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的丰碑 46
沂蒙施工
1963年11 月,王杰所在部队坦克二师工兵营接到上级命令,开赴沂蒙山区进行国防施工,这时原工兵营一连指导员冯安国同志已经转业退役,孙乐义同志担任工兵营一连指导员。沂蒙山区在山东腹地,这里属于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很好,在战争年代曾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新一代子弟兵的到来,这让老区人民无比的高兴,他们箪食壶浆地迎接人民解放军的到来,老区人民纯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王杰和他的战友们。工兵营地附近有一个小山村叫牛栏村,当部队安营扎寨时,附近群众送米抬面,自发帮助部队解决临时生活必须。王杰与战友们也常常为小山村的群众扫院担水劈柴,军民关系非常融洽!王杰施工的地方在蒙山玉柱峰,玉柱峰属于蒙山第二高峰,远远望去,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王杰站在峰顶眺望着,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二年多的工兵生涯,王杰正在由一个普通的革命战士转化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这时的王杰已经具备容下整个世界的宽广无比的胸怀!
1964年元旦过后,沂蒙山区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工兵营一连奉命开进了冰封雪盖的崇山峻岭,正式开始国防施工。按照二排分工,韩义祥分配到运料班担任副班长,王杰则被分配到爆破班担任副班长,爆破班的任务是全连施工进度的关键,爆破工作要根据实际效果来确定下道工序的计划安排。由于爆破必须在坑道内进行,炸药爆炸所产生的烟雾、粉尘、瓦斯气体、硝铵炸药残留味道等在坑道内久久不散,整个坑道浊气掩鼻,五味杂陈,光线黑暗,为了检查爆破效果,在爆破结束后,王杰不顾个人安危,总是第一时间冲入坑道,开展排除岩壁险石工作,为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提供安全条件!在整个工程施工中排除险石是其中危险系数最大的一个环节!当爆破结束后,留在洞顶或洞壁周边的几十斤甚至几百斤的险石,随时都会从天而降,王杰拿着四米长的钢筋与运料班副班长韩义祥一起走入穴洞深处,两人互相鼓励,他们对着五米高的洞顶及洞壁捅捅敲敲,只要听到岩石发出异响,就用力撬落险石,以消除下道工序运料过程中的一切隐患!长久在洞中劳作,当走出坑道时,王杰犹如泥人一般,他们就像是从战火硝烟中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浑身充满着大地的刚毅与高山的坚强,这就是工兵王杰,这就是英雄王杰,这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1964年2月23日王杰在一次施工后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沂蒙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在沂蒙山区的施工过程中,王杰所在的爆破班是全连施工队伍的排头兵,爆破工作不仅考验工兵的技术与能力,更是考验战士们的胆略与智慧!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王杰!爬高空,钻炮眼,安炸药,施爆破,排哑炮,这些危险的工作王杰从来都是当仁不让!
工兵部队在施工中,需要用高温熬化的沥青作为炸药管的防水涂层。4月5日,一个新战士刘成科在搅拌沥青时,不小心烫伤了王杰的右手。根据以往经验,如果被沥青烫伤后,要立即用柴油作清洁剂洗掉附着在皮肉上的沥青,但是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为柴油与砺青混合时会产生毒性,对皮肉组织损伤极大!结果他们不太专业的沥青清洗导致王杰右手发炎。连卫生员只对王杰右手简单消毒敷药后就缠上绷带,但打着绷带的王杰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他用左手继续为战友填装爆破炸药,为大家端洗脸水,王杰每天还用左手练字继续写日记,他忍着巨痛,脸上却一直洋溢着笑容!王杰因工受伤的事情传到工兵营首长那里,营政委周循代表工兵营前来看望,王杰见到营首长,心里有些不安,立即向首长汇报了伤情:“报告政委,我右手被烫伤,但左手不碍事,还可以给战友们填装炸药,端端洗脸水,我还能继续工作!”周循政委仔细地看了看王杰缠着绷带的胳膊,又详细向卫生员询问了王杰的伤情,然后对刘德林连长和孙乐义指导员说:“你们不能再让王杰同志继续工作了!我们要对每名战士的生命健康负责!我命令你们立即送王杰去医院治疗!” 然后,周循又走到王杰面前,非常关切地说:“ 王杰同志,一连将你的受伤情况反应到营部后,我们对你的伤情非常重视!你不能再坚持工作了!我已命令刘连长立即送你去医院治疗!等什么时候治好了,就什么时候再返回部队,这是命令,立即执行!”无奈之下,王杰被迫住进了位于山东兖州的解放军九一医院。在医院里,医生仔细检查了王杰的右手,发现感染非常严重,医生警告说:“你的伤情非常严重,若再拖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王杰用左手在日记中写道:“听了军医的话心很沉重,人最难过的是失去为党工作的机会。虽然是暂时,但也很难过。难过也不是办法,必须振任作起来,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能做点工作就做点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做好工作。” 为了尽快康复,王杰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按照医生要求及时打针、吃药、换绷带。
1964年5月7日,赵英玲突然收到了一封发自山东兖州的来信,她打开一看,只见信中的字写得歪歪扭扭,她不禁吓出一身冷汗,这是王杰的来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小赵你好:身体健康否?生活愉快吗?不知你现在是在田间劳动,还是在家里绣花。小赵,有件不幸的事情我要告诉你,4月5日,我和战友小刘熬砺青,小刘负责搅拌,我负责添柴烧火,在熬制搅拌过程中,小刘不小心将滚烫的砺青迸溅到我手上,我右手烫伤了,这给我的工作和学习都带来了很大影响。营首长非常关心我,让连队送我到医院治疗,现在我的手已经康复了,明天就要出院,请不要回信,我就要离开兖州医院重返沂蒙山区施工了,请不要为我难过,也别为我心痛牵挂!”
看完信后,赵英玲心急如焚,她为王杰写了一首歌词,聊寄深情,原文如下:
“打开信惊奇心跳,歪歪扭扭,咧咧吧吧的字行,为什么和往常不一样。信看过后才知,你工作中不小心右手被沥青严重的烫伤,用左手写信。英雄的坚强使我心痛,而泪水流出为你高兴。烫伤之痛时刻牵挂,我想去沂蒙把你探望…”
王杰在兖州住院二十余天,不等伤口痊愈,就要求出院了。出院后的王杰没有休息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施工之中,他依然爬险路,钻山洞,打炮眼,抢物资,哪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王杰就在哪里挺身而出!参军入伍三年来,王杰在人民军队这所大熔炉里,已经从一个怀揣梦想质朴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远大理想乐观向上的革命战士!不久,王杰被提拔为工兵营一连二排五班副班长,当时班长是杨长河,山东单县人。
王杰自小受伯父王廉堂的教育熏陶,读书学习,文化底蕴丰厚。除了在施工中冲锋陷阵之外,王杰在连队文艺生活中也出类拔萃。王杰出生的华堌村,本来就是民间花鼓艺术村,王杰最擅长说山东快书,有一次,在沂蒙山区施工之余,连里召开了一次篝火晚会,王杰就负责为战友们说山东快书。全连围着篝火坐成几圈,只见王杰叮叮当当地打起竹板走到战友中央,他一字一板地说到:“竹板一打震天响,篝火圈内找连长,个子不高身体壮,烽火狼烟冲天长!” 然后,王杰继续叮叮当当地打着竹板,做着鬼脸,装作找人的样子把刘连长拉到篝火中央,继续一本正经说:“咱们连长有特点,眼睛在下眉在前,两只耳朵挂两边,鼻子夹在眼中间!” 说到这里,现场逐渐沸腾起来,王杰又走到孙乐义指导员面前,叮叮当当打着竹板继续说:“都说连长会带兵,指导员却赞不停,爱兵如子人人夸,奖状满屋映墙红!”然后又对着全体战士们说:“说说工兵咱一连,开山凿洞争向前,虽说沂蒙施工苦,战士个个笑开颜!不怕沂蒙施工苦,战士个个笑开颜!”说着说着,刘德林连长、孙乐义指导员和全体战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朽的丰碑 47
山村相会
爱情是什么?如果用当代量子科学来解释,男女相爱其实就是灵魂情感层面的量子纠缠,这种情感纠缠带给青春男女的表现是思念万千与无限依恋!而每位怀春的少女心中总有一个梦想,这就是希望自己的心上人永远健康快乐!宁愿自己身体痛苦也不愿心上人受半点委屈。王杰受伤住院的消息传来之后,赵英玲连续几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虽然王杰在信中说明即将出院,右手并无大碍,但这仍然难以平复她内心的牵挂,赵英玲还是决定亲自去沂蒙山区一看究竟!
这天一大早,赵英玲乘上了由济宁开往沂蒙山区腹地费县的客车,她按照王杰先前来信的地址,她找到了临沂地区费县上冶公社蒙山脚下的小山村——牛栏村。赵英玲在村口稍一打听,村民说在附近确实设有一处临时军营。赵英玲根据指点走到军营门口,一个岗兵拦住了她,当赵英玲说明来意之后,岗兵报告了值勤首长,一个首长模范的人走出来对她说:“全营部队正在山顶施工,吃住都在上边,军营伙房负责每日将饭菜军需运抵山上。你先住下,耐心等待,我们会通知王杰同志下山见你。不过,王杰同志是爆破组副组长,业务骨干,离开他部队爆破工作就无法开展,他也只能两天后等连队轮休时才能下山见你!” 接着首长又对身边的勤务兵说:“小陈,你去村口找到牛大娘,把王杰的亲属安顿一下,让她在牛大娘家中暂住几天,食宿费由咱们部队承担!”勤务兵立即接过行礼,带着赵英玲向村东走去。
牛大娘听到部队军属在家里借宿几天,高兴的合不拢嘴,小陈将一些钱和粮票塞给牛大娘,牛大娘坚决不要!“小战士,你知道咱沂蒙山区可是老革命根据地了,自从二十多年前八路军开到俺这里,俺们就和部队像一家人一样,军属住上几天你还见外什么?就是住一年半载,俺都乐意!” 既然有了住处,赵英玲也就踏实了。她想,王杰又开始工作了,右手应该没什么大碍了!还有两天时间,干脆陪陪大娘,能干点什么就帮着干点,和大娘唠唠嗑,了解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不算枉费一趟!
赵英玲住在牛家东侧的草屋里,小房子里很简陋,但牛大娘却将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在板床上铺了新被子。赵英玲将行李放好后,走到院子里四处看看,总想帮大娘干些什么活!牛大娘拉住她的手,“闺女,你啥活也别干,过去部队军属住在谁家,谁家脸上就有光!俺们都愿做拥军模范!” 牛大娘接着对她说:“几个月来,我看到咱解放军和当年的八路军一样,对咱们百姓可好了,有一位姓王的战士,他右手烫伤了,用一只手还帮我干这干那,扫院子,提水,劈柴的,真象当年的八路军又回来了!” 听到这些,赵英玲心里嘎登一下!“大娘,你知道这个姓王的战士叫啥吗?” “人家告过俺,看我这老婆子记不住事了!”
第二天清晨,牛家的人都去田野里忙活了,牛大娘也不知去了哪里,小院子非常的安静。赵英玲坐了很久,觉得一个人实在太无聊,就独自出了小院,朝村口走去。牛栏村是个小山村,村里有不足百户人家,有条小溪绕着村子从南向北流过,村南面有座山,山不是很高,但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各种杂树,赵英玲生活的金乡县是鲁西南大平原腹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高山。她一时兴起,就顺着一条弯弯的小路顺坡而上,当她爬到高处远眺,发现这里山外有山,草林青翠,风景旖旎,回首下望,山径弯弯,流水潺湲。她静耳仔细听听,也没有听到开山劈石爆破声,估计施工地点离这里很远。赵英玲继续上行,突然前面出现一个缓坡,树高林密,空无一人,密林之中大大小小立着几十个坟头,虽说烈日当空,但这里却阴冷如秋,进入墓园之中,她似乎感到头皮紧绷头发直竖,感觉一股阴冷之气向她袭来!她突然感觉有些害怕,立即转身快速返回,不久出现了一个岔口,她竟然分不清自己从哪条小径上山的!她心里极度紧张起来,稍微冷静后,她爬到高处向下俯瞰,终于找到了牛栏村上空升腾的缕缕炊烟,她快步朝着炊烟方向走去,不一会,她看到了村口,提到嗓子眼的心这才放了下来。
赵英玲走入牛大娘家,蹦蹦直跳的心还未完全平缓,她到东屋门口,向里面一望,她突然看见自己板床上躺着一个人,赵英玲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她站在门口没敢进屋,这时身后来了一个小战士猛地将她推进屋里,这时王杰从板床上一下子坐了起来:“你去哪里了?我们都等两个小时了!” 赵英玲看了一眼门口的小战士,连忙说:“牛家的人都干活去了,我闲着无事,就去爬山玩了!刚才返回时遇到了岔路口,差点迷了路!”王杰说:“你去军营后,营首长就给山上打了电话,告诉刘连长说你来了,刘连长让我休息时下山看看你。我们本来两天后才休息,恰好后勤班没将炸药送上山来,爆破班暂时闲着,刘连长就安排我下来见你,并说速见速回!我回来时,一路上都观望着对面驶过的客车。”赵英玲忙问:“你看客车干什么?”王杰说,“营首长让你等我两天,我怕你熬不住,自己悄悄地走了,我就看看客车里有没有你!如果有你,就将客车拦住!”赵英玲问:“你来见我,还带个小战士干什么?”王杰又笑了:“我右手的烫伤刚好,还不很灵便,朱排长怕我出什么闪失,就让小刘跟着我,也算给我这副班长临时警卫一下!”
第三天清晨,赵英玲走入军营。她想既然来了就帮部队干些什么,赵英玲看到伙房里有个小战士正去挑水,她想厨房里自己也插不上手,那就去挑水吧!赵英玲拦住小战士要去挑水,小战士说什么也不干!这时,厨房里有人正喊小战士,赵英玲趁他不注意,拿起扁担水桶就跑向河边,这个小战士从伙房里伸出半个身子大喊着:“军嫂,你快回来!快回来!”赵英玲没理睬,硬是挑了好几个来回!事后赵英玲还写了一首打油诗:“小扁担两头颤,随我一同去河边,小水桶颤悠悠,随我一同路上走。” 她每次挑水回来后,这个小战士慌慌慌张张地从伙房跑出,提起桶就将水倒入大缸中,然后又从里屋拿出一双新军鞋说:“军嫂,你自愿挑水,我也拦不住你,这样吧,你把这双军鞋换上,不然你那绣花鞋磨破了,王杰副班长会教训我的!”
第四天,赵英玲执意要走了,王杰请假送她去费县汽车站。赵英玲拉住王杰的右手,仔细看着伤疤说:“我来就是不放心你的手,现在看到愈合的这么好,我就放心了!以后不管干什么事,自己都要多加小心!别让人家天天揪着心!” 王杰负疚地笑了笑,“ 小赵,对不起,我本来不想写信告诉你,就怕你担心我,伤口愈合快出院了,我才写信告诉你,唉,还不如不告你!我以后一定更加注意,少让你替我担惊受怕的!” 随后,王杰从口袋里掏出三十五元钱递给赵英玲:“小赵,你在路上花,看能给家里买点啥就买点啥!”赵英玲说:“我不要,你留着在连队用!我家里生活很好!什么也不缺!”赵英玲又说:“你在山上施工时,我没什么事就去伙房帮忙,他们什么也不让我干,我就给军营挑水了。那里有个小战士见我穿着绣花鞋,就让我换上一双军鞋。走前,我已将军鞋洗净凉在牛大娘东屋窗台上,晒干了后你还给那个小战士,谢谢人家想得这么周到!” 王杰说:“我们工兵营这三个连,就像一个大家庭,官兵都像亲兄弟一样!所有探亲访友的家属,我们都是这样做!大家互相照顾!” 赵英玲又说:“你回来前,一个值岗战士告诉我,王杰副班长连续几年都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几年荣立三等功。这些!你都没写信告诉我!不知道你还藏着多少事没告我?这个战士还说,你把一张张废纸铺在床头上,用左手一遍又一遍地写了无数个雷锋!让我好感动!” 不知不觉,两人走到了费县洗车站,赵英玲接过王杰递来的汽车票,脉脉含情地看着王杰说:“王杰哥,其实我真要好好向你学习!我自从一中毕业后,我感觉自己倒退了好多!读书也少了,整天与嫂嫂们学习绣花裁衣的,我人生都没有方向了!” 这时,车站高音喇叭里喊着去济宁的客车开始检票上车了!赵英玲突然感觉这三天竟然那么短暂,她噙着泪登上客车然后又拉开车窗,向远处的王杰挥挥手,只见王杰笔直地站着,他向着缓缓离开的客车打起军礼,这飒爽的英姿远远看去犹如一尊庄严肃穆的雕像……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