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燕归来
——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区前屯村乡村振兴工作散记

一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惬意的夏日,手机铃声透过空气里弥漫的浓郁麦香清澈地响起来。接通电话,是文友亮哥通知,周末去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区的前屯村采风。这消息像盛夏里一缕清爽的风吹进心扉,我立即愉快地答应了。
前屯村坐落在鲁西北被评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里,离我老家于家仓村只有3华里的路。1980年前后,我曾在该村读过初中,所以,到这里采风,也算是故地重游了。早就听说,自2018年9月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前屯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于是,我急切盼望着这个周末的到来。

二
6月14日,周末,朗朗的阳光。上午8点半,我们一行10人乘两辆车从县城出发了。车一路平稳地行驶在观光路上,不断有浓郁的麦香、清澈的荷香、甜蜜的椹香飘进车内,让人心旷神怡。
从颐寿园路口向北拐弯后,不大一会儿,就到了孔子曾经讲学的文人福地杏坞园。再往北,一面古色古香向西方向的指示牌呈现在路的正前方,上面写着:黄河故道古桑文化村落 美丽乡村前屯村。

路口向西一拐,就到了前屯村头。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站在村头迎接我们,他是我前屯读初中时的同班同学褚连礼。连礼初中毕业后,就在村里过起日子来。几年后,热衷公益事业、真情帮助乡亲的他在村里入党。90年代初,曾担任村委会文书。后来,追逐梦想的他又去北京做生意十几年。几年前,他毅然返乡助力乡村振兴事业。
连礼把我们待到村委会办公室并引荐给村党支部书记褚运林后,就又去忙他的事去了。

三
褚书记客套几句后,就开始带着我们徒步开始了前屯村半日游。
首先,我们来到位于村委会现在办公室对过即将交付使用的新村委会办公场所。院子正中,竖立着一根有十几米高的旗杆。办公室东边,是已经设计好并通过论证批准,正在推进建设的杏坞书院。
走进办公室,那融合古朴和现代、结合城市与乡村、拼入人文与自然风格的精美装修,一下子就让半百的我萌发了童年少年时梦和远方的感觉。那是美美的、纯纯的、真真的归来仍是少年的心情啊!

走出村委会路段,沿着宽敞、干净、古朴的街道缓缓向前,街道两边错落有致、色调古朴的院墙、住房和门头,还有道路两边的绿植花草和夹带着石磨、牛梭子、马车轮胎、粗树根等点缀的精致装饰,颠覆了我对原来这个贫穷乡村的原始记忆。
我想,是多么高级的设计大师专门针对前屯村做得恰到好处的设计呢?是什么样的工匠打造出这么具有特质、特色特点、特靓的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呢?是能力多么强大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克服了多少艰难、付出了多少心血创造出这么震撼的现实呢?
这时,褚书记的手机响了。接完电话,褚书记说:省工作队潘大姐(潘红春队长)已经回到村委会办公室,约我们回去座谈。

四
在办公室门口迎接我们的是两位智慧而又热情的年轻女士。褚书记介绍:个子高点的是来自省民政厅的潘队长,稍微矮点的是来自省警察学院的孙晔老师(法学博士)。
大家落座后,匆匆从农民麦收现场赶回来的两位乡村振兴的巾帼英雄,就介绍起近两年来前屯村由全省贫困村到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凤凰涅槃的历程。
省驻前屯村乡村振兴服务队共计10人。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大都认为工作队就是来喊喊口号、做做样子,然后镀金走人的。工作队计划的先期进入贫困户调查摸底的工作就举步维艰。开会没几个人来,入户屡屡遇到门难开、人难见、话不实等等难题。
面对重重困难,工作组就深刻自我剖析,全面进行总结,认真讨论研究合适的方式方法。经过充分的准备后,在深秋的一天上午9点多,潘队长不知是第几次又敲开了离村委会比较近的张大爷家的大门。躲着满院子里那星罗棋布的鸡粪,潘队长跟着大爷进了北房屋。正在盛玉米粥的大娘立即放下一个脏兮兮的粗瓷碗,给潘队长拿了个马扎放在饭桌旁。潘队长坐下后,大娘就实实在在地说到:闺女,大清早就忙活啊。一起吃饭吧,有嘛事边吃边说。说着,就拿起刚才那只碗盛满粥,端到潘队长面前。已经深思熟虑并深知乡情乡礼的潘队长,就像张大娘家的孩子一样,端起碗来就喝。在一家人和美的饭桌旁,潘队长把庭院改造、家禽圈养、卫生健康、花草装饰、致富门路等等思路,在聊家常中用朴素话语全部说了出来。张大爷一家人听得入耳入心,不断点头称是。这样,心和心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建立了。
就这样,省工作队员和村支部及两委会成员们一次一次地、一人或者几人地反复穿梭在前屯村 95条大街小巷的 500多户人家中。就这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她们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把脱贫攻坚和美化家园结合起来的乡村振兴思路凝聚起全村人的智慧和力量!

更新理念才有崭新局面。工作队和村支部及两委成员又带领村民几次赴河北乡村特色旅游样板村参观学习,组织开展了40多场村民培训宣讲活动,广播宣传60余次,使全村群众拓宽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坚定了信心,振奋了精神。按照“留住乡愁,不大拆大建”的原则,融入前屯村自身的传统文化、古桑文化、农耕文化、孝贤文化、红色文化等深厚文化内涵,集全村人之智,形成初步规划后,请河北省康美设计院来村里考察并全面设计完成建设改造方案。
方案出来了,启动资金就成了开启改造提升富美乡村工程的关键。申请资金手续规范严格,需要时间。作为省级贫困村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村里急需尽快启动工程。一心为民、干事创业的共产党人又一回用奉献和担当做起了开门砖。干部带好头,从工作队员到村干部主动自愿捐款12万元。在榜样带动下,许多村民都尽己所能,为这个兴村富民的工程捐款数万元。其中,有一个70多岁的老党员将自己多年积攒的2万元积蓄全都捐献出来。
为着力推进工程建设,工作队和村支部成立了11人的监督委员会,每个委员在写有“一心为百姓,绝对无私心”的承诺书上庄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时,为协调推进村里整体工作,还在村里建立了四个村民特色自治组织:“椹好”志愿服务队、“椹和”调解委员会、“椹安”治安巡逻队和“椹乐”乡村艺术团。这样,前屯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就得以全面推进,不断取得健康和谐地发展。
2018年初冬的一天,村里召开工程启动动员会。这次,家家户户的村民代表们都来了。村委会办公室人满了,村民们就在院里听。他们知道,只有了解清楚为嘛干、干什么、怎么干,才能真正为自己世世代代生活于斯的家乡建设出力。那天的天气好冷好冷,那天人们的心无比温暖。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施工开始了,根据方案的设计理念和人们对美丽未来的向往,土生土长的农民也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一样的院墙和房屋,他们用土法建设的更加韵味十足;一样的理念,他们加入一些自己家里多年积攒的老农具、老家什等农家元素,更增添了特色特点;一样的工程,他们用自己起早贪黑的无偿劳作,既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建设成本;……。潘队长说:那些日子以来,我们经常被许多人、许多事感动的热泪盈眶。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省驻村服务队和村支部班子的带头拼搏下,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前屯村1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了,全省贫困村的帽子摘掉了;铭刻着烽火记忆的前屯阻击战爱国纪念墙、别具一格的农家快餐店、一处处各有民俗特色的农家院、一户户四季芬芳、绿色整洁的美丽庭院建成了。
看着焕然一新的古老而崭新的村庄,前屯村1600名村民脸上都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笑容。

五
就前屯村持续发展,潘队长介绍:我们已经同河北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让他们与缺乏经营经验的前屯村两委合作,采取党支部“党支部+合作社+公司”的科学经营管理模式,稳定、健康地做好长期经营,不断吸引更多游客,不断扩展经营范围,让脱贫致富的成果持续发展,让美丽乡村行稳致远。
不久,奉献了心血和汗水的乡村振兴工作服务队的同志们就要回城了,但他们留下的务实求实、实心实意、实抓实干的作风不会走,建设美丽乡村、保持乡村美丽的强大力量还在!那天采访完离开前屯村后,我看到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个消息:生态旅游区文明实践志愿者得知前屯王忠等人因忙碌麦季农活而造成美丽庭院脏乱的情况后,迅速组织一批志愿者奔赴前屯,你扫地来我收土,你擦玻璃我浇花,大家齐动手,人多力量大,一会功夫就把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齐齐,美丽小院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整个庭院看上去俨然就是一个小花园。

我想:这就是我曾经筑巢过的我的村庄,这就是变化得让我似曾相识的村庄,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美丽乡村吧!
这个似曾相识的村庄不就是我们心中那个最亲、最爱、最美、最魂牵梦绕的家乡吗?

作者:于佃俊

【作者简介】于佃俊
夏津县公安局民警,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德州市写作学会副主席、夏津县作协主席,先后在《法制日报》、《中国老年报》、《人民公安报》、《齐鲁晚报》、《山东文学》、《东方散文》、《山东法制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件,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及全国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