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肉】
文/贺书棋
现在,无论在集市还是商店、超市里买肉,大多数人喜欢买精肉、排骨、肘子,或者五花肉,很少有人买肥肉,更没有人买板油。所以,现在精肉、排骨、肘子的价钱就比较高。尽管如此,大多数人还是去买。
可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油脂缺少,职工每月只供应四两油。所以,无论农民还是职工,买肉总想多要点肥肉或板油,有的人为了买到肥肉和板油,就找熟人、拉关系、走后门。
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临邑县城大集上,我就看到一件新鲜事,当时几乎轰动临邑南关。
我同几个一块去临邑赶集的伙伴走到临邑南关肉市时,看见很多人在一个卖肉的摊前围观,不能说人山人海吧!也可以说水泄不通。我为了看个究竟,仗着身强力壮,用尽浑身解数才挤到能观看的位置。原来有一名打扮时髦的妇女在买肉,她光要精肉,不要肥肉。肉墩上的肉“红”、“白”分明摆了两小堆,买肉的妇女指指点点说哪里还有肥肉,卖肉的就一点一点的往下切白肉。
看热闹的人议论纷纷:“这个女人真怪,别人想要肥肉还买不着呢,她到好,一点也不要。”“咱买那些剔下来的肥肉吧。”“想的到好,卖肉的能给你吗?”“这个女人真傻,放着好东西不要,光买些肉丝子,不好吃。”“你知道嘛!人家是油田的,成天与油打交道,见油就腻的慌。”“去你的吧!别不懂装懂,油田的油能吃吗?”不论别人怎么议论,卖肉的与买肉的各人做着各人的动作,直到买肉的满意成交,人们才散去。

在那个年代这确实是一件怪事,就连我这“工薪阶层”也莫名其妙,她怎么会这样呢?每月只供应4两油,买肥肉还走后门呢,巴不得卖肉的多给点肥肉,这个妇女脑子是有问题。
现在明白了,人家这是超前意识、超前消费。现在买肉时,自己不也是想多要点瘦肉嘛!有时还出高价买瘦肉呢。
还有一件事:那时候,在禹城、临邑交界的一个集市上,临盘的一位石油工人买鸡蛋,问:“多少钱一个?”卖鸡蛋的大娘说:“2分。”“1毛卖吧?”要价2分,还价1角。也是怪事吧?
因为石油工人才来此地不久,不了解行情。他们在别的地方买鸡蛋就1角 一个,脑子还没转过弯来,随口说出1毛。这事就不算“怪”了。
这些事告诉我们,对“新事物”都有个“认识”过程。认识的快、认识的早,可能就有发展的机会;不认识,或认识的晚就可能落后、或被淘汰。如果大清乾隆皇帝在1792年认识到与英国“互派使节、互通贸易”能使国家强盛,也可能没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了。“大清帝国”也不会一败涂地,直至灭亡。
没有什么“如果”,只能靠自己提高认识、提高水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贺书棋 山东禹城实验小学家属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