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无论飘泊在什么地方,你的影子都会伴随着我,在心里,在梦里!
你虽然没有城市的喧闹,繁华,博大。但你灵动,淳朴,精致!
你虽然贫瘠,但你错落有致的农房,四周蜿蜒流淌的小河,青葱碧绿的树木,还有那每到傍晚袅袅上升的炊烟,都让我牵挂,怀念!
我的家乡位于豫东南的固始县,也称蓼城。固始县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称。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既有江南的灵秀、曼妙,又有北国的粗犷、豪放。蓼城历史悠久,文风淳厚,人杰地灵,山青水秀。
故乡的小村庄位于固始县城北部。
每到春天,树木都变得青绿,燕子从南方也飞回来了。在各家的屋檐下衔草,筑窝,繁衍后代。村庄边的小河在春雨的滋润下也有了水流,有了生气。
记得在年少时,那时人们都没有外出打工。故乡的村庄也很热闹,农闲时大人有的出去用网捕鱼,有的出去放牛,有的出去割草。有的串串门,唠唠嗑。虽然有时村民也闹矛盾、吵架。但事情过后大家又会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遇着谁家有困难了都会帮忙。
最开心的莫过于小孩子了。放学后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丢沙包、打纸牌、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等。玩得兴高彩烈,玩得天真烂漫,玩得个个小脸蛋红扑扑,汗涔涔的,犹如个个刚洗完还带着水珠的红苹果。
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只知玩耍乐当前。”
一年农忙两次。第一次主要是插秧, 从河里放上或用抽水机抽满水。用牛把地(提前犁好了)均匀地耕平整。然后把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扔到水田里,放好秧绳,人们赤脚走到水田里,躬着腰开始插秧。一趟秧插到头,腰都快直不起来。每家都有好几个人,插的也快。过了几天,一块块的水田,经过村民们的辛苦劳作都变成了绿油油的秧田了。微风一吹,秧苗微微颤动,就像在频频点头,感谢村民们的辛苦劳作!
过了几个月,秧苗在除草、除虫、施肥、灌溉下长成了颗粒饱满的水稻。

到了收割的季节,是农村收获成果的日子,也是农村最辛苦的日子。那时没有机器,全是人力劳作。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挥汗如雨地用镰刀,弯腰收割着金黄色的稻谷。天空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照射着地面,大家带着草帽,时不时地用毛巾擦着汗,苦中作乐,有人还哼起了号声提劲。成片成片的稻谷没过几天在人们的镰刀挥舞中整齐地放倒在田间地头。经过一到两天的太阳晒,就会被整齐地捆成一大捆一大捆的稻捆。村民们就用扁担挑起送到稻场上堆起来,选好天气,把稻捆铺散在稻场上,用牛拉着石磙,人牵着牛,一圈一圈地打转。打转了无数遍,用扬杈全部翻过来,再用牛拉着石磙打转了多少遍,才算打干净。把稻草码成垛堆起来,下面的稻谷推到一起堆起来,起风的时候用工具一次一次的扬起,把碎草扬走,留下稻谷。最后把扬干净的稻谷用蛇皮口袋装满,用架子车拉到各自的家里,用作一年的口粮。

那时故乡的人都在,很热闹,就是贫穷。收的庄稼够吃,没有余钱。青状年都纷纷四出打工,到大城市拼搏。
我也到外地谋出路。有时回老家,故乡物是人非。有时也碰到坚守在村庄里的种田人,向他们致敬,没有他们荒芜的田地更多。这些年,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免了税收还有补助,修了村路等。在外打工的人们有一部分回到了故乡,希望更多的人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明天而奋斗!
故乡,我期待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