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都有很多记忆,有些记忆还是那样的珍贵。在我的集邮收藏中有一叠自制的实寄封,虽然陈旧和沧桑,但记录了一段历史,记载了一段珍贵的瞬间。每每想起那段珍贵的片段,我的心海便会泛起层层波澜……
1982年1月我从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毕业分配至安徽省地矿局322地质队,从省会合肥来到了钢城马鞍山。当时,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级)毕业大学生,确实是豪情满怀,雄心勃勃,充满了献身地质事业的美好憧憬。我刚到322地质队,就承担了1:5万慈湖、小丹阳幅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每天出野外进行地质填图,有苦有乐。在工作中向地质前辈学习,和地质同行交流,使自己业务上有了较快进步。同时在翻阅大量地质资料和文献过程中,我进一步了解到许多地质前辈和德高望重的地质学家为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深知他们的专业精神、科学素养、艰苦历程、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值得永远尊敬。
由于我从小喜欢集邮,业余爱好集邮,于是在1985年,我萌发出收集老一辈地质学家签名实寄封的愿望。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能否实现,我心里完全没有底。我知道当时我只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是一个普通地质队的小小地质队员,这些地质大家我谁也不认识,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能理会我吗?能满足我一个素不相识的地质队员的愿望吗?但不管怎样,先试试再说。说干就干,我是这样做的:找到这些地质学家的工作单位地址,每人写了一封短信,主要内容是工作之余集邮,希望得到寄语鼓励,将签名信封寄给我。然后我自制准备了一些实寄封,贴好邮票,和短信装在一起,分别寄给了这些不相识的地质学家。我从1985年6月开始,断断续续寄出三十多封信。从寄出第一封信开始,我一直忐忑不安,天天盼望着回音,盼望着他们的签名实寄封的到来。
终于有一天,我记得是1985年7月20日,我收到了地质学家、学部委员陈国达的签名实寄封,当我看到它时,内心是何等的激动啊,真是有点受宠若惊。这是收到的第一个实寄封。接着在两年之内我又陆续收到黄汲清、程裕淇、李春昱、徐克勤、涂光炽、卢衍豪、孙殿卿、董申保、翟裕生、刘宝珺、李文达等地质学家的签名封。在九十年代又收到孙枢、李廷栋、陈毓川、胡受奚、任纪舜等的签名封和明信片。他们都是我国地质界赫赫有名的学术权威,大多数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有当时不是院士,后来增补为院士的地质名家。真的感激他们眷顾我一个无名小辈,在这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上,他们竟然做的那样认真,做的那样郑重其事。他们的签名寄语虽各不相同,但都是表达了攀登地质科学高峰,献身地质事业的深情嘱托。他们的签名寄语激励着我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虽然我只收到很少一部分人的签名封,但是封封珍贵,封封深刻,值得我永远收藏。
弹指三十五年过去了,我再看这些珍贵的签名寄语实寄封,还是觉得意犹未尽,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他们的地质情怀还是那样震撼人心,他们的深情寄语还是那样鼓舞人心。谆谆教诲现在仍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他们当中许多老先生虽然已经驾鹤西去,但是杰作功绩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地质科学界永远的丰碑。他们的精神永在,他们的学问永存,永远激励着地质工作者一代接一代地不懈努力!
感谢地质前辈的眷顾,记忆珍贵永远!
黄汲清(1904.3.30—1995.3.22)
四川省仁寿人,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 。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
程裕淇(1912.10.7—2002.1.2)
浙江省嘉善人,地质学家、变质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地质科学史专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地质部副部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
李春昱(1904.5.8—1988.8.6)
河南省卫辉人,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徐克勤(1907.3.15—2002.12.19)
安徽省巢县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学院地质系,1939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得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国达(1912.1.22—2004.4.8)
广东省新会人,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升任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涂光炽(1920.2.14—2007.7.31)
北京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卢衍豪(1913.4—2000.2)
福建省永定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5年获得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先生纪念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殿卿(1910.3.10—2007.6.10)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地质力学家、构造地质学家、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家、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人之一。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
董申保(1917.9.17—2010.2.19)
江苏省常州人,地质学家、岩石学家。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长春地质学院教授、长春地质学院院长。
李廷栋(1930.10.7-)
河北省栾城人,地质学家、区域地质学家、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司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和李廷栋院士合影)
翟裕生(1930.2.6-)
河北省文安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区域成矿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地质学院系主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地质矿产部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和翟裕生院士合影留念)
陈毓川(1934.12.7-)
浙江省平湖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顿涅茨理工大学。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地矿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和陈毓川院士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