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难的岁月
文/常工
第三十四章忙碌的收获

把刨下来苞米秸秆打成捆,便于装车运输,运到家后还要垛起来。捆秸秆用高粱杆或茅草做绕子,一捆四五十棵苞米秸秆,捆不能大粗重,太重了装车时费劲。打捆要紧实,防止装车时散捆,还要费二遍事。其实干农活跟做人一样,要踏实认真,若是一味应付,结果往往是凄惨的。我打捆的时候,周边的社员有的还在刨秸秆,有的也开始打捆了,我们的进度都差不多。我捆完一趟,正好于明大哥也要捆到地头了,我凑过去看看于明大哥是怎么打捆的。于明大哥拿起两根高梁秸秆,中间一折往苞米秸秆的铺子底下一插,手一搂,高粱秸秆两手勒紧,用脚一踩压紧拧两扣,一头往绕子里一别,捆打的既紧实又利索。
我和于明大哥坐在地头的苞米秸秆上休息,我问于明大哥:这片地你家分了多少条垄?于明大哥说:这片地大约九十多垧地,是咱们队最大最好的一块地,一家分两垧来地,分了四十七户。除了几个队干部和三户“五保户”,家家都有。我接过话题说:我昨天下午捆了一趟子,今天又捆了这些,估计明天还得再干一上午,全部打成捆咋的也有一千多捆,那得拉几车呀?于明大哥说:今年的庄稼前期苗全,一垧地保苗二万株左右,后期雨水好,粮食丰收,垧产可达十七八石,粮食和秸秆成正比,一垧地秸秆可劲装也得两大车,明年烧材不愁了。
我和于明大哥唠了一会儿嗑,我过把装水的壶和兜子取过来,从兜子里拿出馒头,递给于明大哥一个,于明大哥说:我带着干粮呢,你吃吧,我不饿。我说:捆到地北头就该回家吃饭了,现在不吃还带回去呀,吃吧。于明大哥伸手接过馒头,我们一边吃一边聊着。于明大哥三十多岁,三个孩子还小,老婆在家照看孩子,操持家务,外面和地里的活都靠于明大哥一个人干,好吃的还要紧下来留给孩子们。这就是中国男人的缩影,他们为了真情的爱,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负重前行,日复一日,没有一丝怨言。我对面前这位男子汉心生敬意。是他和他的农民兄弟,以坚韧的毅力夯实了共和国的基础。
腹中垫补了食物和水,消耗的体能得到了补充。我和于明大哥起来接着干,于明大哥离我不远,我时不时的直起腰看看于明大哥的进度,手里却丝毫不敢放慢节奏,一前一后就像竞赛似的。但是我感觉于明大哥是有意放慢了打捆的速度,他返回来这趟使用草绕子的数量明显多了,割草打绕要多耗一些时间,可是我看见于明大哥的地里还有不少高粱秸秆呢。我心里明白于明大哥这是在边干边等我,他是怕我着急。我清楚了于明大哥的心思,手里的活快了起来,打捆的节奏是越来越快,不一会就超过了于明大哥。我回头看见于明大哥还是那样,看似不紧不慢的,不管我怎么加快速度,距离还是拉不开,这是典型的“老”庄稼把式,干农活十分娴熟,就这么一个劲,既不过度地消耗体力,又能够长时间的做下去,这就是耐力。看来在他们身上和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真的是应该老老实实的当好学生。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