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难的岁月
文/常工
第三十三章繁忙的季节

秋收刚刚结束,公社农机站就安排下达了秋翻地任务,明确规定机翻地作业面积和完成时限。为了保证拖拉机及时进地作业,生产队必须组织社员把地里的秸秆连根整净,以便于机械作业。为了抢时间净地,生产队把玉米地按户分下去,机翻地地块要刨秸秆。当时秸秆主要用途就是做烧材,一个家庭一年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生产队按照机翻地面积把地块按垄分到各户,并限定了时间。我家分到是屯子东南侧的苞米地,这片耕地是前几年机翻的,耕地较为平坦,地力较肥沃,垄头长达一千多米,分到十八条垄,耕地面积两垧多地。
刨苞米秸秆的前一天,我把手把镐收拾利落,到生产队用大磨石把手把镐磨得相当锋利。第二天早早吃饱饭,带上干粮和水,来到地块挥镐开工。刨秸秆要少带根茬,刨下来后仅仅是半个根茬少许根须,这样刨下来的秸杆几乎不带土,用不着磕打。我一趟刨三垄,这样既不用过垄沟,又便于放置秸秆,整整一上午,我刨了一个来回。刨苞米秸秆用的是手把镐,短把一只手使镐,另一只手拢秸秆,刨的时间长了,手腕子、胳膊都酸酸的,镐刨动的频率也慢了下来。
中午稍作休息之后接着干,这回去时刨两条垄,回来也刨两条垄,来回都少刨一条垄,进度自然而然就快了一些。刨完两条垄后我坐下来休息,拿出磨石仔细地把镐磨得更快一点,这样可以降低一些劳动强度。镐磨完了,我躺在地上,身下是松软的枯草,它们已经完成了生命的周期,深扎在泥土里的根仍旧在吸吮着大地的能量,涵养着小草不朽的生命,待到明年春风拂过,它们又会顽强的伸出头来,把大地母亲妆扮一新,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再过两天就到霜降了,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绿色在渐渐地消退,只有在草丛的根部还能看到些许绿意,暮秋的田野是荒凉的,荒凉的使人愁怅。偶尔天空中传来阵阵雁叫声,它们俯冲下来,在南泡子上方盘旋了一阵,落在水边的荒丘上,仰天长鸣之后,开始在水中、谷地里寻觅食物,南泡子每年的晚秋,南飞的大雁都会在这里栖息,补充体能,再继续它们的生命旅程。路经这里栖息的还有大鸨,这种候鸟比大雁个头还大,站在那里远远的就能看到。
太阳已经偏西了,我也休息好了,接着刨秸杆,回来这两垄刨的进度挺快的,待到夕阳最后沉下去的时候,我也刨到地头了,这一天我完成了十条垄地的作业,剩下的八条垄秸秆明天可以轻轻松松的刨完了,按照生产队规定的时间我能够提前完成。第二天上午我来了个冲刺,贪了个晌把剩下的秸秆全刨完了。真的是太累了,吃过午饭躺下就睡着了,母亲心疼我,看我睡得很香,就没舍得招呼我。我一觉醒来已经下午三点多了,舀一盆凉水洗洗脸,拿了把镰刀,扛几梱高梁秸秆,到地里去捆苞米杆子。人生就是吃苦受累的过程,一个人能够吃得了各种苦,忍受得住各种累,就没有克服和战胜不了的困难,也就不会被任何挫折所击倒,只有这样才能够顽强的生存下去。 (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