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浦闲聊无锡历史——
【老无锡系列十一章】

作者浦学坤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无锡市南长区委书记,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无锡市文联主席,出版文学作品多部,主编出版文史类著作30部。

第一章☆ 南湖红船 源缘无锡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恐不测,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从此,这艘游船,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见证而载入史册,被称为“红船”。
出现在嘉兴南湖的游船,源自无锡太湖一带渔民捕鱼的丝网船,当地人称“网快”、“无锡快”。后来加以改造,游船、渔船兼用。无锡古代的灯船、画舫,也是由此而来。
据史载,无锡造船业兴于17世纪初,到清乾隆年间,已形成杨、蒋、尤、徐、邵五姓十三家造船世家。当时无锡造船业已闻名全国,载入中国航运史的第一艘机器船和西漳大船,就是无锡人造的。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嘉兴市根据中央指示,筹建“一大”会址纪念馆。由于南湖游船在抗战中都已“失踪”,中央决定拨款仿制“一大”记念船。这时,嘉兴想到了无锡,特地派员到无锡寻访,并恳请无锡安排专人参加筹建。
作为无锡红旗造船厂的前身,即无锡市交通工具合作工厂,接到上级指令,专门选派了徐步皋、温和尚、温炳奎等经验丰富的造船专家赴嘉兴。经过他们精心指导、精心施工,终于完成了这艘“红船”的制造任务。
1964年清明节,曾参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到南湖视察后说“这只船,我回忆是造得对的,造得成功的。”他还专门题了一首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现在南湖红船停泊处岸上,建有一座“访踪亭”,亭内树有董必武诗碑,亭额“访踪亭”三字,由杨尚昆题写。
(浦学坤.2020.7.1.半半书屋)

第二章☆ 清名桥的故事
人在旅途,总离不开桥。在无锡古运河上,有许多充满传奇的古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清名桥。
这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一1620),由无锡名门望族秦燿的两个儿子太清、太宁捐资建造,故名“清宁桥”。相传秦氏兄弟极有才学,在家合办学馆,以教书为荣。他们平时好济贫帮困,在晚年用办学之积蓄造成此稳重古朴的石拱桥。到了道光年间(1821一1850),为避道光帝旻宁名讳,延用了二百多年的清宁桥改名为清名桥。
清名桥是城市沧桑变迁的见证,桥西为南上塘,桥东叫南下塘,加上交汇处的伯渎港,沿河商铺林立,河中航船繁忙,清名桥一带成为工商繁荣的水弄堂。
1986年,日本ABC音乐株式会社一行来锡访问,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无锡旅情》,风靡东瀛。电影《清名桥的故事》传扬神州。无锡人山奇的歌曲《古运河之恋》,将“清名桥上走”的韵味演绎得更让人入迷。
古往今来,造桥修桥是造福积德之善举。清名桥,它那圆圆的眼睛,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在它眼中,人人都是匆匆过客,唯“清宁”之初心,至“清名”的使命,才使遥远的彼岸不再遥远。
(浦学坤.2020.7.11.半半书屋)

第三章☆金 匮 山 的 兴 衰
无锡的别名除了梁溪以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就是金匮。
金匮之名,来自无锡城中大娄巷与崇宁路之间,曾有的一座高约七八米的小山。相传晋代名字郭景纯(276一324),曾将装有朱符的金属匣子埋藏于山,故取名金匮山。又因山上时有紫气升腾,此山又名紫金山。
元代《无锡志》载:“金匮山周围数十丈。当邑之中,邑之主山也。世传有金匮藏书于山下,为无锡之巨镇,故名。”
金匮山中原有黑白二色鹅卵石,玲珑光滑。在明永乐年间,被土豪强善三霸占山头。他因变卖山石致富,后因山石取尽,山土随之流失。不久,一场大火把强善三在金匮山旁的房屋财帛烧光。人们把此说成是天理报应。
此时,知县卢克敏派人去清理运土垒高,种松竹,建亭台,筑精舍,并用太湖石点缀,题名“海岳轩”、“绵江舲”,成为无锡城中胜景。
到清代,此地转归秦氏,在大河上(今崇宁路)建金匮山房。这时,金匮山的山土已几乎殆尽,民国后沦为荒园,称野园里。
清雍正四年(1726),无锡一分为二,为无锡县和金匮县。清灭后,两县又合而为一,为无锡县。
岁月如焑,人间沧桑,金匮山和金匮县虽已荡然无存,但“金匮”这个富贵的名字,却成为无锡的符号,被人们永久铭记。
(浦学坤.2020.7.8.半半书屋)

第四章☆梁溪为什么姓“梁”
江南水乡,河床成网,不知有多少河让人说不清。无锡西南有条河流,名“梁溪”,是无锡的别名。自2015年10月,梁溪又成了崇安、南长、北塘合并后的区名。
梁溪是沟通京杭大运河与太湖的更要水系,全长7.5公里。梁溪这条河为什么姓“梁”呢?
元.王仁辅《无锡县志》载:“梁溪,即梁清溪,距州城西四十丈。……《吴地志》云:古溪极狹,梁大同中重浚,故号曰梁溪,南北长三十里。”
据后人传说,梁溪是因东汉初名士梁鸿曾隐居无锡而得名。明万历《无锡县志载:“梁溪,即梁清溪,梁大同间重浚故名,或云梁鸿尝居此。”以后历代县志基本都与此相同。从东汉初的梁鸿(25一220),到南北朝梁大同(535一546),相距500多年,在500多年间,没发现有梁鸿与梁溪相关之说。
据此,梁溪姓梁,是从南北朝梁大同始。在此之前,名为“古溪”。有学者经考证,梁鸿确有其人,即使隐居无锡,他当时被汉王朝追捕,也不可能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开凿梁溪。
史实就是史实,传说就是传说,久而久之,传说的人多了,往往也成了历史。老浦有话说,此梁是梁,彼梁也是梁,此梁终究不是彼梁。
(浦学坤.2020.7.5.半半书屋)
第五章☆ 堰 桥
裁入史册的那些人和事
据无锡县志载,昔有高鲁桥,后改堰为桥,即高鲁堰桥,简称堰桥。2002年9月,长安、西漳两镇并入堰桥,为惠山区堰桥街道。
抱赤心,道无穷,堰桥名人滿庭芳。
东汉名士高岱被江东孙策所杀,葬在他生前隐居的山上,此山因他命名为西高山。其父高彪也是名士,《后汉书》有传。上世纪八十年代,退休教师高燮初等在西高山创建吴文化公园,可能与其高氏的文化基因有关。
著名教育家、水利专家胡雨人,在堰桥家喻户晓,他的侄子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系“一门三博士”。晩清名医、御史薛福辰和晩清名臣、著名外交家、思想家薛福成兄弟俩,与薛福成之子、实业家薛南溟、薛寿萱,以及实业家杨宗濂、杨宗瀚兄弟俩,都是西漳寺头人。化学家高行健,原中央书记处书记、副总理陆定一,也是西漳人。实业家吴仲康,新华社广东、浙江、安徽、江苏分社社长尤淇,暑名教授胡福明等,都是从堰桥、长安走出来的名人。
散落在堰桥地区的许多古迹,连同其主人,斌予江南的文化品牌,在历史文化长廊里,仍熠熠生辉,闪烁异彩。
诞生于明代、由丁绛里徐家建造的西漳大船,在中国航运史上享有盛名。
1863年座落在堰桥80年的王源吉冶坊,其铸铁锅闻名大江南北,直至1943年才搬至南门羊腰湾。
1902年,胡雨人创办的胡氏公学,即堰桥高级中学的前身,以及1946年由钟英、王仲青在西漳创办的天一中学,都桃李天下,美誉远播。
1926年由陆子容创建的西漳蚕种场(原名三五馆蚕种场),功绩卓然,如今已变身为西漳蚕桑展览馆。
1984年4月13日和8月1日的人民日报,先后刊登《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成效》《一包三改好》的报道,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近平和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也分别带队到堰桥考察调研。如今,为改革开放树碑立传的堰桥“一包三改”纪念馆,已成为主题教育的一大亮点。
世事难料,但一旦被历史记住,都是让后人品读的可鉴史料。
(浦学坤.2020.6.22.半半书屋)
第六章 阳 山
越王冠以为“无锡”
位于无锡西北隅的阳山(又名安阳山),现属惠山区阳山镇。人们都知道阳山,喜欢阳山水蜜桃,但不一定知道阳山曾被越王勾践称为“锡山”,并被冠以“无锡”。
故事还得从春秋晩期吴越争霸说起,那时制造兵器都需要含锡的青铜,而越国有铜无锡,为此越王非常忧虑。一次,吴越大战,越军战至阳山,越王勾践将“陽山”(阳山)读成“锡山”,故令兵开山挖锡,结果只有石头而无锡,叹曰:“锡山无锡唉”,遂冠名“无锡”。
此事非戏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毕业于中央大学国文系的学究下放劳动,曾在劳动余暇介绍了一本明未清初时的线装本《地名趣事》,其中描述了以上的无锡地名之说。
关于无锡地名,在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另有一说,即秦国大将王翦在锡山挖得“无锡宁”的石碑而得“无锡”之名。
我曾在2014年曾发表过一篇《无锡地名之谜》,我认为“无锡”之名,是文字出现之前的古越语,其寓意是:太平安居的地方。
如今的阳山,据考证,诞生于一亿四千万年以前,因火山喷发而形成。其独特的火山灰土圵,使这里的水蜜桃皮薄肉厚、汁多味甜,为桃子之皇。阳山镇,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太平安居”的世外桃源。
(浦学坤.2020.6..7.半半书屋)
第七章☆ 周 新 镇
一位居士的慈善之梦
在无锡城南的周新镇,是一位居士置地百亩建造起来的小镇。小镇虽小,但沿河十字形的街镇,百货、肉店、鱼号、蔬果、茶食、理发、药店、米行、槽坊、典当等日常店铺生意兴隆,赞誉远播城乡。
居士创建周新镇后,继续圆他的慈善之梦:修桥、铺路、建码头、办学校,倾实业之力,造福乡里。只要乡民需要,一掷千金,尽力相助。
居士哪来如此神力?君不知,他就是中国著名的民族工商实业家周舜卿,是不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锡六大资本集团之一。
周舜卿16岁在上海当学徒,白天上班,晚上赴夜校学英语。由此结缘英商帅初,被聘洋行任职。1900年,周舜卿在上海创办新源来冶坊,雄居江苏八大治坊第一;1903年,他在无锡创办第一所商业职校:廷弼商业学堂;1904年,在周新镇创办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1905年,创办上海商学会(全国总商会前身),并任第一任主持人;同年,在无锡创办锡金商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同年,在无锡创办锡金农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1906年,创办中国第一家私营商业储蓄银行:上海信成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创办无锡第一家私营商业储蓄银行:无锡信成银行;1918年,作为信仰佛教的老居士,周舜卿担任上海佛教居士林第一任林长;1922年,担任世界佛教居士林第一任林长。
周新镇的繁华已成历史,10多年前,我曾多次陪同中央电视台和无锡电视台的记者去拍摄周舜卿的陈年旧迹。拭去那些蒙上新镇老街的尘埃,我们仍会看到慈善之梦的人心之美。
(浦学坤.2020.5.31.半半书屋)

第八章☆ 板 桥
一个历经沧桑的地名
位于锡南的板桥,最早见诸于文字是在元代王仁辅的《无锡志.津梁》:“南板桥(通葛埭桥》。”
元、清两代,板桥属无锡县开化乡;1912年,无锡县辖10市7乡(人口滿5万者为市,以下为乡),板桥首次作为行政区域称为板桥乡;1929年,无锡县设17区,板桥乡属第14区;1934年,无锡县设10区,板桥乡属第三区;1945年,板桥属周新镇区;1949年2月,板桥属开化区;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新政府在锡南设滨湖区,板桥为滨湖区板桥乡;1950年,改称为南泉区板桥乡;1956年,板桥乡与方桥乡合并,称方桥乡;1957年,方桥乡的新禄髙级农业合作社(即板桥村),改称新禄大队;1959年,改为雪浪人民公社新禄大队;1966年,改名为新风大队;1982年,改名为板桥大队;1983年,改名为雪浪乡板桥村;1988年,撒乡建镇,更名为雪浪镇板桥村;2003年,雪浪镇与东埄镇合并为太湖镇,村名为太湖镇板桥村;2006年,雪浪镇又被划出与滨湖镇合并为雪浪街道,,板桥村为雪浪街道板桥社区。
隶属关系的变化,让人看得头晕眼花。真正头晕的是属地的各单位名称,也随之变换,并办理相应变更手续,其化费的精力、财力之成本难以计算。
2015年,在板桥社区支持下,由我主编出版了一部《板桥纪事》,许多不再的岁月光影,在书中仍可觅见踪迹。一滴水见太阳,一个村名的变迁史,就是一个国家的沧桑演变史。
(浦学坤.2020.5.30.半半书屋)

第九章☆方 桥
一位桐油大王的故里
在无锡城南约10公里的一处古镇,因一座桥的中央有一方形石块而得名“方桥”。方桥在明未清初,就已被从众多商铺支撑成繁华的街镇了。
在许多商铺中,有一家方桥施诊局和一家沈良心堂国药店,因有地方名医坐诊,凭良心施医配药,甚至为贫苦百姓免费看病送药,行善布施,深得百姓夸赞。此施诊局和药店的主人,就是在上海开办沈元来桐油号的实业家沈映泉。
1919年,沈映泉将企业全部交给儿子沈瑞洲掌管。沈瑞洲深谋远虑,自行研制净油技术,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开拓国际市场,直接外销欧美、南亚各国。上世纪三十年代,沈瑞洲已成为桐油行业的领军人物,担任上海桐油自贸工会理事长,被誉为公认的“桐油大王”。
沈瑞洲和他父亲一样,热心公益,为世人称道。1935年,他在方桥独资创办沈氏小学;1937年,又独资创办锡南中学;1954年,又出资扩建两幢教学大楼和四幢平房教室。他为新中国认购建设公债,为抗美援朝积极捐献等等,在上海、无锡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6年,沈瑞洲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他被推选为上海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及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等。遗憾的是,这位卓著的民族工商业家,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9年,上海市纺工局为沈瑞洲举行了追悼会,予以平反昭雪。
方桥镇的许多建筑、商铺己经消失,繁华景象不再,但在一排残存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小村落,可以看到一块铭牌,上面写着“沈瑞洲故居”几个大字,作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给这个方桥小镇平添了一点亮丽春色。
(浦学坤.2020.5.27.半半书屋)

第十章☆葛埭桥
一盘没下完的棋
近日,我与家人前往无锡城南,看看久别的故乡一一葛埭桥。葛埭,山明水秀,人文荟萃。每次到葛埭,都会感受到这块土地上的闪在气场和魅力。
早在六七千年前,无锡的先民就在葛埭的洪口墩、庵基墩生活繁衍。据传,东晋道家葛洪曾在此地隐居过,故以他的姓名各取一字,为葛埭桥、洪口墩的桥名和村名。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在葛埭烧香滨的萧焕梁,是外交家薛福成的笔札,他得到薛福成之子薛南溟的支持,在葛埭桥桥北建造了街镇。街镇由东西横街和南北直街组成,数十家商店和居民,撑起了街镇的繁荣和兴盛。
葛埭桥街镇上,曾居住过充满传奇的各类名人,如大力士王云飞、神医端木梁、坚持敌后斗争的莫牡英和他的夫人102岁的朱吟仙、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叶江川、大安银行董事长陆润康、晚年居住在杭家的入浊禅院潘师太,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工商业家。有许多电影电视在这里取景拍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10多年前,听说老家要拆迁,我在葛埭村领导和几位乡贤支持下,主编出版了一部《葛埭野史》,并在无锡日报上发表要保护葛埭街村。如今葛埭老街仍在,但已全无昔日繁华景象。那些村落和传奇的人事都只能在野史中再现了。在街南,在我居住过的地方,已变成了葛埭桥地铁站,这是连接融创茂和游乐场的节点。这也是融创集团接下万达没有下完的棋子。葛埭桥洪口墩旁边,就是一把标志性的超级“大茶壶”。留守在葛埭桥老街的老同学顾天逊边介绍边说: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
世界的棋局千变万化,人生就是一盘下不完的棋。有人在下別人没下完的棋,后人在下前人没下完的棋。葛埭桥,后面的棋怎么下?试目以待。
(浦学坤.2020.5.22.半半书屋)
第十一章☆小娄巷来鹤楼的孙揆均
1932年,位于无锡小娄巷25号,原少宰第内的孙国璋新屋落成时,族叔孙揆均贺以联曰:“婿乡久恋重阳阁,祖泽新承丛桂堂。”
孙揆均(1866一1941),民国文官,诗人、书法家,系明代状元孙继皋第九世裔孙。他曾在南菁书院读书,与吴稚晖、廉泉等同学,并为终生好友。
孙揆均为邑中名流,他工诗善书,诗意苍朴,书多作瘦金体,字迹流传颇广。民国初年,无锡开辟光复城门时,钱基博为《无锡光复门碑记》撰碑文,书丹则由孙揆均以一手瘦金体上石。他为梅园主人荣德生写联“七十二峰青未断,八万千株芳不孤”,更是脍炙人口,熠熠生辉。他为蠡园、为忍草庵等景点、为亲朋好友书写了无数诗词楹联,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1941年6月30日,孙揆均因病逝世。如今,在小娄巷的“来鹤楼”,仍然可以看到孙揆均的遗迹,向世人诉说诗与远方的故事。
(浦学坤.2020.4.24,半半书屋)
背景音乐:《把江南穿在身上》词:汪贵沿/曲:李虹/演唱:敖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