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说“三师”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二四)
诗友采采雨后问:钟老师您好!向您请教一个问题。北宋苏辙《癸丑二月重到汝阴寄子瞻》诗二首其一:“忆赴钱塘九月秋,同来颍尾一扁舟。退居尚有三师在,好事须为十日留。倾泻向人怀抱尽,忠诚为国始终忧。重来东阁皆尘土,泪滴春风自不休。”这里面的“三师”用了啥典故啊?
钟振振答:采采诗友您好!苏辙此诗中的“三师”,是个语言典故,但不常用,故人多不知。它出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二九《北窗三友》诗:“嗜诗有渊明”,“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至南朝宋之际的著名诗人。“嗜琴有启期”,“启期”即荣启期,古代传说中的高士。《列子》卷一《天瑞》第一:孔子游于太山(泰山),见荣启期行乎郕(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城邑)之野(野外),鹿裘带索(穿着鹿皮衣,用绳索为腰带),鼔琴(弹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指婴儿死去),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寛(自我宽慰)者也。”此事亦见汉代刘向《说苑》卷一七、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荣启期》,文字大同小异。 “嗜酒有伯伦”,“伯伦”,魏晋时期的名士刘伶,字伯伦。以嗜酒著称。白居易和苏辙诗里所谓的“师”,是指自己效法的榜样。对这三位前贤,白居易和苏轼当然是尊敬的。不过仔细玩味他们的诗,似乎重点不在“尊师”,只是借以表示自己性情豁达,对仕途的通达与否看得很开——有诗,有琴,有酒,人生足矣。还有什么值得忧虑,值得计较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