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高村李翔梧烈士是迁居河南的李家18世后裔。他一家在村里有很高的威望,德高望重,李翔梧的父亲李书显(字振斋)为清太学生(据家谱记载)。母亲雷葱清朝光绪初年出生于洛宁县马店乡东仇村,从小就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从李翔梧的儿子李宗明记事起,奶奶雷葱就教他做人的道理,将李家的家风传授给他,要守信、节俭、勤帮人、善报恩、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雷葱老人以残疾的身体挑起家庭和抚养孙子的重担,她乐善好施,省吃俭用。困难时期,每逢有讨饭的到家门口,她自己宁可不吃,也要给他们一些,并多次送衣服鞋子给需要的孩子,纺花织布做衣服是常有的事。

李家24世的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上辈已经是四世单传。我出生之前,母亲生的三个孩子都不幸夭折,一家人都恐慌不已。

我的家乡有种风俗:家中有婴儿的,常常到左邻右舍甚至附近村落去求取缝衣剩下的“布角”(即小块的边角料),缝缀成一件色彩斑斓的“百家衣”,给孩子穿,让孩子“长寿致福”,寓意孩童在百家庇荫下,性格不娇贵,更能长命百岁,一世平安顺遂。这种“百家衣”比之僧人所着“百衲衣”自然更显生命的活力,更有人间烟火气。
我刚出生时,雷葱老人的孙子李宗明已经在洛阳地委身居要职,我的一家人一直是普通的农民,可是雷葱老人却从来没有歧视过全村农民,丝毫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架势,她依然像过去一样淳朴厚道。
那时候,雷葱己经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那时她到我家叫我奶奶从各家各户收集一些巴掌大的布,由她坐在井边,将这些零碎布头一针一线,缝缀起来,做成百家衣送给我穿。家里人都想着她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 心里非常过意不去,母亲很不好意思对雷葱老人说:”算了吧,不麻烦你老人家了“。她回话道:“趁我有生之年还能干,缝一个是一个,你也别太在意,村子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看到孩子穿上她缝的衣服,她露出欣慰的笑容。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雷葱老人用善行善举,弘扬了人间真善美、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是新时代广大青年生动的励志教材。

紧接着就是全民都开始忙于生产,自此这位老人再也没有做过百家衣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烙印式的,深入灵魂。雷葱老人慈善大爱、积极向上的精神犹如密码根深蒂固于潜意识,播撒下爱的基因,深深融入我们的心灵。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百家衣,坚定前行的力量,鞭笞着自己将来要成为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无数走在时代前列的热血青年也都在雷葱老人这种精神感召下,汲取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奋力走向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四、五十年代,我们村参加革命工作人很多,其中考上大学的有李书芳,李顺贞,李根周等。恢复高考后录取到大学的有李随枝、李晓芳、李学超、李金乐、李效群、董京武等几十个。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经常用雷葱老人的高贵品质教育我们。我和李伟平、李学涛在高考中录取到中等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参加了教育工作。上中等师范的可能有十几个。其它几届的学生也以雷葱老人精神为指引, 断断续续考上高校。村上人都说雷葱老人影响起了决定性作用。
每个人都像一盏灯,无形中照亮一大片。作为一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人,我们应懂得感恩,回报社会,追随着雷葱老人的足迹,一路传递真情、一生播撒善举,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心感染爱心……(本篇由李国民口述 洛宁城事/雷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