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更多精彩
本期文章转自 诗联浙江 微信公众号平台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育人理念看诗教(之四)》主要讨论杨叔子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与诗教文化的启示。杨叔子先生作为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导200,“科学网”2018.08.1许锋华 徐洁文章《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作为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专家,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数育的主要倡导者,首创“绿色教育”理念,是当代诗教文化理论的拓荒者和主要奠基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据前文:《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影响广泛而深远。他本人就是“人文科学双飞翼”的杰出学人的代表。杨叔子先生曾在《思维是关键 关键在超越》文中说:“总结我一生的体会,应该说: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交融,相互促进,方能成人成才。”(《雏论选》〈下〉第33页)杨叔子先生毕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更是重于创新实践。他曾一论、“再论”、“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又论《创新源于实践》(《雏论选》〈下〉第144、157、166、181页)。杨叔子先生创新提出“绿色教育”理念,创新倡导当代诗教文化,来源于他身体力行的成长实践,又为这些创新的育人主张笃行躬践。坚持践行“人文科学双飞翼”,“元典精神新解读”,以及“岁月诗酬七十年”。他既是杰出的教育理论家,更是坚定的躜行人。在当前存在严重的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教育与学术生态的非主流氛围中,杨叔子先生在“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方面的务实精神对后来者启示良多。 ——作者题记
三、岁月诗酬七十年
杨叔子先生幼受庭训,饱读诗书。且毕生坚持经典记诵,坚持文化“反刍”。尤其是坚持诗词创作70年,在当代科学家、教育家中实属凤毛麟角。长期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浸淫熏陶,在“民族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切身感悟:“代代先哲、文人、诗人、英雄、豪杰、志士、仁人,他们的作品与言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与历史的趋势,给我们民族留下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一个巨大源泉!我愿再次强调:沒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据《科学人文相融 爱国创新与共——再论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参见《雏论选》〈上〉第288页)杨叔子先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人文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的执着,来源于对包括中华诗词在内的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思考,最根本是坚持不懈地践行。杨叔子先生坚持诗词创作70年,留下了近千首作品,已经出版《杨叔子槛外诗文选》(2009)与《杨叔子槛外诗选》(2017),共收诗词约600多首。缘情言志,确切说,更是一位科学与人文双栖的当代杰出学者,“寻美古典诗词,践行中华文化”(杨叔子先生的一次人文讲座题目),乃至大力倡导诗教文化的心路历程。杨叔子先生第二本诗集《杨叔子槛外诗选》收诗词400多首,共分十一类篇:民族之兴、英模之颂、科技之光、山河之恋、即事之吟、校园之美、人生之旅、师友之谊、天伦之情、病中之吟与新体之索。第一本诗文集《杨叔子槛外诗文选》中所收200首诗词的主题亦大体类此。不难看出,诗人是在以诗词创作践行着“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国家重于家庭,家庭重于个人。”“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家庭利益等集体利益为个人的最大利益,将其熔铸于个人灵魂之中了。”(《雏论选》〈上〉第362页)
先看杨叔子先生诗词作品的思想高度。
赤子之心强国梦,是杨叔子院士诗词的主旋律,将一腔真诚,一己情志融于家国情怀、中华复兴梦中。
爱国爱党,赤子情怀:
隆隆出荆楚,滚滚向幽燕。一样机迅车疾,奔聚大堂前。映日荷红天碧,放眼山高水险,壮丽景无边。慷慨古今事,终夜竟无眠。 评五载,跨世纪,越千年。几多磨难,今朝华夏更巍然;湔耻迎回香港,偿愿功成巨坝,盛会里程篇。我必长征继,再上一层天。
——《水调歌头· 乘38次车随团赴京参加党十五大感赋》
盛世千秋,今朝颂,光辉岁月。君不见,大江东去,几多曲折?!漫说贞观难比拟,笑谈文景输和悦;论康乾,闭国又锁关,焉同列?!
——《满江红·今朝颂》上片
民族复兴,赋颂改开:
惊天战鼓挝南国,拔地琼楼灿北辰。
黄鹤归来欣巨变,白云相伴舞纷纷。
——《七律·登黄鹤楼》颈、尾联
如龙,扬子愿:家家富庶,代代繁荣。
——《满庭芳·“长江三峡工程开工典礼”观礼。感赋》句
地裂山崩正百天,举杯泣祭酹灾川。
水云呜咽伤心事,兰桂芳菲奥运篇。
多难兴邦循古训,重生浴火换新颜。
暴风烈雨抟鹏上,敢负青天俯世间。
——《七律·北京奥运期间汶川震灾百日祭》
怀乡情愫,亲朋故旧:
卅六华年,蒙邀约,重回故邑。非梦幻,乡音亲切,往事历历:遐迩名山曾苦读,爽心秀岸留嬉迹;最爱是、夕照满城墙,霞波熠。 梅州远,双钟奕;湖浩瀚,江无极。喜城街貌换,最堪寻觅。入夜亲朋争话旧,侵晨林叶红如涤。浴朝阳、放眼立矶头,东流急。
——《满江红·初回故里》
几番泪涌惊哀讯,一再心伤恸悼歌。
一一依依存别语,明朝瑜苑景如何?
——《七律·伤逝》首、尾联
放眼校园,浮想联翩:
种播瑜湖边①,德茂才翩,莘莘学子满堂贤。际会风云来日是,大树参天。
——《浪淘沙·为纪念我校“人文讲座”一千期、文化素质教育十周年而作》 下阕
寄望学子,复兴中华:
哺华夏、文明化俗;赞河姆三星①,黄水同曲。多少风云翻滚,盛衰荣辱。敢教日月新天换,更今朝青史雄续:万灾难屈,中华民族,复兴如旭!
——《桂枝香·观〈再说长江〉大型记录片兼赠新同学》 下阕
幼苗茁壮纷纷,风姿真个销魂。纵笔新词寄意,继承伟业新军。
——《清平乐·赠来访青少年朋友》下片
伉俪情深,执子之手:
惊恶境,越危峰,偕行执手更心融。纵然“耋”近情难老,共惜青山夕照红。
——《鹧鸪天·金婚日感赋》 下片
险境同攀尘俗净,先贤共仰泽芳流。
丹山碧水留明证,竹洁梅纯薄五侯。
——《七律·武夷山休假并赠辉碧》颈、尾联
追念先德,德在大节:
端阳专此悼忠魂,爱国忧民万古芬。
九死求仁终不悔,擎旗坚信有来人。
——《七绝·端午书怀》
毁家纾难首讨逆,明是知非终向东。
辛亥百年歌盛世,心香敬祭告吾翁。
——《七律·为〈只凭天地鉴孤忠〉出版而作 》颈、尾联
临川思往事,谁可主浮沉?
奋越雄关险,迎来赤县春。
——《五律·纪念长征七十周年感赋》首、颔联
科学报国,饮水思源
科学春天好,欣欣万物苏。
回眸伤浩劫,策马莫踌躇。
——《五律·全国科学大会喜赋》首、尾联
他乡情纵厚,报国爱无涯。
学问朝朝做,文章页页加。
——《五律·赶写回国用讲稿,稍歇,外出观景》颔、颈联
披星迎日忘情牵,信息迷人若悟禅。
过隙白驹谁与比,还夸电脑快无边。
——《七律·赞微机信号处理系统研制成功》首、尾联
人文科学双飞翼,全赖马牛融道儒。
——《七绝·步韵和李锐同志赠诗》尾联
注“马牛”指马克斯韦尔与牛顿。
慨对年华向古稀,从心所欲可相期?
钟山育种源长在,赣水滋苗本不离。
搏击一生黄鹤恋,腾翔五十白云依。
何曾觉得桑榆到?犹是童心逐日飞!
——《七律·到武汉五十年感赋》
(此诗序曰:1952年10月19岁到武汉,至今50周年,已年满69岁了。我常讲:余生于湖口,转折于南昌,成长于武汉,饮水思源。)
壮心未已,念兹在兹:
诗书浸润,传统教诲,现代宏思乳哺。六四流年,蓦然回首,服务人民悟。朝阳信仰,参天理想,沃土深根须固。晚来曰:斜矄几久,要存嘱咐。
——《永遇乐·《往事钩沉》序》 下阕

正如歌德所说:“当他只是述说他主观的那一点感情时,还配不上诗人的称号;只有当他把握了现实的世界,并能加以表现时,他才算是一个诗人。”(转引自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P230)叔子先生所竭力抒发的赤子真情,庶几近之。
再来进一步考察杨叔子先生诗词作品的艺术特色。
杨叔子先生对诗词艺术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诗是以一种最精炼、最美好、最富于高品位的深情从而又是最富于能延拓的内涵的语言来表达人生感悟与人生哲理。”“中华诗词的形式、内容、思想与意境互相联系,彼此渗透,形成整体,不可分离。”从而提出诗词艺术的评价标准应是:“字少,式合,韵美;情真,味厚,格高。”(《槛外选》第196、170、143页)
叔子先生作为著名科学家诗人,科技题材诗词不仅当行本色,且是强国梦、复兴梦的应有之义。杨叔子院士以科技题材作品为代表的诗词艺术的时代特色是:志于新,据于智。
新在题材,新在立意,新在语言,新在境界。“从来登顶无平路,不领风骚不罢休!”(《七律·为钢丝绳定量检测技术攻关而作》尾联)“蓦然妙解连环节,心共苍山一片丹。”(《七律·赞曲轴连杆颈车床难题攻关胜利》尾联)“船坚炮利横行,汪洋无际侵强舳。虎门苦失,镇江哭陷,盗心难足。甲午伤心,马关撕肤,更蒙奇辱。喜中华崛起,艨艟却肆,峡涛怒,台归阻”(《水龙吟·为我国首艘航母试航感赋》上阕)。科技诗词题材新自不待言,新题材必用新词语也顺理成章。抒发科技攻关的豪情与成功的喜悦,都与科技强国、中华复兴的使命感相联系,叔子先生科技诗词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反映时代特色的新立意、新境界,运用了综合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价值思维的智性思维,是对情、理、魂三智融合,美、真、善三位一体的诗性新智慧境界的自觉探索与趋近(参见拙著《诗教文化刍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2页)。
传统诗有“六义”,其中风、雅、颂为体,赋、比、兴为法。为更好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叔子先生诗词艺术走的是一条前人多视为畏途的依于颂、游于赋的艰难探索之路。
依于颂。颂改革开放、民族复兴之伟业。一般而言,颂诗量多而质差,古今皆然,这似与颂的题材大多严肃有关,如诗经中“三颂属于祭神祀祖之诗,必须板起面孔'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不好随便比来比去,所以诗艺差”(《流沙河诗话》,新星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页)。也与部分颂诗抒喜悦之情有关,而如韩愈所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但也并不能说颂诗必定写不好,反例很多,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是颂得好的典型。“果然歼二零,惊世掠苍冥。垂降能超短,巡航可隐形。任凭风险阻,敢教气扬升。诗献‘黑丝带’,神舟又一星。”(《五律·喜闻我国歼-20战机首飞亮相》)叔子先生的此类作品颂得就好。
游于赋。赋既是颂的基本传达艺术,也是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清人庞垲在《诗义固说》中说:“诗有兴、比、赋。赋者,意之所托,主也。意有触而起曰兴,借喻而明白曰比,宾也。”刘勰、钟嵘以至朱熹等都一致认为赋的特征除“直书其事”之外,还有“体物写志”的一面(参见《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P23注[19]),可见,赋亦有象。现再回看叔子先生诗词艺术依于颂、游于赋的意象语言,选一词以简析之。“沧桑屡易,悲欢无数,华夏今兴俯注(赋而比,事象)。阴晴满缺环飞,卅亿载,相依互慕(赋而比,物象)。 清清阙冷,幽幽素女,碧海青天仰顾(比而赋,物象)。千年夙愿终成,跨箭去,奔、绕、探、戍(赋,事象中有心象)”(《鹊桥仙·贺“嫦娥一号”绕月成功》)。这类是赋颂得体的成功之作。

杨叔子先生对诗词艺术的审美风格有自己的追求。总体上倾向于阳刚、豪放、壮美。这在本文前面各节所引例作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其题材多为反映时代风云,发民众心声,感情充沛,重主体间性,直抒胸臆,境界扩大,真力弥满,意象庄重大气,给人以崇高感。不妨再看一例:“深山咽,风呼雨急林泉泄。林泉泄,松涛怒吼,夜空雷裂。 古今往事名山说,峰峦七二云霄接。云霄接,回飙吹散,洞庭飞雪。”(《忆秦娥·宿衡山灵芝宾馆,夜雨》)此外,也有较为婉约的词作,写得绮柔婉顺,但从不作伤春悲秋之无病呻吟,主要是部分咏物抒怀、名胜旅游、酬唱赠答、即兴吟咏之作。如:
“梁祝双飞,仙人对舞,嫣然相拥幽香吐。长枝硕叶斗清新,翻疑大理难寻处。 半载红鲜,三年绿驻。翩翩非梦谁能妒,人生自是有情痴,心泉汩汩何曾误?!”(《踏莎行·赏所培蝴蝶兰》)姚鼐曾对刚与柔两种风格的关系作过很辩证的分析指出,刚与柔可以偏胜而不可偏废。刘熙载则明确提出艺术作品应把阴阳刚柔统一起来,论及词,则说“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参见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561页)看得出,杨叔子先生尤其在词的创作中是作了这方面的探索并收获了一定的成绩的。试看作为大学校长访台时写下的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初访台湾感赋》:
峡浪接云天,逝水流年,悲欢离合几多篇?本是根生同一脉,梦也团圆! 举酒醉华筵,情意绵绵,心心相印永相连。要领风骚新世纪,愿我黄炎。
词作浩然正气,情真意切,曾被台湾当时的报刊广为传播,影响颇大。
又如:“佳节相连过,偷闲踏月行。清辉凉大地,幽影浸三更。桂放香微度,虫吟韵暗生。江南秋夜美,鹤翥引诗情。”(《五律·国庆夜感怀》)在国庆日、凉夜如水的清幽境界里将炽热的爱国之心化作了冲霄而上的鹤翥诗情。此诗被《中华诗词十年作品选》收录。“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诗词唐宋醉,气象楚荆吞。红烛烧天地,离骚泣鬼神。清声雏凤吐,莫不畅遥襟。”(《五律·应邀为首届楚天少儿唐宋诗词朗诵大赛而作》)此诗在壮语中寄托了对少儿的亲切期望。运用同样手法的还有如《踏莎行·春分有感》、《蝶恋花·游阿里山》、《武夷山休假并赠辉碧》、《浪淘沙·初到中山市,并访翠亨村》、《苏幕遮·从潜江沿江汉平源高速公路返校春途有感》等都是刚柔相济的探索有成之作。
杨叔子先生还有部分非格律诗作品,似对诗词界目前关注新诗民族化与传统诗词现代化这个前沿课题有所探索尝试。
杨叔子先生在《杨叔子槛外诗文选·后记》中明确提出了当代诗词创作观,也是对自己作品的“三性”期许:即民族性、时代性和群众性;以及“两点”要求:不违律,有诗味(见《槛外选》第211、208页)。从以上对先生作品的赏读,可以说是较好实现了前述的中华诗词诗论主张与上述创作观的。杨叔子先生诗词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以比兴为辅助。由于科技等时代重大题材主崇真求实,故赋象或喻象也多以事象为主,以物象、心象为辅,在体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追求”方面(引号中语参见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七条)也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从诗教美育的视角,雪莱曾说,诗的想象力是实现道德上善的伟大工具,……这种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也如艾迪生所说,美是防止我们冷漠的措施(参见杜卫《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杨叔子先生的诗词创作是他倡导、践行当代诗教文化的重要内涵。
诚如杨叔子先生所自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创作并发表诗词及有关文章的初衷时说:“这三十年来,我之所以来写甚至发表一些诗词或有关论文,是深感形势所需;形势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传播中华经典,需要进行诗教,我有责任尽我一份既应尽而又能尽的职责与义务。”(《槛外选》第209页)这段话也是杨叔子先生在“人文科学双飞翼”,“元典精神新解读”,“岁月诗酬七十年”的经验中,感悟、认识并践行对大学生实施绿色教育,人文教育,民族文化教育,诗词文化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教育的心声。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鸿雪诗词总顾问 蔡世平
本期主持 王 骏
总编 徐吉鸿


如果觉得文章好,请随意打赏,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平台将一一记录,并全部用于诗词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