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滨 走 麦 城
识 途 马
西滨位于原晋江县东北部的陈埭镇,因紧邻西滨村得其名。师里在这里有一个农场,每年都会抽派师属的某个团去搞生产。
1974年夏天,我随同团机关一起去到西滨农场。期间遭遇了滑铁卢,在此摔了一个大跟斗。
我去西滨农场的时间是“双抢"季节的七月份。当时同行的创作组成员仅有赣州老乡华松。我们跟随着团政治处一块吃住,当时跟团政治处同往西滨农场的还有几位团报道组的成员。

华松是老三届的,有过几年知青经历,岁数比我大几岁,是团直七五炮连的。他成熟老练,我一直把他当兄长。那天吃过早饭,华松邀我去石狮走一走。当年的石狮是晋江县下属的一个镇,与西滨农场毗邻。华侨多,是福建省闻名的侨乡,较富裕,人称小香港,在人们眼中是个神秘的地方。老兵们曾传说这样一个故事:某部司务长前往该镇购物,竟然神秘失踪。部队四处寻找,皆无音信,找不到其下落。几天后,司务长才精神愰惑的回到连队。经反复追问,他才说出其中原委:他被孤居的侨眷诱骗入室,好吃好饮几天后才得以出来。石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带着有幸走近它一探究竟的好奇,我未加思索,便随着华松去了这个“小香港"。石狮果然不负其名,街上全是当地特有的花岗石一砌到栋的高档住房,宅深而华丽,处处裸露着与其它地方不一样的高贵富足。店铺商品琳琅满目,居民穿着也较为时髦。当兵的,每个月只有几块钱的津贴,兜里无钱,囊中羞涩。两人也只是饱了饱眼福,在不大的石狮转了一圈,便往回走了。
回到西滨农场驻地,好像是下午四五点钟。刚踏进驻地,华松二连的老乡就神秘兮兮的迎上来,对着他的耳边说了几句话,便匆匆离去。华松转身即对我说,去石狮的事被人打小报告了,现在全团正开大会,徐老头在会上点我们的名了。我一听,感觉大事不好。徐老头是那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开口露出“侉子味",全团人见人怕的山东籍团长。 被他在大会上点名批评,那还能有好果子吃?果不其然,也许是出自对战士爱护的缘故,也许是出自对英雄连队的战士必须具有与一般连队战士不一样的严格要求的缘故,第二天我就接到通知,打起背包回到了连队。

团长是怎么知道我们去石狮的?带着这个疑问,我对相隔不久又重逢在团招待所的华松说起此事,他十分肯定的确认是那位报道组被机关参谋干事们赋于雅号“美丽"打的小报告。细细回想,华松的判断是准确的。他当时和我说话,身边唯有“美丽"在场。此人常在干部们面前好大喜功,不是他是谁?突然由此联想起我由报道组去创作组的原因,不由自主的把背后的推手与他联系起来。我十分清晰的记得,当兵第一年,全团抽调新兵参加在三机连组织的报道组培训。有天傍晚,“美丽"曾五一与我三人饭后在操场散步。闲聊中,三人都谈起在入伍前各自的情况。我说起过曾经在校宣传队呆过并应约做了劈叉等几个动作。过了不久,就接到去团战士演出队创作组的通知,并说团政治处文艺干事点名要你。凭着对他两人的了解,“美丽"自然与此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去年十月,在赣州与七五炮连的七八位首长战友相聚时,华松又旧事重提,大家听了也只是一笑了之。
写于二O二O年三月五日
作者简介:识途马,本名廖光文,男,有过从军,地质队员,企业职工和政府部门干部工作经历。早年有文艺作品与诗歌分别入选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一九七三年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与原国家地质总局“地质战线"编辑的“地质战士之歌"。其散文诗歌与新闻稿件散见在市级及以上报刋杂誌。遵循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作品中时隐生活原型,探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人性之真善美。
投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