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更多精彩
本期文章转自 诗联浙江 微信公众号平台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育人理念看诗教(之四)》主要讨论杨叔子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与诗教文化的启示。杨叔子先生作为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导200,“科学网”2018.08.1许锋华 徐洁文章《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作为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专家,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数育的主要倡导者,首创“绿色教育”理念,是当代诗教文化理论的拓荒者和主要奠基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据前文:《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影响广泛而深远。他本人就是“人文科学双飞翼”的杰出学人的代表。杨叔子先生曾在《思维是关键 关键在超越》文中说:“总结我一生的体会,应该说: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交融,相互促进,方能成人成才。”(《雏论选》〈下〉第33页)杨叔子先生毕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更是重于创新实践。他曾一论、“再论”、“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又论《创新源于实践》(《雏论选》〈下〉第144、157、166、181页)。杨叔子先生创新提出“绿色教育”理念,创新倡导当代诗教文化,来源于他身体力行的成长实践,又为这些创新的育人主张笃行躬践。坚持践行“人文科学双飞翼”,“元典精神新解读”,以及“岁月诗酬七十年”。他既是杰出的教育理论家,更是坚定的躜行人。在当前存在严重的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教育与学术生态的非主流氛围中,杨叔子先生在“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方面的务实精神对后来者启示良多。
——作者题记
二、元典精神新解读
对中华文化元典精神作合乎时代精神的新解读、新诠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杨叔子先生践行他的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也从而是充实、丰富他创新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杨叔子对待中华文化元典的学习、思考,尤其是实践感悟,诚如冯天瑜所言:“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提供了哲理式的框架,而非实证式的结论,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非封闭式的教条,给人以灵感的清泉,而不至因内容与形式的时代局限性沦为明日黄花,而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参见《雏论选》〈上〉第337页)。因此,杨叔子先生对中华文化原典的解读实践常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新意迭出,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在教育及管理实践中读元典,论证、抽象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现民族精神,以运用于对大学生加强民族文化、民族人文文化教育的实践。如《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视》一文,杨叔子先生在中华文化元典中汪洋恣肆,挥洒自如,纵论其中蕴涵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世界观体现为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论语·阳货》)讲的是整体观,“天人合一”,世界是个整体。“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传文·系辞下传·第八章)。讲的是变化观,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变动不居,发展无止。“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毀,复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二十三章》)。“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华严经·金狮子章》)。讲的是本质观,大千世界,本质统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儒家所崇尚的“中”即“度”,就是辨证法“量变到质变”法則,也是大千世界之所以成为大千世界的根源。《易纬·乾凿度》云:“易一而含三义,易简也,变易也,不易也。”东汉郑玄说:“易含三义: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即说《周易》中包含了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现当代科学研究表明,前沿物理的量子场论、粒子论、暗物质、暗能量等与中华文化元典中蕴涵的辨证唯物世界观:整体观、变化观与本质观相通。
人生观以世界观为基础。中华文化哲理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在整体观“天人合一”的影响下,由对自然界及其变化感悟人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说的是人生短暂,奋发可以有为。“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讲寿、夭相对,有为则虽夭亦寿。“虽复彻底为空,不碍幻有宛然 ;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华严·金狮子章》)中国化佛教,空而不空。都是讲人的生命虽短暂,但应积极进取。“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毕生以仁为己任,怎不任重道远。“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既为别人,给与别人,自己就愈富有。都是讲国家、群体重于个人。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衣带赞》)“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记子产语)林则徐据以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都是讲生死观。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延伸,即人生的价值取向。上面讲的忧乐观、生死观本质都是价值观。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国家重于家庭,家庭重于个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大学》接着讲了教育成人应做的八件事的先后次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格物致知为基础,修身是关键,齐、治、平为逐级的人生价值目标。(《雏论选》〈上〉第353-362页)中华文化元典所蕴涵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体现在以下哲理之中:和谐执中,近思远虑;自知自胜,自強不息;厚他薄己,成仁取义;缘督为经,好道进技;薪火相传,不亡者寿(参见《经典需诵读 诗教应先行》,《雏论选》〈上〉第338页)。
民族精神的表述多种多样。为准确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杨叔子先生以中共十六大报告语为依据:“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強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爱国加上有骨气就是爱国主义。”爱国实质是爱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民为邦本,“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覇业》)“团结统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晋书·符坚载记上》)⋯⋯。“爱好和平”,“⋯⋯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虞夏书·尧典》)…⋯。“勤劳勇敢”,“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庄子·秋水篇》)⋯⋯。“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辞上传·乾卦》)⋯⋯。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现(参见《雏论选》〈上〉第363-368页)。
在教育及管理实践中读元典专著,提炼在实践中读书的方法,进而启迪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思考。提炼元典中的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及其交融的信息,是杨叔子先生对大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如在《重读〈论语〉》文中,杨叔子先生说,在4至 9 岁时就读过《论语》。在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后,又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将《论语》“仔细读了几遍,感受与以往大不相同”。从中读出了“如何读书”:“要把握整体地读”;“要抓住重点地读”;“要下学而上达地读”;“要联系实际地读”。以重读《论语》实践中感悟的读书方法,读出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新视角、新观念,益已惠人,教学相长。“把握整体地读”,读出了“学习、思考、实践”这一杨叔子反复倡导的“绿色教育”的育人之道。“《论语》整个来讲,是一本实践论、人类社会实践论,无论是学习中还是在思考中都强调实践。”整体地读,才能正确理解原作原意。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以及“传不习乎”二章中的“习”字是关键,从前后文及对全书整体读来,这个“习”字不仅仅是平常理解的“温习”,更根本的是指“实习”、“实践”。《论语·子罕》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与”字若作“和”讲就不通,因为从全书整体看,至少10处讲意指“天命”的“命”;108处讲孔子中心思想的“仁”。因此,此处的“与”即《论语·先进》“吾与点也”中的“与”,意为“许”、“同意”。因此,孔子原意应是“很少讲利,而称许命、称许仁。”即同意天道、人道,称许“天人合一”。“天”即“天道”,代表科学文化中的客观规律,“人”即“人道”,代表人文文化。“天人合一”便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哲理基础。这点在《科学人文 不同而和》、《“庖丁解牛”对科学教育的启迪》等文中有进一步阐述(参见《雏论选》〈上〉第219-220页;第326-327页)“抓住重点地读”,读出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中庸”或“中”就是把握“度”,把握关键,黄金分割就是审美的“中”或“度”。从《论语·为政》的“子张问十世”章,重点读出“因”与“损益”,即継承与增删。《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些话的重点在一个“新”字,文化,继承中要有创新。“下学而上达地读”,从《论语·颜渊》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章中读出了管理哲学;还从《论语》的《雍也》、《里仁》、《子路》、《为政》等有关章中读出了“管理的本质、原理与方法。”从《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历史唯物地读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从《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章读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联系实际地读,”从《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民信”章读出了经济发展、军事实力取决于民族凝聚力。从《论语》中记载的“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读出了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市场经济纳什方程的核心:双赢的可能。从《论语》的《颜渊》、《雍也》论颜回的有关章中读出了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理论。(《雏论选》〈上〉第305-317页)《论语》,这部古老的儒家人文文化元典,竟然蕴涵了如此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信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交融互补,其来有自,古今皆然。(待续)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鸿雪诗词总顾问 蔡世平
本期主持 王 骏
总编 徐吉鸿


如果觉得文章好,请随意打赏,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平台将一一记录,并全部用于诗词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