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关注更多精彩
本期文章转自 诗联浙江 微信公众号平台
作者简介
孔汝煌,男,高级讲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原理事、诗教促进中心副主任,浙江诗联学会原常务理事、特约研究员,当代校园诗教倡导与践行者之一。著有《鉴湖集》、《诗教文化刍论》。主编有《中华诗词曲联简明教程》、《中华诗教与人文素养》等。
《育人理念看诗教(之四)》主要讨论杨叔子践行“绿色教育”理念与诗教文化的启示。杨叔子先生作为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报导200,“科学网”2018.08.1许锋华 徐洁文章《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作为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专家,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数育的主要倡导者,首创“绿色教育”理念,是当代诗教文化理论的拓荒者和主要奠基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据前文:《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影响广泛而深远。他本人就是“人文科学双飞翼”的杰出学人的代表。杨叔子先生曾在《思维是关键 关键在超越》文中说:“总结我一生的体会,应该说: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交融,相互促进,方能成人成才。”(《雏论选》〈下〉第33页)杨叔子先生毕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更是重于创新实践。他曾一论、“再论”、“三论”“创新之根在实践”;又论《创新源于实践》(《雏论选》〈下〉第144、157、166、181页)。杨叔子先生创新提出“绿色教育”理念,创新倡导当代诗教文化,来源于他身体力行的成长实践,又为这些创新的育人主张笃行躬践。坚持践行“人文科学双飞翼”,“元典精神新解读”,以及“岁月诗酬七十年”。他既是杰出的教育理论家,更是坚定的躜行人。在当前存在严重的人心浮动、急功近利的教育与学术生态的非主流氛围中,杨叔子先生在“绿色教育”与诗教文化方面的务实精神对后来者启示良多。 ——作者题记
一、人文科学双飞翼
杨叔子院士是“人文科学双飞翼”的当代杰出学人。在科技学术方面,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研究,带领团队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国际难题”,“学科交叉,国内智能制造首倡者”,“开辟了我国智能制造研究的新领域,为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如今,智能制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而杨叔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敏锐地预判到这一趋势,并且为迎接我国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据前文:《杨叔子院士:机械制造与人文栖居》)“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业绩,杨叔子也因在国内高校中掀起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而享誉华夏。”1993年,杨叔子就任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以后,“他凭借校长身份”,“结合当时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契机,积极倡导在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通过开设人文讲座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人文风暴’。”杨叔子除了在校内主持“开办人文讲座、举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首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多项有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杨叔子还“不断走出校门推广文化素贡教育。他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300多场,吸引听众3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1998年以后,杨叔子先生为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重点在人文文化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首倡“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华中理工大学校园,主持开办大学生中华诗词创作班,“杨叔子院士认为,开办中华诗词创作班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为了培养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具有全面素质的一代新人。”(曹素华 孙发友《阳春桃李并和谐——杨叔子的“绿色教育观”和教育人生》,据《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7日第9版原文增改。见《杨叔子散文序函类文选》〈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94-495页)进而提出让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幼儿园,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地协力推进了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导、各地党政领导及文化教育部门支持的诗教“双创”(创建“诗词之乡”及“创建诗教先进单位”)活动,使之汇入精神文明建设主流。为此,杨叔子发表了论述当代诗教文化的学术文章十余篇,成为教育、诗词界公认的当代诗教文化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文化素质,包含人文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素质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针砭时弊,涉及根本。”“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既是作为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是着力于人生价值的取向;从而它的锋芒,针对忽视人文教育,解决好如何做人的问题;它的重点,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如何做中国人的问题;它的核心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解决好如何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则“育人”;分离,則‘制器’。”这是杨叔子先生在《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文中对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育人作用及目标的精准论述(《雏论选》〈上〉第129-130页)。
“教育所应达到的目的应是化育出好人、能人,而不是坏人、庸人。教育应成为‘绿色’教育。”“科学求真,立世之基”;“人文求善,为人之本”。“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科学人文,交融生‘绿’。”“如何‘顺人之天,以致其性’,‘因材施教’,来办教育,来培育人才呢?”在“社会整体需要的前提下,按教育规律办事”。一是应“引导”人的“发展”,“要重视灵性,重视‘智力’,更要重视人性,重视‘情感’;二是应营造一个与此‘引导’与‘发展’相应的适宜的‘绿’色环境;三是应精心地使这两方面协调起来。”这是杨叔子先生在《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参见《雏论选》〈上〉第191-200頁)。
关于诗教文化,杨叔子先生在多视角地缜密论证后,着重指出:“人文教育中诗教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人文文化教育,两大作用:一是陶冶感情,二是活跃思维”。“诗教在这两点上,更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即易于接受,作用更直接更強烈。”“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开展民族经典教育,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诗教应先行,要‘兴于诗’。”“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我国所谓的诗教,主要就是通过中华诗词而进行的人文文化教育。”“诗教,在教育中,在‘育人’中,在提高国民素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地位。”“‘文以载道’,中华诗词更是如此,是文学,也是哲学、历史、地理、生物、图画、雕塑、音乐;而且似科学,是科学。”“极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更可用以载科技之道了,载科学知识、思想、方法、精神!”“教育应使左脑右脑并用,科学人文交融,而诗教应占有特殊地位。”(参见《槛外选》136、170、195、183-184、142-143、153、146页)“诗十分有助于人的完善,有助于人的立德、启智、健心、育美、燃情与创新,即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此亦即有助于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见《雏论选》〈上〉第401页)。
综上可见,杨叔子先生“绿色教育”理念是他对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锋芒、重点、尤其是核心问题的创新性解读与诠释,以其诗意与形象性而广为传播,影响深远。诗教文化则是杨叔子先生倡导的文化素质教育、“绿色教育”的必要而特色的组成部分。
杨叔子先生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来有自。固然是汲取了古今中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更根本的是,来自于他毕生对文化与科学双栖,为国家強盛、民族振兴作贡献的高尚境界的追求与践行。杨叔子先生生于忧患,自幼接受辛亥革命元老杨赓笙先辈的民族文化教育熏陶,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扎根心中。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勤于思考,笃于实践。在国家的培养中,扎实躜行,成就了当代机械工程的登峰事业,成为中科院院士。更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为谁育人”、“育什么人”、“怎样育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他深知我国高等教育的非主流“时弊”:“‘五重五轻’的实质就是‘重功利、轻素质’,即‘重物、轻人’‘重做事、轻做人’,绝对不是从‘以人为本’出发的。”(见《雏论选》〈上〉第92页)重功利、轻素质,就使学生“急功近利,不顾长远”,民族精神、爱国情怀薄弱:“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可惜!可惜不了解长江、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甚至有的不知道《史记》、《资治通鉴》、《老子》、《四书》。请问将来他们能为中国、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吗?”(《雏论选》〈上〉第277页)面临“在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国际的竞争⋯⋯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杨叔子从身体力行的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在对近现代以来屈辱挨打的历史体验感悟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没有现代科学,沒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思考、感悟,是杨叔子先生“绿色教育”理念与诗教文化观的根本来源。(待续)
审核:郭星明 邵高锋 黄浴宇
终审:王 骏
本刊编辑:徐吉鸿 姚 立 程瑞文
本期编辑:程瑞文
鸿雪诗词总顾问 蔡世平
本期主持 王 骏
总编 徐吉鸿


如果觉得文章好,请随意打赏,一元不少,百元不多,平台将一一记录,并全部用于诗词公益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