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视频将贵州一座刚刚脱贫的独山县连续多日送上了热搜热榜。网友和媒体关注的是为什么一个曾经的贫困县会举债400亿元之多?那些钱都花到哪里去了?现在该怎么消化和解决?
笔者就从文化的视角谈谈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独山县文旅项目应该是独而不实
独山县隶属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最南端,与广西接壤,是贵州省乃至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地,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虽然地理优势还行,但因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底子薄弱等原因,独山县直到今年3月份才刚刚脱贫。
我们知道,400亿元的债,意义着年利息就要几十亿元,也许对沿海发达城市不算什么,但对只有30余万人口,年财政收入10亿元左右且刚脱贫的小县城,人均负债高达10余万元,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一个曾经的贫困县,400亿元用到哪里去了呢?网友们找到了答案:独山大学城、“天下第一水司楼”、盘古庄、“独山版紫禁城”、独山博物馆、独山钟楼……融了金钱,借了资金之后,不是用在脱贫攻坚的民生和就业上,绝大部分是花在了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看似正确正常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上。
举债的前一任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如今早已抓的抓,走的走,换的换,一个烂摊子、一个烫手山芋就这样交到了现任领导班子手里,也不知道能用多少时间才能把这个大窟窿填平,把这个后遗症消除?
现任领导班子,原本在这个多事之年,集中精力带领百姓决胜全面小康,攻固脱贫的成果,现如今却要"新官理旧账"擦前任留下来的一屁股臭屎。你说这冤不冤,值不值得?
二、独山县的文旅问题应该是独而不孤
笔者认为,独山县的问题是个典型的"挂文化旅游的牌,卖形象政绩工程的肉"的例子,但绝对不会是个案和孤案。
我们知道,主政一方的官员,特别是一把手,肩负重任,绝大多数领导和政府出发点应该是好的,初衷也许是对的。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城乡建设发展,似乎有种"无文不化,无古不成"的现象。如古镇的修复,古街的重启,古民居的保护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城乡。这些古文化载体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发达,也确实让百姓从中得到实惠。
想当年,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人们受西方文化影响,感觉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古民居太土,与时代发展不相协调,一阵风似的大拆大建,许多古文化建筑被开发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从上自下,大家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通过倡导文化自信,我们又开始重新保护修复当地历史上传承和遗留下来的文化元素和建筑,让古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共处,相得益彰,让人们在快速发展和时代变迁中找到根源,记住多愁。
但有些地方和领导,对中央的精神和上级的指示理解有偏差,既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不考虑百姓的真实感受和需求,要么像独山县那样透支消费未来,借巨款上文化大项目,要么在文旅投入建没中,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搞无中生有,搞不切实际的文化地标和文化景观,只顾投入,不讲产生,文化效应与经济社会效率严重脱节,投入与产出严重脱环。
三、文化与旅游、经济社会如何搭好台唱好戏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结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更不是建几个大项目就能表现出来的,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复古是重现和还原历史,是一种传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需认识到复古更应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切合当地实际。就像当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百姓苦不堪言,造成造反或亡国的可悲下场。虽然这两项工程成为人类历史伟大工程和文化标志,但站在当时的角度看,已完全超出了其实力范畴,受到了百姓的反对和怨怒。
我们常说为官一任就应在基础工程、下水道工程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软实力上下功夫。要把建设好当下文化作为历史的己任,把当下文化作为服务百姓,推进时代进步发展作为已任,牢固树立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文化发展理念。
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多方听取专家和老百姓的意见,多搞些可行性的研究论证,绝不可像独山县前任班子和领导们的所作所为,搞一言堂和拍脑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的事,一定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上的文化工程和项目,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影响,更应侧重当前的承受能力和效率效益,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否则,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和成为历史的罪人。
结束语
独山县烧400亿元债,上马一批不切实际的文化项目,笔者认为这是原主要领导的责任和过失,其根本原因是其政绩观发生一些偏差,形式主义思想在作怪,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对曾经的贫困县老百姓最需要什么相背道而驰,以发展所谓的文化产业为幌子,看重的是立竿见影的表面东西,看重的是自己的官位官帽,结果曾经的优秀干部,为官一任没有造福一方百姓,却给当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自己也落下可悲的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