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子看槐】
文/ 张万明
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生活的久了,疲惫的身心希望找一块宁静的地方得到休憩。于是在五一长假的一天,我们一行几人来到林子红坛寺省级森林公园。
下了车扑入眼帘的是好大的一片槐林啊!正是看槐的好时节。满树的槐花开满枝头,白的似雪,香里带着甜味,沁人心脾。我们沿着花砖铺就的涌路,走到槐林深处,只见挺拔的槐树疏密有致,直插云霄。阳光从枝叶的缝隙中洒下点点金光,一阵风吹来,满树的槐花似天女散花般飘飘洒洒,落满全身,似要我们把这香气带走。林子中空气温润,我们都禁不住深呼吸起来,赶走了胸中的闷气。

走到一个园子,发现一个开红花的槐林,绛红色的槐花恰似一簇簇火焰在燃烧,只见游人们都在合影留念,我们也赶快加入到摄影的队伍中来,把这美景潜藏在自己的馨香梦境中。树荫下一些不知名野花随风摇曳着。凉亭中,树荫下游人们有的在野炊,有的在切切私语,有的在谈笑风声,孩子们在树林间欢笑的荡着秋千。鸟儿也放开清脆的喉咙,不知疲倦的在欢快的歌唱着。
走着走着,一座房子突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竟然都没想到,槐林深处有人家,房前种了几株杏树和桃树,想必开花时节定是满树的姹紫嫣红,几畦春韭长得正旺。我们正好走得累了,有些口渴,随即走进篱笆墙,男主人从屋子里走出来,是一位花白胡子的爽朗的老人。他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沏上一壶槐花茶,呵!这茶清香鲜甜还别有一番滋味呢。喝着茶老人给我们讲起了这“红坛寺”和“凤落堰”的来历。
相传明朝建文帝年间,燕王朱棣扫北至此,手下冯、罗、燕三员大将因年事已高,不愿再连年征战,遂向燕王提出留居此地,燕王恩准,并筑高台以示纪念,取三人姓氏为“冯罗燕”后取谐音“凤落堰”,燕王坐了皇帝,追忆三将之功,在“凤落堰”建立了红坛寺……听着这些轶事,不知不觉中又对故乡的风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攀谈中得知老人在此看林已有二十几年,据他讲这里原先是沙河故道,一起风,沙土满天飞,经过几十年的人工种植和自然繁殖,这里已是万亩槐林,已成为省级森林公园,槐林、槐花、槐蜜、苇塘、苇情以及古朴民风,每年都吸引省内外大批游客前来体验槐林风情,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种起了观光农业园,办起了生态旅游,临走老人还送我们一人一包槐花茶,我们也祝老人健康长寿。走着走着,一群群的蜜蜂在面前飞舞,把我们带到放蜂人的帐篷,我们花不多的钱买了天然的真正的槐花蜜,尝一口,真甜呀,从口甜到心!

来到高高的土山上,极目远眺,四分干渠像一条玉带在槐林中间蜿蜒穿过,湖中、岸边有野鸭子在嬉戏,碧绿的湖中,十多只游船在水中飘荡,欢快的笑声不时从船上传出,游人正沉浸在愉悦之中。看看时间,已到午饭时,我们来到一处“槐乡阁”饭店,纯正地道的农家风味,我们大饱口福。
饭后,几人索性躺在树荫下的草地上,听着嘤嘤嗡嗡的蜂鸣和清脆的鸟叫,看着头顶上飘着的朵朵白云,嗅着香甜的花香,不由得想起李白的一句诗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想着想着竟然睡着了,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才完全卸下一身的疲惫,丢下心中的一切烦杂,心中似一泓平静的湖水,只存一份宁静。
曾经到过杏花春雨的江南,细雨、纸油伞,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黄晕的灯火,感受到了风花雪月,给了我几多缠绵与浪漫;曾经到过无际的大海边,走在白色的沙滩上,看波澜壮阔的碧海,听汹涌澎湃的涛声,望晴空如洗的蓝天,欣赏了旖旎的海滨风光,使我领略了雄浑与壮美;曾经到过西北戈壁,体会了“大漠孤烟直”的壮景,领略了大漠古道的盛世豪情;也曾经到过高楼林立有“万国建筑博览城”之称的大上海,领略了古典东方神韵又有现代化的都市气息……
可现在踏破铁鞋无觅处,苦苦寻觅的却是家乡的这万亩槐林的风情。这里虽没有北京的繁华气派,也没有西安遗迹故址的千年风貌,更没有扬州“瘦西湖”“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可那些都是匆匆而过,总没有槐林这样的温和感染力和渗透力令我全身心放松。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槐林,踏上回家的路,可这槐林美景却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抹暖色,定格在我的印象中抹之不去。我们相约:明年还来看槐,到时你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