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伦台小站
文/蒋胜

一
巴伦台,新疆天山南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是天山深处一段不出名的河谷,从地图上找寻确有一个叫“巴伦台”的地标。巴伦台属于和静县的一个山区小镇,有着浓郁地域特色民俗风情。房屋依山而建,路上少有车辆,骑马而过的牧羊人赶着一群群转场的牛羊,给这里增添了一份古老和宁静。

几十年前,这里因三线开发、国防建设,河谷里曾经轰轰烈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的和钢、跃钢,依山而傍,炼钢炉飞溅的火花映红了那片茫茫山野,钢铁巨流碰撞出的敲击声响彻空旷山谷。36316部队、2772、十四野战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555工厂等神秘部队蛰伏河谷,厉兵秣马。南疆铁路建设者汇聚在这浩如烟海的河谷里,数万铁道兵一路高歌猛进,奏响起奋斗者的胜利凯歌。
一代代人为了心中的理想扎根边疆,建设者们在大山深处艰苦创业,拼搏奋斗,青春炙热的朝气飞扬在那红旗飘飘的山岗上。
巴伦台的夜,深邃无边,黑夜笼罩整个山谷。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二
连绵起伏的山脉纵深延伸,一条条铁轨犹如蜿蜒栖息的巨蛇,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夜黑的深沉,浓墨重彩般渲染铺垫润色于山谷,一列由乌鲁木齐开往库尔勒的火车呼啸而过,汽笛声顷刻打破午夜时分大山的寂静。
山腰间有灯火闪烁,远眺,似夜空繁星点点,若萤火虫忽闪跳跃。这里有座车站,一个不起眼的小站。火车站建在半山腰,铁轨路基石右侧用水泥浇筑立起一块站牌——“巴伦台”,仿宋黑色字体,白底面在灯光的反射下显得极其普通。
火车站面积很小,候车室、售票处加起来也不足200平方米,3名工作人员,一个卖票的,一两个安检,带着红袖标,手里拎着手电筒在站台前维持秩序。
迎来送往的旅客,小站喧闹沸腾,熙熙攘攘让静谧的夜充满活力,让人感受到课本里关于星星峡彻夜奋战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想起那群披荆斩棘、开山架桥的铁道兵。

三
沿着崎岖不平碎石子铺成的山路,曲曲折折蜿蜒至河谷深处,那辆从小站接送人的绿色解放牌汽车急速驶过,车尾扬起一阵阵灰尘土渣,路旁那些无名小花经受着风与尘的洗礼,挺直腰杆顽强的迎风招展。
颠簸的山路,人随车行摇晃,睡意朦胧。或蹲或站,靠近车厢边的人手扶两侧护板,聚中的人或拽旁人的衣角,颤颤魏巍,摇摇摆摆。大伙蜷缩挤在一起,驱散夜的冷风。路边山涧,高山融雪冰冷的河水碰撞四溅,激起湍急的水花奔向远方。
巴伦台河谷,北麓雨水充沛,山上苍松翠柏,绿草茵茵;南麓干旱少雨,植被较少,怪石突兀,山势苍穹。谷底平坦,草木茂盛,生机盎然。山路弯弯,在山的另一面,路过十四医院,还有那座夯实沉稳的长桥,潺潺的河水流淌诉说着流逝的岁月。
解放军第十四医院坐落在一处山洼里,三面环山,门前一条小河流过,一座拱形石桥连着进出的公路。医院三层大楼面朝小河背靠大山显得气派。

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军歌嘹亮,悠长的起床号、就寝号声仿佛还在耳畔环绕,医院大楼礼堂墙面上“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的印迹依稀清晰,那排白杨树依旧默默地守护,树影婆娑,光影中时时浮现身穿65式绿色军装可爱的女战士,一路芬芳满山崖。
医院宿舍前那片开满黄花清香的沙枣树,人工制造的沙滩排球场,十四医院前的草地上涓涓细流伴着那座伟岸的桥静静地流淌,山坡上开着一丛丛鲜艳的小野花,调皮的男兵们追赶着一头倔强的小野驴,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天......

十四医院旁,有座久负盛名的黄庙。记忆深处总会想起赶庙会的场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垒起的石块上迎风飞舞,从绿皮卡车上翻爬下来的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贵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家相聚于此,集会更像一个盛大的节日,人多的地方一定热闹。
在返回7555的途中,路过大拐弯那片茂密的野杏林,口袋里一定要装满幸福的收获。回到家中,嘴里嚼着青涩酸甜的野杏子,分享着赶庙会的所见所闻,一切事物充满了新鲜与好奇。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些都是打开通往山外一扇窗。

四
山谷中段腹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555工厂驻地。厂子外围山坡上种植大面积的麦子、玉米、土豆,秋天风起黄灿灿的一片片麦浪起伏。
先到厂子弟学校,往里不停地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平房,生活区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依山势错落有致。核心区有国营综合门市部、大礼堂、职工食堂、蔬菜经销店、理发店、职工澡堂、仓库、灯光篮球场,再往前一墙之隔就是拱形厂房的生产区,左手是连排对齐的女子集体宿舍,再往上就是幼儿园、招待所、医院、奶牛场,还有一间豆腐加工作坊。
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后勤保障有力,老唐那辆专用的蓝色三轮小摩托总是奔波在拉片子放电影的路途中。

沿着厂区的外围墙,有条小路延伸至大山里。趟过冰冷刺骨的河水,眼前呈现出大片的野韭菜,大伙兴奋地采摘鲜嫩的韭苔和蘑菇。“兔子沟”故名沟内野兔繁多,灌木丛里,随时窜出灰色绒毛、机灵蹦跳的兔子。野鸡、呱呱鸡、斑鸠、雪鸡、狐狸、刺猬、松鼠、花蛇都会在不经意间从你眼前跑过。写字台般大小的老虎听说过,但真没亲眼见过,山中之狼在黑夜中闪亮的绿眼睛确实感受过。陡峭山壁、光滑凸起的山脊岩石上,有一两只弯角黄羊在艰难攀爬,顷刻间碎石滚落于百米山底,野山羊矫健的身姿,灵敏的嗅觉,激发出动物的生存本能,这是遵循自然法则,它们才是大山里的精灵。
河谷深处,冬暖夏凉,牛羊满山坡。绵长的河坝边,住着阿拉盖一家人,毡房傍种了几亩土豆,用柳条编织围起的栅栏,小羊羔绕着毡房欢快的跑着,草坡上毡房顶白烟升起,袅袅炊烟,憨厚淳朴的女主人正在做饭。

时隔多年,冒昧的问一句,你家的风干肉还有嘛?我们拿方块糖、茯苓砖茶、面粉、清油和你家的羊肉以物置换呗。
和睦静寂的山谷,丰足充裕的山谷,养育了一代代山里人。大山的孩子,天性豪放,桀骜不驯,有股子冲劲,特能吃苦。大山呼喊,回音阵阵,气势响透山路十八弯。大山给予我们的馈赠,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补给,更是精神层面的教诲,这种老三线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信仰,这种军人大无畏革命乐观主义足以让人受用终生。

五
那时出行并不方便,曾搭乘过厂里专属轿车——北京212吉普,去过乌鲁木齐。翻越海拔几千米的“冰大阪”,山势陡峭,道路崎岖,翻过整座山让你感受到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上山前天气晴朗,气候适宜,而山顶上却气温骤降,雨雪交加。路上过往的车辆减速慢行避让,小心翼翼地盘行在S型弯道的山路上,几个小时终于过了顶峰那狭窄的豁口,下山的过程只能够才算稍微松了一口气。
有人都说青藏线路险阻,独库公路景色秀美,其实纵横延绵天山山脉的山路更难走。

和静钢铁厂现已改为新疆金特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对以前的俱乐部、邮局和吊桥还念念不忘。和钢北山坡的那座火车小站,带给我更多的是美好青春回忆。那年暑假,我们这一家与和钢的胡敏、胡静一家人组团坐火车去参加大姨家儿子的婚礼。库尔勒火车站气势宏伟,透过整洁干净的站台,几个瘦小顽皮的身躯挤过铁门的缝隙,“逃票”就是一次历险记。印象中大姨家院子里栽种的梨树枝繁叶茂,垂涎欲滴总想试着摘取那颗硕大的香梨,当然还时刻惦记着大姨家橱柜里的那盘烧鸡。
现在回想起点点滴滴,从记忆的碎片中捡拾一番,库尔勒火车站、铁门关的小树林、孔雀河边弯弯的柳树、社会福利院、洗衣机厂这些物景还记忆犹新。

巴伦台小站,一个偏远小站。记忆深处的小站总是那么吸引人,车来车往,灯影烁烁。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恍惚中感觉就像《芳华》里蒙自前线小站里那对恋人静静地依偎坐在长椅上;仿佛又能看到巴西电影《中央车站》里老妇朵拉望着小男孩依依不舍的眼神…….
巴伦台地形轮廓,胡斯台小站的影子挥之不去,就像一个烙印深刻在骨子里,更像一种符号深藏在脑海中,或许就是一种寄托,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爱在苍茫大地,那里有一座大山,那里有一个小站,还有一群朴实无华善良的人,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倾听述说着关于大山里的故事,往事随风如少年时放飞天际边的风筝,若隐若现,飘动心弦。


作者简介:
蒋胜,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新疆昌吉州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新疆昌吉监狱,一级警长。业余时间,拙笔记录生活点滴,曾在党建网、昌吉新闻网、《昌吉日报》、《回族文学》等各类报刊和网络媒体平台发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