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做客诗经故里
诗经故里文化传媒总第784期

原创首发

周易•贲 22
瀛洲居士
序卦传曰: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意思是说,嗑就是符合的意思,但事物不可以随意苟合,所以接下来是《贲卦》。
“贲”属于多音字,一般解释为:bì装饰、文饰,表示颜色;bēn通于“奔”,奔跑。推敲起来,此卦中还是读作bì更为合适。
本卦中以男女婚姻设喻,论述的是封建礼制、国家法规政策、民俗、以及复杂的社会人文关系,其主旨是为了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卦辞)贲:亨。小利有攸往。
【注释】
(1)贲: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离下艮上,离为火,艮为山,山下有火,一片光明,花木灿烂,锦绣如文。国政家制尊礼而行;男婚女嫁,依据民俗。社会秩序,井井有条;人文关系,复杂中透着和谐。君子贤德,顺应自然,以神道设教,化育万民,社会光明,气象鲜活。
火焰,若君子清明勤政,喻小心翼翼、谨慎从政。火焰一旦遍野,也非同小可,还得借助“芭蕉扇”。因此说,光鲜也应有度。
贲:bì美饰、华丽的、光洁的、形容贵宾驾临;bēn,姓氏、奔走,快跑。《序卦传》曰:贲者,饰也。此卦中读作bì比较合宜,表示装饰或文饰得光鲜。
(2)小利有攸往:小利――小有利益;攸往――前往、外出。意味出门或出去做事等,都会有一定的利益或利好。
卦辞看似与卦的主旨无太大的关系,但细细品味,寓意无穷啊。外出一般为求财,从小利着眼,小事入手方为稳妥。做小事体现“柔”,做大事体现“刚”。以柔饰(.谁不想发家致富,谁不想一步登天?)刚,刚柔相济,才有所往而得小利。这既是天象,也是人文现象。观天象可以发现四季和昼夜变化的规律;观人文可以教化民众,建立理想社会。
【译文】
《贲卦》:亨通。外出从事可得小利。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注释】
(1)柔来而文刚,故亨:用阴柔来文饰阳刚,使阴阳相互衬托,所以说亨通。
(2)分,刚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分――指刚柔之分;刚上而文柔――是说阳刚在上,阴柔在下;阳刚为主,阴柔为辅;此为卦象所示,艮上离下,艮为刚,离为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所以说外出从事有小利;这是阴阳交错,刚柔相济之象,是上天所文饰的天象。
(3)文明以止,人文也:上天文明如此,就像社会制度、风俗文化等人文现象啊。就卦象而论,离卦透着文明,艮卦透着行止,所以说“文明以止”。离卦既代表着文明、光明,又代表着文饰、装饰;艮卦则着重体现着“行止”的程度和时长,“行”,装饰文饰的可行,“止”,装饰文饰的休止。如果人世间装饰纹饰无休无止,那还会有庐山真面目,甚至会误导人的眼睛和视觉。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辞海》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包括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等。但不同的时代对人文的理解又不尽相同。例如古代文化中,重在“人道”、“礼制”等。天道徵(zheng召令、使成)于地,地道尽于(完全服务、适用于)人,人善尽天地之道(效仿和总结最为可贵的东西),因而天文与人文相映成辉,天地人三才之间互为依托,人道取之于天地之道,人文发源于天文地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在不同的时代均有不同的解读,但核心内容是难以改变的,因为他们是在几千年以来,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涅盘而生,确为天下之准则。
(4)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察天象,就可以发现四季交替的时间变化。
(5)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察社会的人文现象,就可以教化天下人。
【译文】
《彖传》说:《贲卦》亨通。以柔饰刚,所以亨通。上刚与下柔相互映衬,所以说“小利有攸往”,这正是刚柔相济的所谓天象。天象如此文明(‘离’焕发文明而‘艮’有所限制),也正象征着社会制度和风俗文化的人文现象。观天象,可发现四季以及昼夜交替的规律。观人文现象,可以教化天下人。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注释】
(1)山下有火贲:本卦卦象是,离下艮上,离为火,艮为山,山下有火,映红了山上草木,如同披红挂彩,象征着装饰和纹饰,这种貌象就称为《贲卦》。
(2)君子以明庶政:作为君子应该如同卦象,象火焰一样光彩照人,使政务清明。
(3)无敢折狱:无敢――不敢;折狱――汉字"折",有shé,zhé,zhē三个读音,读作"zhē"时表示翻转,倒腾的意思。读作"zhé"时有断,弄断或弯转,屈曲等意义。作"shé"音时则表示“断、亏损”等意思。另外也可作姓氏,读作"shé"。在此取意为“半途而废、扭曲、马虎、错断、误断”等;狱――指案件;此意味处理案件不敢掉以轻心。
卦辞言简意赅,彖、象,形象而深刻,装饰纹饰仅仅是为了突出主体,在其过程中也仅有小利可图。如果追求巨额利益,那“艮”就要发挥其作用了。人世间交往交流、从农、从商、从政等活动中免不了装饰纹饰的辅助,如果过度包装,势必有害无益。人的本质是最为可贵的,如果在所谓艺术的前提下,令人失去本质、失去自我,社会必将扭曲发展。但不管怎样,饰品永远不会具有本品的价值。饰品充其量可供把玩,当丢弃时仍需丢。
【译文】
《象传》说:《贲卦》的卦象是离下艮上,山下有火,所以称为《贲卦》。君子就像火焰一样,使政务清明,处理案件也绝不敢掉以轻心。
(爻辞部分从略)

纵观爻辞,以“贲”趾(脚)、须(胡须),喻人之爱美之心和壮志不已;以“白马迎亲”,喻光明磊落;以“简妆素裹山丘庭园”,喻真诚朴实无华;以“白贲”喻高远志向。这一切均说明,人需要适当合理的“贲饰”,但要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服从礼制,服从社会体制,不能文过饰非,虚情假意,招摇撞骗。那样就打乱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婚礼上戴白花、葬礼上戴红花、典礼上挂白旗、舞会上穿裤衩、冬天摇扇子、夏天穿棉袄、会宾客光着膀,诸如此类,不显得乱套嘛。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曲解“贲饰”之寓意,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寻找花环,寻找冠冕,寻找堂而皇之的种种噱头,有的甚至拉大旗作虎皮。其实骨子里都是不可告人的东西。
“贲”,必须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表里如一。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得《贲卦》而“愀然有不平之色”,弟子问其故,子曰:“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愀然 qiǎorán 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意思是说,当孔子见到《贲卦》时,神情严肃,心中有所不平。弟子们问其缘由,孔子说:我听闻红漆不用文饰照样鲜艳无比,白玉不用雕饰照样洁白无瑕,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的质地良好,无须文饰的缘故啊。
这充分说明孔子崇尚质朴,崇尚天然正色。不提倡过分文饰,甚至以面具示人。
从古至今,有多少聪明人,做了多少“贲饰”工作,谁也说不清。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实在是太多了。
古代官场上讲究官服和冠冕;文人们讲究长衫和礼帽;商贾们讲究马甲和遮阳伞;贵妇人讲究旗袍和首饰等。汉人短发,满人长辨儿。藏族哈达,苗寨山歌等等不一而足。至于国外民族,更具特色。
现代的制服、礼服、军服、西服、运动服、休闲服等也是难以述尽。其变化不是很大的,当属戏服了。我想这些均为“贲饰”之必须和必然,符合实际需要。从某种角度讲,既丰富了生活,又平添了标准和风采。但妓女的遮羞布、贪官的官儿腔、骗子的近乎话等就另当别论了。
据说有的人建了火箭楼,有的人建了牌楼街,有的人建了国际级别的楼堂馆所,有的人建了国际名胜区,有的人建了古文化区,有的人索性把荒山染绿――造他个(糟蹋个)青山绿水!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必须的,谁能说得清?
华西村富了,农民住上了第三代或第四代别墅,龙希国际大酒店盖了60层,镇楼之宝――价值3亿之金牛,2架直升机,价值9000万元,还有1000多万元修建的停机坪······又有谁能说这是“贲饰”过分呢?
什么事情都要讲究个“度”!适度是难能可贵的,过度或许就别有用心了。
圣人所推崇的是“刚柔相文、质朴微华”。要在本质的基础上,适度相文。即文与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玉器无论怎样雕琢,亦不失其质地;萝卜再怎么雕琢,也成不了人参。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再适当文以仪表,就显得文质彬彬,富有教养或修养;一个人腹内草莽或包藏祸心,再怎么文饰仪表,也展现不出君子之风。
个人修养,重在品质的修养,当然文化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外兼修,方为其美,方为完美。
广东中山有个完美有限公司,属于侨资企业,据说口碑不错,我想此企业在成立之初,之所以用“完美”冠名,就早已想到了如何使公司品质与销售形式、产品质量与产品外观做到完美统一,也因此从1994年以来,长盛不衰。我用过的水杯就有“完美”的。完美的企业文化中,渗透着《贲卦》精髓,完美的当家人具有很深的文化造诣和文化修养。这些年过去了,此公司何如就不甚清楚了,因为没有时间去了解,只埋头文字了。
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仅有质朴的品质,缺乏适当的仪表,就显得有些粗俗;只重视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荒诞不经。二者有机结合,才可称为有教养、有修养的人。但是,质为主,仪为辅。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曾经有一个阶段,假文凭满天飞,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无限度的追求名、追求利、追求位等而造成的。一时间墙壁、路面、电线杆头等,铺天盖地的“办证”小广告飓风而至,或许真的有人从中获得了重大好处?我想,文凭固然重要,但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更重要! “高文凭低能儿”若大量出现, “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若普遍存在,那怎么得了!对《贲卦》的理解不能有失偏颇啊!
中国历史上“唯才是举”的例证很多:比干称相,就没有年龄、阅历、文凭的限制;卫人哀骀任鲁国宰相,也没有出身、相貌、功绩的限制;李逵曾一度为起义军领袖,也不是因为相貌俊秀,文凭很高,皆因他的品质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毛泽东主席大概只具有中师文凭,他却成为前无古人的伟大人物,世界人民心中永远不落的太阳!
我们学习了《贲卦》,就一定要领其要旨,绝不能盲目地把“贲饰”思想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过犹不及!以致造成不可弥补的负面影响和恶果。
参照此卦,进行个人预测,便能了解到:
运势――小荷初露尖尖角,宏图大展尚待时;质本洁来无须夸,赤诚相待共此时。
事业――实力打造新风貌,虚假必陷囹圄池;五行若是相混淆,天玄地黄复辟时。
买卖――洞察皮色辨实质,货源无假才价值;童叟无欺真儒商,诚信天下可发志。
婚姻――甜言蜜语乃耳顺,华丽服饰靓双眸;时间考验真性情,秀外慧中才可人。
推背图第十八象结合《贲卦》寓示了宋朝刘太后力扶仁宗
谶曰: 天下之母,金刀伏兔;三八之年,治安巩固。
诗曰:水旱频仍不是灾,力扶幼主坐灵台;朝中又见钗光照,宇内承平气象开。
金圣叹批注:此象主仁宗嗣立,刘太后垂帘听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天下之母:指宋仁宗(赵祯)养母刘太后,即垂帘听政辅佐仁宗的章献太后(刘娥)。
金刀伏兔:“兔”:兔为卯,与“金刀”合刘字,繁体:“劉”。
三八之年,治安巩固:3乘8为24,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时24岁。国家治理安定,江山巩固。
水旱频仍不是灾:指刘太后兴修水利,使水旱都不是大灾了。
力扶幼主坐灵台:指刘太后全力辅佐14岁的宋仁宗即位,没有发生权臣欺主、陈桥兵变之类的事。
朝中又见钗光照:指刘太后1022~1033年垂帘听政。宋真宗(赵恒)去世时,仁宗年仅13岁,靠刘太后抚养。所以为了稳定大局,真宗临终时将权利交付刘太后。
宇内承平气象开:刘太后治国,承平无战事,朝政清明,广开言论。

图中妇人显然喻指刘太后。旁边的犬,金圣叹意为“狄青”,然刘太后去世时,狄青才26岁,尚未建立大功业。图中犬,当指仁宗,仁宗生于1010年,属狗。古时称儿为“犬子”。仁宗直到刘太后去世才亲政,14~24岁期间虽为皇帝,但无权,依附于刘太后,图中犬蜷伏于妇人足下,正合图之隐喻。
易经《贲卦》之象,象征宋朝在刘太后的治理下,呈现出火红的年代,繁荣的盛况。上刚下柔,刚柔相济,国家通达,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君主勤于政治,明察秋毫,特别是断狱严谨,教育适当。
初九,舍车步行,象征刘太后对于真宗和朝廷的心智,谨慎行事,不慕奢华。
六二,贲其须,象征刘太后壮心不已,全力辅佐幼主仁宗,使国力逐渐昌盛。
九三,贲如濡如,象征刘太后聪慧贤明,处事公正,因而社会稳定,百姓富足。
六四,贲如皤如,象征刘太后能够明辨是非,克己复礼,先天下之忧而忧,巧妙地趋吉避凶,终吉无尤。
六五,贲于丘园,象征刘太后在身体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示好仁宗,还政仁宗,并保持自己勤政廉政的作风。
上九,白贲,象征刘太后去世后,仁宗素服白花,为其守制,顺利执政。

投稿请加主编微信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