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暖了岁月的铁饭碗
文/穆文静
那一日收拾东西,又看见了我上师范时用过的搪瓷碗,三十多年过去了,碗已经变得锈迹斑斑,我也已人到中年,青春的岁月随时光远去,留下美好回忆永远在心里温暖。
1987年7月,我接到了肥城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一家人欣喜若狂,父母的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因为那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真算得上是天大的好消息:三年的生活费由国家供给,三年之后,直接安排工作,有了工资。减轻了家庭多大的负担啊。全村的人听说了都羡慕不已,比现在考上个985的大学还扬眉吐气。
那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五个人,生活实在不容易,捉襟见肘的日子,埋藏在父母心里,有太多的委屈。他们从不抱怨,倔强地咬着牙,一天天艰难地撑下去。父母不曾把愁容表现我们面前,留给我们的还是更多快乐的记忆。
开始准备上学的行李,完全不是现在的孩子上学带的这些东西,没有拉杆箱,更没有电脑和手机。记得当时,父亲从邻居家找来个装茶叶的木箱子,加工了一下,变成一个行李箱。箱子做好了,父亲和我都很得意,母亲开始往箱子里收拾东西,几件普通的衣服鞋子,一只吃饭的搪瓷碗。父亲说“这可是一辈子的铁饭碗,算你这丫头这辈子有福气。”父母脸上堆起掩不住的甜蜜笑容。
开学了,父亲把我送到学校,来自各乡各村的同学们,都土里土气,小心翼翼,因为都是农村来的孩子,没有出过远门,也没见过世面,陌生和拘谨消减了刚接到通知时的狂欢和欣喜。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且井然有序,我们每天一起上课,一起打饭,一起在宿舍里聊天,渐渐地彼此熟识了。
当时比较幸运的是,我和一个老乡同学分在一个班里,也在同一宿舍里。她叫阿芬,心直口快又善良的一个人,我们真是缘分不浅呐,毕业时分到同一所中学里,任教同一个年级,到现在还工作在一个学校里。
那时候,食堂里馒头和菜不在同一窗口售卖,吃饭时,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都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分工合作打饭,一个人排队买菜,一个人排队买馒头,我和阿芬在一块儿,用一个搪瓷碗,打上一份儿菜,在一块吃。为了节省点菜票,我们通常是花五角钱买一份儿水煮五香花生米当菜,因为这是最便宜的一样菜,那花生米的味道的确很好,至今深深怀念。
每月的月初,生活委员就开始发饭票,他是班里最受欢迎的班干部,因为吃吃喝喝全靠他管着。男生的饭量一般比女生大,快到月底时,有的男生的饭票就提前用完了,女生则大多有节余,就主动借给他们用,出于感激,他们便主动帮女生做值日,或在周末回家时,主动把女生送到离学校几里远的车站,以表达心中感恩。生活中美好的点滴留在心里,化作真诚的友情,最后,有的同学还因此结成了终身伴侣,一路温情,一路感动,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依,真的非常美好。
在肥城师范读书的三年时光,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那个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弹琴,吹笛,绘画,舞蹈,书法,武术,打乒乓球。每逢国庆节和元旦,学校都会组织文艺汇演,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丑小鸭仿佛转身变成了白天鹅,登台表演,有模有样。为了编排朗诵节目,我们还做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傻事。看到老师给我们拍的舞台表演照,我们的心呐,都飘起来了,笑声传到了九霄云外。晚上回到宿舍里,谈天说地,乐此不疲,快乐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直到深夜,还丝毫没有困意,每一寸光阴都像裹了蜜。
三年时光飞一般流逝,1990年的夏天,我们迎来了毕业季,毕业前夕,我们哭得稀里哗啦,彻夜难眠,离别的不舍难以收拾。彼此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相约再聚,不管相隔千里万里。
一晃三十年的光阴逝去,我们的孩子都将大学毕业了,面对青春韶华的孩子,心里五味杂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涌上心头。
陪伴我们青春时光的搪瓷碗也已经失去了光华,碗老了,人也青春不再,美好的一切化作温馨的回忆,暖暖地沉淀在心里。当年的铁饭碗温暖了那些清贫的岁月,给了我这份做教师的工作,给了我毕生的热爱,也给了我一生的生活依靠,这只凝聚着青春时光的碗,我会永远珍藏着,让那驻在心里的青春永不老去。

【作者简介】 穆文静,网名林夕牧语,小学语文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写作。曾获“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发表的诗文散见于《山东教育》《山东教师队伍》《泰山晚报》《孔子文学》《齐鲁文苑》《双馨文苑》《泰安头条》《桃乡文苑》等省市级刊物和公众号。喜欢用读书和写作的方式收藏散落在灵魂罅隙里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