晚来到海边,脚踩绵软的海滩,沙滩上时不时有五颜六色的小海螺小贝壳。涨潮时的海水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发出沉闷的响声,一路奔涌而来,好像后面有千军万马。涛声越来越大,浪头呼啸着,扑打着海边的礁石,卷起千堆雪。
这个傍晚,我在海边大礁石上坐着,静静的看着眼前这片海直到天黑。

翌日上午,我来到将军山。这是一座面朝大海的石头山,黑黝黝的山上长着稀稀拉拉的小草。山的前面是广阔无垠风平浪静的大海,它的后面就是广袤的田野和村落。易攻难守是此地显著的地理特点。万里海疆必须有镇妖降魔的雄关隘口来把守,将军山就是镇守这里的铁将军。步入将军山内部,它的前半部离山顶约十来二十米的地方已被凿空,纵横交错的交通壕己将它全部贯通。顺山形走势,铸造了许多外面根本发现不了的暗堡。堡内有许多内小外大的八字形枪口。顺着枪口往外看,海面渔船空中飞鸟一览无余。风钻隆隆的响声,从山肚子里传来,这是全军响当当的“红色尖刀连"的尖刀七班正在施工。他们穿着裤头,头戴柳条帽,配合着在用98斤重的水风钻啃着坚硬的岩石。山岩粉屑和水的混合物已把他们全身上下涂抹了不知多少次。据说,将军山将留头掏肚,即原有地形貌不变,把整山凿空,利用掏出的地下空间,构建集战斗,屯兵,救护,后勤为一体的阵地,把它打造成攻不破啃不动的钢铁堡垒。

从将军山坑道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如诗如画的画卷。平坦宽阔的海滩蜿蜒前伸望不到尽头,万道霞光照射着一望无际的海面,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鸣叫的海鸥伴着高悬风帆的渔船驶向远处。

作者简介:识途马,本名廖光文,男,有过从军,地质队员,企业职工和政府部门干部工作经历。早年有文艺作品与诗歌分别入选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一九七三年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与原国家地质总局“地质战线"编辑的“地质战士之歌"。其散文诗歌与新闻稿件散见在市级及以上报刋杂誌。遵循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作品中时隐生活原型,探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人性之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