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即便那个时候我特别小,也能感受到老屋的古老。北边是三间巍峨壮观的大北房,那是整个四合院里最中心的建筑,理所当然的是家里辈分最高的爷爷奶奶住。三间北房靠西边用墙隔出了一间,从小门进去正对着灶台。灶台的南边是一个投靠,土炕也用,墙围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而灶台做饭的时候,它是通过土炕里面的烟道排出烟去,所以土炕是暖和的。冬天冷的时候,我和爷爷奶奶就住在这个炕上。灶台的北边放着水翁,案板,案板的最里面是各种各样的调味品,外头是用来擀面蒸馒头做饭的地方。靠墙放着装面的各种瓦翁。东边隔了一间有炕的地方,但是不能做饭,夏天热的时候我们就挪到东边的那个炕上住。柜子也很古老,是那种上面描画着许多栩栩如生人物的,看起来非常精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抛光漆的工艺。中间的墙上挂着4幅很古老的画,内容是西游记故事。估计是民间画匠画的,不是特别讲究。正中间是一副老虎上山虎啸山林的图案,看起来威风八面。在画的下方是一张八仙桌,桌子的两边是太师椅,来了比较尊贵的客人的时候,就坐在那里坐着和爷爷谈事。桌子上摆着一些香炉烛台之类的,用来敬神祭祀祖先。地面上铺着青砖,因为时间久远了,砖有些不平整。在靠墙的房檐底下,有几个燕子垒的窝。春天到来的时候,燕子就会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飞进飞出的哺育自己的后代。燕子很勤劳,早早的就飞出去觅食衔泥筑窝,到了晚上很晚的时候才飞回窝里休息。每天晚上奶奶都是等燕子飞回窝内,然后才关上北屋的大门睡觉,早上早早的起来给燕子把门打开,然后奶奶开始扫地收拾家,开始她勤劳辛苦的一天。
挨着三间北屋,东西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西边的厢房是大伯父一家住,东边的厢房是我们一家住。父母都在外头工作,所以东边的房子基本上空着,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回老家拆了东边的厢房,在我们家的场里头盖了几间房子,后来我们家就搬到那里去住了。南边是盖的一个凉棚,有顶没墙,那是大家没事待着坐的地方。那里有个神龛,但是不知道供奉的是哪一位神祇。神龛的旁边放着一张桌子,夏天的时候这个桌子上摆着一盆绿豆汤,大家渴了的时候都到那儿大碗大碗的喝绿豆汤,消暑解热。
由于房子很古老,所以房子上面的瓦上长着一些毛毛糙糙的茅草,那只有很久的房子上面才会长那样的毛草。
四合院的正中间就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院子的4周是用砖垒起来的圪台,这是为了防止下雨的时候水漫到周边的屋子里。屋子顶上的滴水瓦水滴正好能够越过圪台滴到那个四方坑一般的院子里。院子底部也铺着平整的青砖。在这个四方的院子南边有一个水眼,用来疏泄下雨的时候院子里的积水。下雨的时候站在北屋看这个四方院子,水滴从瓦檐上留下来,四面都是跟水帘一样的倾泻在院里形成一个四方的水帘,而在院子的中间,雨滴打在水坑里,冒起来一个个密集的水泡,看起来非常的漂亮。我经常光着脚跳到这个水坑里,在那儿玩水。
紧挨着最南边的凉棚,从东边有一个门通向外头,顺着这个门是过道的房子,地势从高到低形成自然的台阶,下了两道台阶,就是这座四合院的正门,雕梁画栋,富贵精致。
紧挨着老屋最南边是一个小小的花园,那个花园里种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美人椒稀饭,连荷花,指甲花,地雷花,种着农家人常吃的蔬菜,茄子,西红柿,韭菜,杂豆,豆角,等等。这个花园的最西边是养牛的一个牛棚,家里的牛就养在那儿。花园里头还有一个土窖,是用来冬天存放过冬的蔬菜:红薯,白萝卜,胡萝卜,大葱。花园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桑树,杏树,苹果树,李子树,桃树,到了秋天的时候,好吃的水果层出不穷,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大快朵颐。花园里还有一口水井,就是老屋里的雨水流出来收集到这里,等到缺水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个水井里头打水来饮用,使用。
父母在外工作,我生出来的时候他们没有时间照顾我,给我在邻村找了一个奶妈,但是奶妈因为孩子多,养育我不太精心,在我10个月大的时候,奶奶去奶妈家看我,看见我坐在自己尿的尿里瑟瑟发抖,心疼我的奶奶抱起我就走,连给奶妈招呼都没有去打。从那以后我和奶奶爷爷就在这老屋里头生活了10来年的时间,这个老屋的角角落落我都特别熟悉,感到特别的亲切。
转眼几十年的时间过去,我从一个稚嫩的孩子到现在垂垂老矣。听说老屋已经被乡里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我心深感安慰,以后回去一定要好好的再看看老屋。
